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十二、改革和完善教育投入体制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11

2003年至2007年,针对教育振兴,实施了一系列关键举措,旨在改革和完善教育投入体制,确保教育的持续稳定发展。


首先,政府着重于建立与公共财政体系相匹配的教育财政制度,明确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的责任。规定教育拨款的增长应优先于财政收入的增长,保证教育费用按在校学生人数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公用经费逐年提升。义务教育阶段,政府承担主要经费,允许适度收取少量杂费;非义务教育阶段,政府、受教育者和社会共同分担,形成稳定的教育投入机制。


为了拓宽经费来源,政府鼓励社会投资、出资和捐资办学。非义务教育阶段,政府和受教育者对教育成本的分担比例应合理设定,收费标准需考虑居民的经济能力。教育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得到优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经费分担的方式也在探索中。公益教育基金和彩票收益用于教育的资金比例被扩大,同时鼓励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和校办产业。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政府为主导,建立了全面的助学体系。在义务教育阶段,助学政策得到完善,而在高等教育阶段,奖学金、贷款、勤工俭学和学费减免等政策得以严格执行,特别是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得到大力推动。社会团体和个人也积极参与对困难学生的资助。


最后,实施严格的教育经费管理,强调勤俭办学。建立科学的教育经费管理制度,规范学校收费政策,加强对教育资金的审计监督,以提高使用效益。对中央资助项目,实行项目管理制度,结合行政、专家和中介机构的评价,以项目成效为拨款依据,同时激励机制也随之完善。地方教育财政拨款制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扩展资料

为了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在顺利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特制定《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本行动计划明确了近5年我国教育工作的方向、任务和目标,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