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为什么会灭亡

齐国有田纪,孙滨为什么会灭亡.

第1个回答  2005-11-16
齐国灭亡的原因是:"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第2个回答  2005-11-17
"齐人未尝赂秦,然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
其他5国都灭亡了,实力相差悬殊,这就是"唇亡齿寒"的道理.
第3个回答  2005-11-17
其他5国都灭了
第4个回答  2005-11-20
田齐政权假设从(齐悼公)田乞为相(公元前489年)
专齐政始到秦灭六国(公元前221年)迁齐王建于共止,共268年。田齐政权的统治年代,一般从公元前386年(周天
子命田和列为诸侯,是为田齐太公,取姜齐而代之)到公元
前221年秦灭齐国为止,约160多年。其间经历了田齐太
公———田齐桓公———齐威王———齐宣王———齐闵王———
齐襄王———齐王建等历代国君。
(1)失策德法的齐闵王
齐闵王“奋二世之余烈,南举楚淮,北并巨宋、苞十二
国,西摧三晋,却强秦,五国宾从。邹、鲁之君,泗上诸侯皆
入臣”-《盐铁论·论儒》. 。从其事迹看,齐闵王着实荣耀了
一番。从他的能力看,完全可以称雄,但他的策略,失之偏
颇,对外不友好地结交诸侯,以德待人,对内不进行改革变
法,发展经济,改善知识分子待遇和人民群众的生活,造成
离心离德;先是合纵攻秦,后又割地求和;不仅与燕发生战
争,而且妄想吞并宋国,任用苏秦为相,过早称东帝,导致
群雄奋起,五国攻齐。由于连年用兵之故,造成国力空虚。
人才方面如“慎到、捷子亡去,田骈如薛”(《盐铁论·论
儒》),稷下先生多数逃往他国。齐国人气由旺而衰,国势从
七国并立称雄,埋下沦为他国的附属隐患,导致一蹶不
振。
(2)田齐政权德法败亡的内部和外部原因
从齐国内部讲,自齐闵王始到齐王建止,历经齐闵王、
齐襄王、齐王建三世,达80年,这三代国王的相同点是:他
们无德有才或无德无才,不能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具
体表现为:其一,“臣主不肖”,不能合作共事。齐闵王刚愎
自用,暴虐无道,造成内部矛盾激化。《战国策·齐策六》记
载:“齐负郭之民有孤狐者,正议闵王, 之檀衢,百姓
不附。齐孙室子陈举直言,杀之东闾,宗族离心。司马穰苴
为政者也,杀之,大臣不亲。”齐襄王宠信佞幸,不分是非,
疑心太重,轻视功臣,不用良臣,造成君臣不睦,给敌人以
可乘之机。齐王建乃不德不才之君,不贤之主,丧权辱国,
谨慎事秦,生怕是非,见危不救,失去五国诸侯,自取灭
亡。君臣关系如齐闵王与相国孟尝君田文,同祖同根,他不
专心辅佐齐闵王,而是借机发展自己,抱有野心,人们只知
“齐之有田文,不闻其有王”(《史记·范睢列传》)。《荀子·
强国》载:孟尝君“上则得专主,下则得专国”,“诈臣乱之
朝,贪吏乱之官”。对诸侯国之间,则连年发动战争,“南攻
楚五年,蓄积散。西困秦三年,民憔悴,士罢弊。北与燕战,
覆三军,获二将。而又以其余兵南面而举五千乘之劲宋⋯⋯
其民力竭也”(《战国策·燕策一》)。田文本是齐闵王的相
国,由于发动叛乱失败,朝齐暮魏,以利为主,不以德为先,
做了魏昭王的相国。其二,统治集团内部腐败,被金弹打中
不能自拔。《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亡三十万金,则诸
侯可尽。”而齐王建的相国后胜“多受秦间金玉”。堡垒最容
易从内部捣破,这便是明证。其三,齐威王实行的是改革,
而不是变法,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央集权的问题和铲除大
臣的财产问题,像孟尝君既有封地,又有食客,还能收租收
息,卿大夫权势过大,危害了齐国政权的统治基础。其四,
