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什么》(埃尔温·薛定谔):读后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6
分享者:高同学

第一部分:

1943年,有一个人养了至今不知道死活的猫,薛定谔的猫。1944年9月薛定谔写了一本书,叫«生命是什么»,此书作者为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奥地利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大意是:不同于我们提及生命所想到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作者认为一般的物理学定律无法解释生命这一有机体,本书用物理学和化学,数学的原理来探究生命活动。而且这本书写于1944年,在分子生物学,核酸还没发展的时代,作者对生命的物质层面了解是如此让人折服,每个看过书的人可能都会思考:数以百万计的原子是如何组成生命的?人类是如何组成和思考的?生命的存在能否由物理学和化学来解释?它让读者把生命当做一个概念更加冰冷透彻的对其进行理解,激发我们把生命放在宇宙的框架下,用规律来总结生命这一有机体,推动了分子进化的诞生和DNA的发现。

薛定谔在书中第一章提出了一系列天才的思想和大胆的猜想,他写到活细胞的最重要部分是染色体纤丝,我们也可以称为非周期性晶体。普通的物理学家眼里,周期性晶体构成的极具吸引力和最复杂的结构已经使得无生命的自然界变幻莫测,而有机化学家所探索的更为复杂的非周期性晶体更是生命的物质载体(这也看出生命这一物质的复杂性)。

作者认为生命的永恒在于遗传特性的永恒。生命的遗传本质是从减数分裂开始,从一个受精卵到染色体的复制,基因的表达。这是一个生命的发展和延续,所最终展示的遗传性状实际上不仅仅是指个体明显的外在特征,它更是一种表型的综合模式。

继续研究微观的遗传特性就会发现突变的存在。一般而言,突变的发生往往都是有害的,只是由于它们是潜在的,因而自然选择一直没有消除它们,且自然选择可以把突变作为自己的合适原料,但这种突变是极为罕见的事件,一般基因一直处于36.67℃左右的温度下,但是却能保持几个世纪之久而不受热运动的干扰。从现在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知道,量子论与遗传机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后者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之上。作者并且从量子力学的层面来解释基因的突变,把突变认为是由基因分子中的量子跃迁而引起的。

引用书中歌德的一句话--存在是永恒的;因为有许多法则保护了生命的宝藏;而宇宙从这些宝藏中汲取了美。作者认为遗传特性是永恒的,人类的整个生命的延续依赖遗传的神奇作用,而我们能观察发现这一作用更是神奇,我认为这就是生物学的魅力所在,每当多了解一点就多惊叹于生命的美丽神奇,生命遵循着相同的道路前进,从出生到死亡,从染色体到生命个体,从微观的原子到宏观的躯体,每一个生命都是如此,而基因和突变又让组成生命的原子以不同的规律展现,如果只从统计学和原子排列来想生命这一工程要多么宏伟。这不得不让我们敬畏生命。

最后,分享书中很喜欢的一句话

自由的人绝少思虑到死;他的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沉思。

 ——斯宾诺莎《伦理学》

第二部分:

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所写的一本生物学的经典巨著,这本书属于科普读物,不涉及深奥的科研成果,但是短短一小本还是读的让人怀疑自己(读不懂),这是科普?讲的是生命?很难想象这本书写于1944年,一字一句耐人寻味,透露的思想更是我等普通人望其项背。

(1)存在是永恒的;因为有许多法则保护了生命的宝藏;而宇宙从这些宝藏中汲取了美(歌德)。

万物由原子组成,组成生命的细胞,感知外物的器官,仅仅是数以万计的原子吗?那么感觉和思维呢?生命物质结构的工作方式,和机器不同,你就算研究投组成生命的每个原子的运动轨迹也无法堆砌出一个鲜活的生命,

了解生命就要了解生命的遗传机制,生命延续千万年靠的不是长寿是传递。一个基因包含的原子超出100万或几百万个。它可能是一个大的蛋白质分子,分子中的每一个原子,每一个自由基,每一个杂合环都起着各自的作用。意外总是不可避免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继续研究基因的遗传就会发现突变的存在。突变是极为罕见且多数有害的,物种的自然选择把有利的突变保存。作者从量子力学的层面来解释基因的突变,把突变认为是由基因分子中的量子跃迁而引起的。好吧,量子.......

(2)我思故我在

生命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活的物质才是生命,可以和外物环境进行交换的物质才是活的。从热力学来解释死亡,能量是守恒的,生命是一个负熵的过程,整个系统慢慢退化,最终变为毫无生机的物质。

一个人同一时间不可能踏进两条河流,精神,知觉,意识也是单数的,我们可以有不同角色,不同人格,但我们同一时间只能以某一人格,某一角色来思考来反应,那么会有复数存在吗?认为知觉是单数的,事物可能存在多面性,东西只能是一个。树在这里,没有进入我的视野,我没看到它而已,或着这个树以什么角度投射到我的知觉之中。

我们知道知觉总是和肉体连接的,人少年,中年,老年或者喝酒,生病,身体物理状态不同也会影响意识,所以宗教会考虑灵魂,认为灵魂是不能脱离肉体的。

唯物论会认为知觉和神经元相关,无法回答的都是科学还未发现的。

只要身体的器官调节自身的功能,不断与环境发生作用,意识就会随着这些变化而出现,不断受到环境的影响,经受一定时间的锻炼后,被环境以特殊的方式而修改。像我们这样的高级脊椎动物,在神经系统中就拥有这样一个器官。这个器官的特殊功能与意识不断发生联系,通过经验使自身不断适应外部变化的环境。因此,物种经历发育变化的地方就在神经系统这个部位;如果把我们看成植物的话,神经系统就在茎干的顶端处。意识不断的与环境发生作用,有意识的学习,重复行为构建精神世界,但是学习的意识是怎么产生的,这种行为是无意识的吗?

人类的进化点滴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天,人类与意识的抗争也从未停止,我是不是可以按照心意生活?欲望是不是要抑制?那么道德,我们认为的美好事物是不是就是意识之光。

第三部分:

《生命是什么》一书中,作者是从科学的角度探讨生命,试图理解组成生命的物质及遗传机制,更进一步探讨组成生命的意识是什么,对于敬畏生命的话题未直接谈到,说下自己的感受,懂得了组成生命的物质是什么,生命的一代一代如何更迭的就会感叹生命的神奇,感叹自己的无知,神奇和未知激发我对生命的好奇与敬畏。

未知总是让人遐想,无论是无畏还是敬畏,我认为都有部分来源于未知,当人对生命的探索越多,发现自己所知的越少,就越会敬畏生命,敬畏它的伟大神奇。古人把一部分对大自然的畏惧,对天灾人祸的畏惧寄托于宗教上面,对宗教的屈从和崇拜,可能也有一部分来源于对生命的敬畏。

死亡是每个生物都会遇到的终点,特别对于人类来说生离死别总是永恒的话题,死亡让时间让生命变得珍贵,因为珍惜所以敬畏。因为热爱也会敬畏,我可能会因为下班路上看到夕阳,看到夕阳下挺拔的树木,盛开的海棠花,川流的车辆,驻足停下片刻,突然就感悟到了生命的可贵和神圣。

当然,我认为敬畏生命应该也是一种伦理要求,因为敬畏生命才会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学会和谐相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