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合掌的对仗诗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4
1. 关于合掌的诗句
关于合掌的诗句 1. 关于佛手的诗句都有哪些
1、《杨柳枝二首》唐代:司空图

陶家五柳簇衡门,还有高情爱此君。

何处更添诗境好,新蝉欹枕每先闻。

数枝珍重蘸沧浪,无限尘心暂免忙。

烦暑若和烟露裛,便同佛手洒清凉

译文

陶工五柳簇衡门,还有高情爱这你。

何处更添诗境好,新蝉倾斜枕头总是先听到。

几枝珍重蘸沧浪,无限尘心暂时免除忙。

天气闷热如和烟露裛,就同佛手洒清凉

2、《观地狱图》唐代:贯休

峨峨非剑阁,有树不堪攀。佛手遮不得,人心似等闲。

周王应未雪,白起作何颜。尽日空弹指,茫茫尘世间。

译文

巍峨不是剑阁,有树不能攀登。

佛手遮不到,人的心就像等闲。

周王应不下雪,白起作何颜。

全部天空弹手指,茫茫尘世间。

3、《渔歌》宋代:李彭

万古黄龙真天矫。斩背后勘破台山媪。

佛手驴蹄人不晓。无关窍。

胡家一曲非凡调。

译文

万古黄龙真天假。将背后勘破台山老太太。

佛手驴蹄人不懂。没有诀窍。

胡家一段非凡调。

4.《佛手花》宋/董嗣杲

不能摩项过只园,幻作清芳与世传。

排叶爪痕分翠净,吐葩心骨耀丹妍。

但迷色界空华相,肯悟宗门直指禅。

谁汲野泉临晓浸,瓦瓶插供白衣仙。

译文

不能摩擦项超过只园,幻作清新芳香和传说。

排叶爪痕分翡翠净,吐葩心骨耀丹美丽。

但迷色境空花相,肯醒悟宗门直指禅。

谁从野泉在清晨泡,瓦瓶插供奉白衣仙女。

5.《颂古三十八首》宋/释从瑾

我手何似佛手,合掌面南看北斗。

兔推明月上千峰,引得寒山开笑口。

译文

我的手怎么样佛手,双手合十朝南看北斗。

兔子把明月上千峰,引到寒山开笑口。
2. 诗词之什么是"合掌"
合掌

合掌是诗病的一种。合掌的说法究竟起源于何时已不可考,宋之问《初到黄梅》诗:“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评论说:“途中、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 由纪昀的评论不难看出,合掌的说法至少在清代已经盛行。同时从宋之问的诗里我们也可以大胆估测--至少唐代没有合掌的说法。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及《蔡宽夫诗话》均指出:对仗要避免“上下句一意”之病。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归纳“两句不可一意”。元明诗论家则拈出“合掌"其名。大概就是合掌说法的最早起源了吧。

为什么会有合掌的提法

我们先看一下历史的变迁。唐朝,奔放,大气,名诗名句层出不穷,不过这时候没有合掌的说法。宋,稳定,安逸,词兴起,诗的创作远逊于唐,开始有对仗要避免“上下句一意”的提法,但远非主流。明清,合掌的说法盛行,给唐宋诗词挑毛病的不少,但能称得上流传千古的名篇极少,反倒是白话小说的创作达到了巅峰,而诗联(可看做诗的一部分)的创作也由重内容转变成了重形式。为何如此?恶意猜度一下就是--非古扬今。

我们再转到形式上来看。诗,唐代的时候,长诗层出不穷;到了宋似乎只剩了律诗和绝句,长诗变得很少了;而明清则干脆变成了绝句和对联的天下。这就是说,唐代的创作篇幅的自由度更大,可以写更多的文字,对于两句一意并不忌讳,因为作者有足够的篇幅来表达;到了宋代创作的篇幅缩小了,为了使内容更加饱满,开始意识到了要避免两句一意。但毕竟有词有律诗,篇幅还够,所以未盛行。而到了明清,创作的主流只剩下了四句话甚至两句话,这时候又要微言大义,篇幅不足了,才有了合掌的说法,成了忌讳。这是没办法的事,就这么两句话,你再浪费一句。另外明清八股文盛行,科举中作文更是有严格的格式、方法限制,也是合掌说法盛行的一个原因……

而事实上,在合掌说法盛行的明清时代,文学已经分裂了:阳春白雪的文人诗和下里巴人的白话小说。合掌的诗词在白话小说里则频频出现,可以指责——这是诗病,不好,要忌讳!抱歉,没人理,因为有足够的篇幅和文字来表述内容,诗词不过是点缀,是否合掌,谁在乎呢?