齐国的学术机构———稷下学宫,先生、学生数千人,多家学
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学说见解如潮,造就了一个辉
煌的时代。但齐国的国君,没有长久之计,不能将其各家学
说进行梳理,形成自己的一套统治纲领。而秦国自身则不
同,秦始皇以前的国君注重施德政。第一,利用变法,彻底
剥夺统治贵族的权力,从根本上解决中央集权问题。培育
新生力量,让知识分子进入统治集团,达到国君集权的目
的。第二,利用尉缭策划的兼并六国诸侯的策略,开展广泛
的离间活动,用金钱女色收买六国的豪臣,打乱六国的计
划,控制齐国统治集团内部,分化瓦解对方的计划和核心
集团的重要成员,如《史记·李斯列传》云:用谋士贿赂六
国官吏离间君王关系# 达到政治目的。第三,吕不韦用三千
人作为智襄团,选取儒家、法家、阴阳家的部分精华为一
体,编成《吕氏春秋》,形成一套完备的统治理论、指导思想
和施政纲领。吕不韦为了收买人心# 在《义赏》和《当赏》中
提出,赏罚不是以“法”为准则,而是以“德义“为标准。讲究
儒家的德治,争取人心,完成统一大业。吕不韦懂得“水亦
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为摄取政权呕心沥血。他在《吕氏
春秋》中提出了人的德法问题,主张用“木德,火德,金德,
水德”的观点培养人,对于这个理论,不应仅看作是“天人
相应”的说法,加以否定,而应从积极的方面加以肯定和研
究。他提出的“木德,火德,金德,水德”,实际从唯物的观点
出发,讲的是育人,用人,选人,保护人的问题。例如,他认
为,把“木德”比作春季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也就是等
于人的幼年时期,尚未成熟,无论政治上,还是精神上,要
保护其成长,多赏赐,少刑罚。这提出的是培养人的时间和
方法问题。“火德”比作夏季,好比人到青年,政治上要讲究
礼义,帮助其成长,做好选拔培养的工作。他把“金德”比作
秋天,讲的是作战的时间和对人用刑罚的年龄。他把“水
德”比作冬季,是农闲的时候,要做的工作是统计从卿大夫
到庶民的土田之数。它的作用在于提出了统治者的育民之
术。应当说,在秦始皇正式掌握秦国的政权之前,吕不韦作
为秦始皇的仲父,秦国的政权实际掌握在吕不韦手中。他
的这套德治理论,对于秦统一六国,起到了积极的准备作
用。正是由于秦始皇当了皇帝以后,“严竣刑法”施用暴政,
而不施仁政,刑法无度,德政不施,才导致秦王朝二世而
亡。这是历史的必然。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卷末叙论四》中指出,战国时代是
“古今一大变革之会”。王夫之提到的“会”,愚以为,乃是交
流交锋之意。主要内容可以理解为德治与法治的交锋,政
治、经济、军事的交锋,诸侯国情感情商的交锋,人心向背
的交锋。“改革之会”,乃是各诸侯国思想行动的大交锋,既
存在机遇,也存在挑战。荀况认为:“兼并易能也,唯坚凝之
难焉。”“凝”的含义是:“凝士以礼,凝民以政,礼修则士服,
政平而民安,士服君安,夫是之谓大凝。”$《荀子·议兵》%
荀况讲的是战争的兼并问题,我们把它的含义引用于政权
的整个建设和操作之中来看待,凝什么?凝人心,凝民气,
凝团结。战国时期的特点是“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日知
录》卷十三“周末风俗”条),周天子失控,诸侯割据自称为
王,与周天子并列;封建卿大夫权力过大,与诸侯国王分庭
抗礼,思想活跃,各抒已见,无论组织系统还是舆论方向都
处于混乱状态。在纷繁的战国之争中,谁能把握自我,谁能
在国际交流间寓德于军事、经济实力之中,制衡诸侯发展
自我,谁能在国内问题的处理上,施德政,而不施暴政,凝
人心,而不失德意,把握德法之间的量度,谁就会称雄为
霸,成就千秋大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