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庆寺的建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2

新余崇庆寺创建时为院落式木结构建筑。建国以来,崇庆寺保持了它最后一次重建的风格——清代穿斗式单檐木结构建筑,仅存大殿及西配殿和西僧舍。
迁建后,崇庆寺地处新余市城北仰天岗九龙坡,坐北向南,东北西三面环山。
崇庆寺是一处仿照古代木结构建筑的建筑群,其布局采取的是院落式与山林式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心位置是大雄宝殿,殿南为露台(也称月台),露台南面接有宽阔悠长的台阶。大雄宝殿两侧建有僧寮,东面僧寮的东南侧筑有斋堂。而在大雄宝殿后面的山坳中,还有一座海会堂(也叫海会塔)。此外,崇庆寺还聘请湖北省大冶殷祖园林古建公司进行了规划设计,崇庆寺正在按照规划图的基本精神和实地操作的需求,开展寺院的基本建设,大殿后面的毗卢阁,大殿前面的天王殿、钟鼓楼、牌坊式山门及寺院后山的佛塔也在逐步筹建之中。
迁建后的崇庆寺大雄宝殿(简称大殿)为重檐歇山顶建筑,面阔七间,中间是明间,东西两侧分别是东次间、西次间,东梢间、西梢间、东尽间、西尽间。其中东尽间、西尽间为回廊,殿内面阔只有五间。大殿面阔约29.8米,进深19.8米,包括回廊的面积约600平方米。屋脊正中饰有葫芦宝瓶,两侧是两条腾龙隔着宝瓶相向而视,屋面则覆以褐红色的琉璃,屋身是棕红色的柱子,墙体及槅扇门窗。通体显得热烈而又辉煌。
大殿两层檐的檐下四周都饰有三层斗拱。斗拱为一斗三升式,为现代材料仿木斗拱形式,所以也失去了承重作用,只是起装饰作用,保留了中国古建筑的一个符号。斗拱后的拱眼板饰有火珠纹。它的纹样正中为三个呈品字排列的阴阳珠,三珠之外则是金黄的火焰。斗拱之下的大小额枋都绘有清式的金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画,其色调以蓝绿色为主。枋柱间雀替画有卷草纹,象征茂盛、长久的吉祥寓意。
从屋身来看,大殿前檐墙的东梢间、西梢间凿有月亮窗(圆形花窗),正中的明间、东次间、西次间开有槅扇门窗。它们的横披窗用棂条拼成套方纹,槅扇的槅心则是嵌方胜纹、双环纹的回形格窗,槅扇的裙板也装饰有方胜纹。方胜,古时作为“祥瑞之物”装饰于妇女发髻,用以压胜避邪,并取意“优美”、“优胜”。方胜纹是以两个几何菱形压角相叠组成的图案,一方面取胜的吉祥寓意,另一方面取其行的压角相叠,寓意“同心”,表示崇庆寺的僧俗四众弟子及广大信众同心修行,以期证地生命的本来面目!
再从大殿正面题匾来看,明间的门上悬挂有上海陈惠琴先生捐赠的黑底金字的匾联。其中横匾为已故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大雄宝殿”四字。楹联则是现任中国佛协会长一诚法师撰写的嵌名联,将崇庆寺的“崇庆”二字寺名拆开来,分别嵌于上下联的第一个字的位置。上联是:“崇祖训,建丛林,龙泉新址启佛域”;下联为“庆盛时,立规制,古刹重光扣圣钟”。
大殿内的佛像与楹联
大殿的殿内中心位置,立有大佛龛,佛龛底座为须弥座,龛中供奉着三世佛。该三世佛共有三尊佛像,皆是螺髻金身,面容完全相同,都呈现出佛特有的“三十二相”和“八十种随行好”,皆是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由于皆是先以左足押右股,再以右足押左股之上,所以坐姿为吉祥坐而不是降魔坐。这里的“三世佛”是“横三世佛”而非“纵三世佛”。佛龛的正位为“一佛二弟子”的格局,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左手置于左膝之上,右手以拇指与中指相捻,其余各指自然舒散,结成“说法印”之手印。释迦牟尼佛左右立有东、西肋侍,分别是号称“头陀第一”的摩诃迦叶和号称“多闻第一”的阿难陀(又称阿难)。除了正位之外,佛龛的东位和西位,分别是手结禅定印、掌托宝塔的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和手结禅定印、掌托莲台的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
再看佛龛前东西两侧,耸有两根圆形内柱(又称里金柱)。分别挂着两块紧贴柱面的弧形楹联木牌,牌中有黑底金字的行书楹联。上联为:“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行持皆得成就”;下联是:“不可称,不可量,不可思议功德即证菩提”。
十八罗汉雕像
与一般汉地佛寺相同的是,大殿内共塑有十八罗汉,其分布是东、西两侧各九位罗汉。罗汉全称为阿罗汉,他们是佛的得道弟子,是小乘佛教修行所获的最高果位(据说修到了罗汉的境地,就已经断尽三界烦恼,永远解脱轮回之苦)。
十殿十八尊罗汉雕塑都立于莲台之上,上悬宝盖,宝盖上书有每位罗汉的名字,罗汉背面的墙壁上嵌有无数浮雕的小佛。与其他汉地佛寺不同的是,这里的十八罗汉有其独特的审美冲击和庄严效果,既表现了罗汉们的各种姿势、表情,又将这些东西统一在一种美妙的韵律之中!
