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获取:四步深度法则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2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也必须掌握一种知识获取能力,帮助我们从爆炸性的知识中,甄别、判断乃至提取出对我们有用的知识。

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是最高效的,时间才能被最大化利用,我们的大脑才不会被惰性知识占用。

学会知识获取,可以让我们从源头上跨出知识管理的第一步。我总结出知识获取的四大原则,它们的关键词分别是: 简化、速度、容量和深度。

简化原则就是跳过对自己可能没用的信息,单刀直入,找出自己需要的知识。这要求我们时刻保持头脑清醒,这期间我们不妨问问自己:

我这次想要学习的是什么?

这些知识到底在讲什么?

我能不能用一句话或者一个公式来概括这些知识?

要知道,每个人都会被“可能感兴趣”以及“他人感兴趣”的内容影响。这就好比我们去超市购物,很少有人能做到直奔目标,相反大多数人购物的过程都是非主动性的”。遇到一些别人都在围观或者抢购的商品,自己就凑上前看看,有时候不管是不是自己现在需要的,都先买下来。

这样的知识获取方式并不可取,它会让我们既觉得疲惫,又没有成就感。

因为当我们进行回顾时,就会发现自己对真正想学的东西一无所获。常被其他知识点带偏,其实就是没有贯彻好简化原则。

在学习一本书之前,就应该先确立明确的目标:我这次想学的到底是什么?明确了这次的目标是了解宋代女子的穿着打扮,那打开书的目录后,就直奔宋代历史而去。

书里或许讲得很复杂晦涩,大段的文字和配图让人眼花缭乱,这时候就要学会排除、提炼和总结。比如这一篇讲的是女子日常的穿着,有几种类型,分别适合什么样的场合。她在浏览的过程中,就应该在脑中迅速提炼总结出重要知识点。

假设接下来一篇讲的是辽金时期的内容,和她这次的目标有关吗?如果无关,那就果断跳过此篇。

所以,总结来看,简化原则需要我们始终紧盯自己的目标,找到围绕目标相关的信息,并用脑补的逻辑架构梳理它,比如思维导图。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速度原则,顾名思义,就是加快知识获取的速度或节奏。

很多时候,我们获取知识的时间并不宽裕,我们可能需要在短时间内快速学习某类知识。那么,如何提高我们的学习速度呢?

短期来看,提高知识搜索能力是关键。比如要先应用关键词、关键人物、关键事件等进行集中搜索。

搜索后,再进一步考证知识来源的可靠性,比如分辩其是一手知识、二手知识还是三手知识,知识的等级越低,越需要亲自去考证。

而最快速的考证方法,就是运用社会资本,找到对此事比较了解的人进行求证。从长远来看,如果想在本质上改善知识获取速度,那就需要增强我们的逻辑构建能力。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逻辑构建能力可以帮助我们透过零散甚至毫无关联的点,找到其中更深层的联系。要知道,知识的说法和排列顺序可能会有所改变,但认知知识的方法却是相对稳定的。

我们可以多读一些训练逻辑思维的书,比如一本很简单易学的逻辑小书《逻辑十九讲》,其中讲到的内容都是关于逻辑基础知识的。

一年看100本书的人,获取的知识自然要比一年只看3本书的人多。所以,我们可以将“容量”简单理解为鼓励泛学、多领域积累。

当我们想获得一项技能甚至要靠它来生存时,只有积累足够的知识量,我们才能更客观、更深入地审视一个行业,从而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

如果容量决定了一个人知识的广度,那么第四点——深度原则,则决定了知识的厚度。

一心希望提高自己,却饱受知识焦虑的折磨。通过各种新媒体大号、微博、知乎、豆瓣等渠道来获取碎片化的知识。

这种获取方式过于零碎、不成体系、逻辑性不强,久而久之带来的负面后果就是,越来越缺乏思辨性、系统性、全局性的思考能力。

我们也不妨问一下自己,上一次绞尽脑汁地独立分析一个问题是什么时候?我们的大脑有多久没有真正去思考一些有难度的问题了?我们平时获取的知识是一手的,二手的,还是三手的呢?很多人可能有些疑惑,手机、房子才有二手三手,那知识还有23手吗?

确实是如此的,知识也是二,三手,在新闻媒体或者是社交频道上面获取的知识都是通过加工别人理解的知识,演讲出来的这些都是二手三手,如果你想获得一手知识就要去找其根本,去到那个里面去寻找。读一手知识。

这些知识或许平时够用,但如果你真的想学好、学精,成为某领域的翘楚,那这些知识肯定是不够的,甚至只是九牛一毛。我们必须去读该领域最前沿的专家文献,学习一手知识,甚至参与到一手知识的创造中去。

在知识决定人生的时代,我们如果坚持知识获取的四大原则——简化原则、速度原则、容量原则和深度原则,就能快速高效地获取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从而构建和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应对瞬息万变的世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