甲午战争清朝到底输在那里?答案是:综合国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2

在各大问答网站上,类似的问题是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问题。很多人都不能理解,为什么GDP更高、人口更多的清朝,反而惨败于GDP更低、人口更少的日本。而咱们的教科书上对战败的原因描述,只是简单的一句清廷腐朽,很难满足现代人对事物的探究要求。


其实甲午战败没有秘密,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输在了综合国力。下面我们就来一一分析。

一、政治实力。 甲午战争前的中国,被视为是一个封建专制的集权国家。但实际上,封建专制是真,集权国家是假。至于清朝的封建专制,以及由此闹出的笑话,各种文章影视已经说了太多,我就不再废话。单说一下这个集权国家的真假。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如果从三权分离的角度,朝廷行政、立法、司法一把抓,确实是一个集权国家。但如果从对地方的控制来说,与同时代的日本相比,就是一个笑话。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通过废藩置县实现了地方治理的现代化,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集权国家。当时日本的县郡村知事都由政府任命,真正的做到了政令通达。中央政府的任何一个政令,很快就能在全日本得到执行。相比之下,当时的中国在太平天国运动后,地方督抚已经出现明显的军阀藩镇化,清政府根本无法做到政令统一。而且清政府仍然延续以前的皇权不下县,各地在政治上完全是一盘散沙。因此甲午战争前的中日两国,在政治实力是完全不能相比的,日本的优势几乎是压倒性的。

二、外交能力。 毫无疑问,甲午战争时,中日两国的外交能力不是一个级别的。甲午战争前的清政府,仍然是一个内向封闭的封建专制政府。他的政治理念,国际视野都是相当落后的,对于国际形势极度缺乏清晰的认识。造成的结果就是,明明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竟然得不到当时世界的舆论支持。在当时的世界,竟然有很多的人相信,日本是为了将朝鲜从中国的压迫下解放出来的解放者!而清政府从西方求购军火、筹借军费的要求,也被西方各国断然拒绝。

相比之下,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建立的资产阶级政府,对于当时的国际形势,要比清政府更为清楚明白的多。因此在战争爆发之前,即已制定向英美靠拢的国际外交政策。事实证明,日本的外交政策是一个精明的决策,它对于日本最后赢得战争的帮助也十分直接。在战争期间,日本成功地让英美的外交政策向日本倾斜,使英国扣押了清政府向英国采购的军舰,并成功地挫败了清政府从英美获得战争经费的努力。

三、经济实力。 毫无疑问,在甲午战争爆发时,中国的经济实力是要强于日本地。但这种优势,在战争期间并没有转化成实力。其原因就在于,当时中国的经济质量太低,缺乏动员能力。当时的中国,主要还是农业经济,并不能直接转化成军事实力。而在对军事实力能够产生直接影响的工业能力上,实际是弱于日本地。

中日两国的工业化,都起始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最开始都是以官办企业起步地。但日本在19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转变了工业化的发展轨迹。迅速将国营企业出售给了民间企业,扶植起一群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日本的工业化速度,在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推动下,是相当快速地。在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日本的工业能力实际上是远远优于中国的。

而清政府坚持工业官办、官督商办,禁止民间资本涉足新兴的工业产业。对于现代的我们来说,人人都知道在发展生产方面,民营企业优于国有企业。真正适合国有企业的,应该是那些涉及国计民生的资源垄断产业,这些领域对效率的要求较低,但对公平性、保障性要求较高,不适合交给唯利是图的私营企业。而清朝的官办企业大多是生产型的工业企业,更糟糕的是,控制他们的是一群对经济一窍不通的封建官僚阶级。他们控制下的工业企业,生产效率如何大家是可以想象地。

而且清政府仍实行古老的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而日本已经建立起现代化的预决算制度。在这种情况下,明明强于日本的经济,却转化不出强于日本的实力,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交通运输能力 。清政府在早期认为铁路破坏风水,禁止修建铁路。直到受到中法战争中军队常常无法及时到位的教训,才开始改变态度。到甲午战争爆发时,全国的铁路里程也只有三百多公里。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由于不甘心沿海和长江航运利权的流失,李鸿章创办了轮船招商局。轮船招商局是当时官办企业中,少有的可以盈利的,同时也使当时的中国具有了一定的海运能力。

不过这些成就与当时的日本相比,实在不值一提。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十分重试近代交通的建设,大力修建公路、铁路、港口。到甲午战争爆发时,日本的铁路里程已经超过三千多公里,几乎是当时中国铁路里程的十倍。在海运方面,日本邮船公司已经成为一家在世界上也排的上号的大型海运企业。

于是在甲午战争中,我们就看到了奇特的现象。几乎在每一场战役中,清军兵力都处于劣势,常常陷入弹尽粮绝。而跨海作战的日军,却能保证自身在兵力和武器弹药上的优势,攻势不绝。

五、军事实力。 如果单看表面数据,似乎双方好像差不多的,数量上清军还有优势。但实则不然,首先在军队编组上,清军与日军就不是一个时代的。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仿照西方国家组建了一支近代化的军队,他完全是按照当时的军事技术组建的,因此能够充分发挥近代武器的效能。而清军的编组,实际上还停留在前火器时代,与近代武器效能的发挥实际上完全脱节。

甲午战争时期的清军编制

甲午战争时期的日军编制

另外在装备上,清军实际上也不如日本。清军在装备上的最大问题,就是型号不一。以枪为例,日军的步枪口径统一为6毫米,弹药高度统一,有利于后勤补给。而清军的万国牌步枪口径不一,从6毫米到11.4毫米,弹药种类达5、6种之多。对本来就差劲的后勤来说,真的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陆军如此,海军也好不到那里去。由于北洋舰队的舰船既有英制的也有德制的,舰炮的口径也是各搞各的,这就给北洋舰队的补给造成很大的难题。相比之下,日本海军的舰船大部分都是英制的,即使是非英制的也尽量在舰炮口径上实现统一。而且日军炮弹基本上是自制的,供应毫无问题。而北洋舰队很多需要进口,能不能买到完全要看别人的。

北洋舰队和日本联合舰队在舰炮射速上也不是一个级别的,日军舰炮基本上都是管退速射炮,而清军大多数还是老式的架退炮,射速、射程都存在巨大差距。根据事后统计,黄海海战中双方的弹药发射量,差距达到了十多倍之巨。这要是还能打赢,那除非是出现了奇迹!更何况在炮弹装药上也不是一个时代的,一边是黑火药,一边是苦味酸,完全不能相比。

因此即使是从数据上看起来差不多的军事实力,当时的中国与日本也有差距。

综上所述,在甲午战争时期,看起来差不多的中日两国,实际上在综合国力上存在巨大差距。输掉战争是必然的,这是由双方的实力所决定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