三菩萨组合雕像及其大殿后门雕像
在崇庆寺大殿主尊的背后,在一排三菩萨组合的雕像。菩萨的音译“菩提萨埵” 的简称,意为“觉有情”,即是使有情的众生得到觉悟的意思。这组雕像正中是观音菩萨,东边是普贤菩萨,西侧为文殊菩萨。正中的观音菩萨被雕塑成立于鳌头之上的观音形象,所以又叫鳌头观音。在佛教诸大菩萨中,观音菩萨更是以慈悲著称,其慈悲心愿最伟大、突出,并以观照众生音声为方便,号召众生与危难之时称念她的名号,她听到后即时解救。
崇庆寺大殿的鳌头观音被塑成一位中国古代仕女形象,端庄妩媚、秀美可亲。她头戴化佛冠,上披天衣,项佩璎珞、腰束罗裙,右手中的中指与拇指相捻,其余手指自然舒散,作“说法印”,左手握着净瓶,并将瓶口朝下,作遍洒甘露之状。观音东侧是普贤菩萨,她头戴化佛宝顶髻,项佩璎珞,手捧莲蓬与莲蕾,以右足押于左股之上的吉祥半跏坐的姿态,端坐与六牙白象之上。普贤菩萨的普贤是普遍贤善的意思,行愿广大,深不可测,象征真理。位于观音西侧的是文殊菩萨,她头戴化佛宝顶髻,胸配璎珞,手捧如意,以左足押于右股之上的降魔半跏坐的姿态坐在青狮之上。文殊菩萨以智慧见长,身骑狮子是因为狮子勇猛,表示文殊菩萨智慧威猛。
崇庆寺大殿三尊菩萨所向之门即为大殿的后门。后门位于明间位置上,门上的横批窗也是用棂条拼成的套方纹,槅扇的槅心也是嵌方胜纹、双环文的回行格窗,槅扇的裙板也饰有方胜纹。后门上端及两侧悬有匾联,匾联皆有黑底金字,色彩端庄而又明快,匾文为“慈行普渡”,楹联的内容是:“甘雨洒诸天,现清静身,说平等法;慈航超彼岸,以自在力,显大神通。”在后门的两边各凿有一个月亮窗(圆形花窗)。
崇庆寺其他建筑的构造、陈设及雕饰
除了大殿之外,崇庆寺其他建筑既有仿古建筑的风格,又有佛寺建筑的特色,现一一介绍如下:
大殿前有一露台(也叫月台),香客可通过宽阔悠长的台阶上到台上。露台面阔约29米,进深约20米,面积达580平方米。露台正中摆有一尊五层塔形的铜香炉,炉脚为三只兽面形鼎足,炉腹鼓起为鼎形,正面铸有“崇庆禅寺”四个繁体的隶书大字,鼎口两边竖有二只鼎耳,鼎耳侧面饰有云雷纹。鼎口之上便是塔状炉身,呈现出仿楼阁式塔的造型,每层塔身都有平座、塔檐,塔檐的翼角都饰有衔珠的飞龙。塔刹为葫芦宝顶,葫芦的正面饰有古钱套,两钱相套表示财源与福气的源源不断。露台东南角和西南角,分别有一个旗杆,两个旗杆上分别挂着国旗和佛教教旗。
大殿两侧各有一幢同样大小的僧寮。每幢僧寮共有三层,每层面积178.5平方米,两幢僧寮合计1073平方米。其中东僧寮为佛教协会办公之所,其南墙悬有“渝水区佛教协会”的牌子,三楼为方丈室和会议室。所有僧寮房为出家人住处和挂单僧尼的暂住之所。
在东僧寮的东南方,有一幢两层楼的仿盝顶建筑,总称为斋堂,细分则下层为斋堂,上层为念佛堂。该建筑坐卯向酉,具体坐向是坐东偏北5度,朝西偏南5度(坐向265度),它既仿有中国古代建筑的琉璃瓦、雀替等构件,又有现代建筑的栏杆和铝合金推拉窗。下层斋堂的大门有中国佛学院养辉法师题写、南昌佛弟子捐做的黑底金字的匾联。横匾中书“斋堂”两个楷书大字,“堂”字边上署有“养辉”二字的落款,匾框为红底龙边;楹联亦为楷书字体:“粥来饭去莫把光阴遮面目;钟鸣板响常讲生死挂心头。”
正如联语所吟,斋堂为僧尼、居士及信众吃斋用膳之所。斋堂正中摆着供桌,安放着弥勒佛及香烛、花朵,其后的木壁上悬挂着一诚法师的十六字箴言匾,这十六字布局是右起竖列成四字一列的四列:
“对上恭敬,对下慈悲,对人和气,对事认真。”
斋堂两边整齐地排着一条条长连桌和长连凳,僧尼、居士及信众就是坐在这样的长凳上吃饭。
斋堂之上便是念佛堂。堂的北壁上挂着阿弥陀佛画像,前面供着摆满香烛、花瓶的香几。堂中整齐地排列着一条条拜垫。从念佛堂下楼可从斋堂的一楼南面与佛教居士林二楼相通。佛教居士林是新余佛教居士最早的合法宗教活动场所,上下两层,每层9间,共计18间,外加南端一个100平方米的念佛堂,整个居士林面积达400平方米。它是崇庆寺迁建的基地,设有迁建指挥部。
在大殿西北侧竹林东面的山坳中,有一幢三层的海会堂(也叫海会塔)。海会堂是僧尼、居士往生后骨灰存放之处。它坐北偏东10度,朝南偏西10度(坐向为190度),面积1600平方米,为歇山顶汉藏混合式建筑。屋顶为汉式的,屋身高耸厚实,呈现出西藏建筑的风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