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律诗兴起,明清时代阳春白雪的文人诗提倡的避免合掌又被提了出来。

一直以来都,哪怕是明清时代,都没有对合掌做出确切的定义。上个世纪40年代,王力给出合掌定义:合掌是诗文对偶意义相同的现象,事实上就是同义词相对。而在80年代,王力对这个定义又做了修正。近二十余年的诗(联)专家提出狭义合掌、部分合掌、异位合掌、小合掌等理论。定义在句子基础上的概念移植(引伸)到词和词组上。

个人认为,狭义合掌、部分合掌、异位合掌、小合掌等理论根本就是个笑话。桂林的胡自立总结汉语的特点:“语素、词、词组(短语)、句子是不同层次的语法单位,它们组成一个完整的结构系绕,各有不同的语法功能,词的主要功能是组成词组和充当句子成分。语言的实际使用单位是句子,因为只有句子才具备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义的能力,词和词组都不具备这种功能”。 这就是说,在语言的应用角度来讲,狭义合掌、部分合掌、异位合掌、小合掌等理论根本不成立。

再举个被广泛批判的合掌例子来说明一下。

《端午吊屈原》:

汨水悠悠载恨深,龙舟碧粽祭忠魂。

忧国君侧直言谏,愤世泽旁苦句寻。

甘与清流长做伴,岂随浊浪苟安身。

离骚一曲千秋唱,伟赋高风熠古今。

这是一首网友创作的诗,其中的“甘与清流长做伴,岂随浊浪苟安身。”也被一些专家批为合掌,既然“甘与清流长做伴”,当然就“岂随浊浪苟安身”

更有人评论:作者意欲于一反一正中示怀抱,只是取象用事单一,引得上下句成一事一意:愿与清流长做伴,也随浊浪苟安身。这样,就岔开其意,不合掌了!

先不论合不合掌,只说改成“愿与清流长做伴,也随浊浪苟安身”就是极其天才的想法!真要这样改,我倒想问一句,这是要悼屈原呢,还是在骂屈原呢?

所以,看合不合掌,只看字词不行,只看单句也不行,还要看写作的背景(或应用背景),写作的目的,环境等因素。现在,很多的文人学者甚至在主流媒体上对合掌的论述都是肢解排,只看字词不看句子,或只看句子不看写作背景、应用环境,利用手中的话语权,四处乱扣合掌的帽子,更是为了彰显自家学问的高深,创造出部分合掌、异位合掌、逻辑合掌等种种名词,搞得云山雾罩,让后来者“神魂颠倒”,迷惑不已。可这些人,偏偏又不能给出合掌的确切定义,真乃笑谈。
3. 有哪些描写“佛手”的诗词
1.《佛手岩》

年代:明 作者: 李日华

上方台殿此登临,钟鼓沉沉万木深。

三楚白云生佛手,九江寒月照禅心。

倒崖有地开兰若,绝壁无门扣竹林。

安得舍身从老衲,蒲团终日观黄金。

2.《佛手花》

年代:宋 作者: 杨巽斋

丹葩点漆细馨浮,苍叶轻排指样柔。

香案净瓶安顿了,还能摩顶济人不。

3.《佛手花》

年代:宋 作者: 董嗣杲

不能摩项过只园,幻作清芳与世传。

排叶爪痕分翠净,吐葩心骨耀丹妍。

但迷色界空华相,肯悟宗门直指禅。

谁汲野泉临晓浸,瓦瓶插供白衣仙。

4.《咏宗良兄斋头佛手柑》

年代:明 作者: 多炡

春雨空花散,秋霜硕果低。

牵枝出纤素,隔叶卷柔荑。

指竖禅师悟,拳开法嗣迷。

疑将洒甘露,似欲揽伽梨。

色现黄金界,香分肉麝脐。

愿从灵运后,接引证菩提。

5.《颂古三十八首》

年代:宋 作者: 释从瑾

我手何似佛手,合掌面南看北斗。

兔推明月上千峰,引得寒山开笑口。
4. “合掌”是什么一回事
合掌为律诗一病。对仗的两句文意相同或相近,两句诗说了差不多的意思,是为合掌,是诗家所大忌。旧小说中的一些诗词,不精彩,主要毛病就是合掌之处太多。比如:

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

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蛟龙。

跃浪震山川,推波昏世界。

凶如太岁撞幢幡,恶似丧门掀宝盖。

这些都是合掌。合掌也不是了不得的大毛病,有时有重复,即加深印象的修辞效果。好诗也有合掌的,如: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前人说它“非不工矣,终不免此病。”

用合掌二字来说合掌的毛病其实不很确切,容易产生误会,以为句法雷同为合掌。律诗中间两联形式上本来就该像左右手那样对称,何病之有?古人作诗,有许多忌讳,如蜂腰鹤膝,大韵小韵,失粘失对,孤平等等,全都是在形式上吹毛求疵,只有合掌说的是诗的内容,不是表现形式。

您的帮助好懂一些。
5. 有哪些描写“佛手”的诗词
1.《佛手岩》 年代:明 作者: 李日copy华 上方台殿此登临,钟鼓沉沉万木深。

三楚白云生佛手,九江寒月照禅心。 倒崖有地开兰若,绝壁无门扣竹林。

安得舍身从老衲,蒲团终日观黄金。 2.《佛手花》 年代bai:宋 作者: 杨巽斋 丹葩点漆细馨浮,苍叶轻排指样柔。

香案净瓶安顿了,还能摩顶济人不。 3.《佛手花》 年代:宋 作者: 董嗣杲 不能摩项过只园,幻作清芳与世传。

排叶爪痕分翠净,吐葩心骨耀丹妍。 但迷色界空华相,肯悟宗门直指禅。

谁汲野泉临晓du浸,瓦瓶插供白衣仙。 4.《咏宗良兄斋头佛手柑》 年代:明 作者: 多炡 春雨空花散,秋霜硕zhi果低。

牵枝出纤素,隔叶卷柔荑。 指竖禅师悟,拳开法嗣迷。

疑将洒甘露,似欲揽伽梨。 色现黄金界dao,香分肉麝脐。

愿从灵运后,接引证菩提。 5.《颂古三十八首》 年代:宋 作者: 释从瑾 我手何似佛手,合掌面南看北斗。

兔推明月上千峰,引得寒山开笑口。
6. 拜佛净化心灵的诗句
一、人就这么一辈子,欲望,就像手中的沙子,握得越紧,失去得越多。学会放手,甘愿舍弃,才能真正的得到。得与失,只是相对而言;认为得到时,或许正在失去;觉得失去时,也许正在得到。无意于得,就无所谓失。

二、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三、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不是世界选择了你,是你选择了这个世界。既然无处可躲,不如傻乐。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

四、不要再去抱怨生活如何刁难,也不要再去嗔恨人生如何坎坷。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时间久了自然苦尽甘来,而这份难能可贵的甘甜,只有能理解生活,才能享受生活赐予的这份厚重。

五、有一颗宽阔的心,你会健康一辈子。有一颗包容的心,你会快乐一辈子。有一颗善良的心,你会无悔一辈子。有一颗同情的心,你会平安一辈子。有一颗童年的心,你会年轻一辈子。

扩展资料

1、肃立合掌,两足成外八字形,脚跟相距约二寸,脚尖距离约八寸,目光注视两手中指尖。

2、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状,腰徐徐下蹲,右臂向前下伸,右掌向下按于拜垫的中央(或右膝前方),左掌仍举着不动,两膝随即跪下。跪下后,左掌随着伸下,按在拜垫中央左方超过右手半掌处。礼佛时,两脚尖勿移动或翻转。

3、右掌由拜垫中央右方(或右膝前方)向前移动半掌,与左掌齐,两掌相距约六寸,额头平贴于地面。

4、两掌握虚拳,向上翻掌,手掌打开,掌心向上掌背平贴地面,此名为“头面接足礼”。当头着地时,系以“额头”接触地面,并非“头顶”去着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