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的头脑,体验当下的幸福,就要“断舍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3
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试着“观照”过这个噪噪不休的声音呢?这个说话的声音显然不是你,只不过是你的一些念头。但是这些念头可厉害了,它让你不由自主地去做一些事情,自己都无法控制。那些杀人的人、跳楼的人、冲动做事的人,都是没有提防到自己脑袋里的声音,一时不察,就按照它的话去做了,事后才发现,刚才自己怎么了?竟然会做出这样的事?不但如此,脑袋里的声音还不断地让你去跟别人比较,告诉你,你有多差劲、别人有多好、没有人瞧得起你、没有人真正欣赏你,让你的情绪低落到谷底。

这些声音都是在我们小的时候,不知不觉被父母和周围的环境“编”进我们大脑中的,就像计算机被程序化了一样。有些人比较幸运,他们的计算机程序比较健康,可能比较没有自虚倾向,这样的人幸福指数会比较高。然而,对那些比较不幸的人来说,他们天生就是悲观主义者,思考问题也比较负面。所以,想要提高幸福指数,一定要和他们脑袋中的声音建立一种比较健康的关系。

想要幸福,我们需要先放下对幸福的执念。具体有三步:断,停止负面的思考模式;舍,顺从自己的心,割舍既有;离,松开“多就是好”的念头。

拿眼镜和筷子的例子来说,物品原本是因为“我用”才有价值。可多数人都说“眼镜可以用”、“筷子可以用”,拿物品当了主语。这是把主角的位子拱手让给了物品,把焦点聚在物品上的状态。

如果把这种关系置换成人际关系来看看已经成为了垃圾暂放处的房间,就好比是被各种人围绕着的生活状态,也许你会说,反正是人,就让他们待在我家好了。可是,他们是你根本就不认识的陌生人,而且满屋子都是,这是不是让你觉得很不舒服呢?如果能稍微提高一点,让主角从可以用的物品挪到自己身上,物品是否有用全由自己决定,这也可以说是飞跃性的进步了。

拿人际关系来打比方,这就是从四周都是陌生人上升到了四周都是认识的人的阶段。此时,身边人的数量会比前一个阶段有所减少,让你觉得轻松一点。这就好比是你到了国外,四下里全都是外国人,好不容易碰上了个本国同胞,这一定会让你有种松口气的感觉如果把你与人的关系再往前发展一步,就到了需要确认能不能把对方叫做朋友的阶段。

这个阶段,就要引入时间轴的概念了。也许某个人与你的关系在过去很不错,也就是说,某样东四过去曾经是对你很重要的宝贝,会让你涌出对过去的怀念和留您。但在今天,这个人与你的价值观发生了分歧,已经不如从前那般亲密了。这种时候,与其勉强自己“立马把这个人抛掉”,倒不如先适应现状,学会接受这种变化。换句话说,就是选择对当下的我来说最必要的朋友。

学习知识要通过不断地选择。阻碍我们行动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选项太多以至于无从选择。要想从二三十种东西里做出选择,光是了解情况恐怕就已经让人应接不暇了。但如果我们把选项缩减成“A,B,C”三个种类,就能轻松做出选择。

教育中,如果经常把一大堆东西一股脑塞给孩子,那他们就有可能成长为没有白主性、选择能力低下的人。想想看,你身边有没有那种口头禅是“无所谓”的人呢?那就是从小被给予得太多,没能学会思老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最多能选三个”,“从三个当中选吧”、“分成三种”,如果能这么做,就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付诸行动。所以,或许大家已经注意到了,断舍离里经常会出现把东西或状况分成三类的情况,不管是“扔不掉东西的人”,还是“破烂儿”,还是“扫除”,都可以这样分类。

有些人虽然学了英语,可如果不真的去说去听,不去实地练习的话,就不能真正地掌握这门语言。可是,我觉得日本的英语教有却很少会给人这样的机会。教是教了,也没有进行实地训练的时间和机会。也许,对英语试题你可以对答如流,但却没办法真正运用这门语言。我认为,在自我提升的领域里,也存在着同样的现象。

现如今,有很多关于自我提升的励志书籍,有些当中所说的也颇有道理。但足,却极少有书能具体说明我们应该如何去练习自我提升,或是为自我提升提供练习的机会,断含离之所以有效,就在于你现在马上就可以从自己的居住环境开始行动,比如说可以从扔掉眼前的一个垃圾开始。所谓“知行合一”,就是要让认知与行为相一致。

因此,从今以后也要扔掉那些多余的信息,只选择自己能够付诸行动的信息,希望你可以尽呈从头脑的“便秘”中解脱出来。

物品要用才有价值。物品在此时、当下,应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

如果能够构建这样的生活方式,人生会变得多么轻松愉快啊!除此之外,断舍离也是穿插在生活与职场里的自我探索的过程,是和物品交朋友、为自己打造出周围全都是友好的战友的空间、为自己奉上这样的空间的工作。一旦开始施行断舍离,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就能慢慢融洽起来,就能不断提升自我肯定感。要知道,并不是只有在看不见的世界里、在精神世界里才可以做自我探索,那些其实只不过是通过在肉眼看得见的世界里的行动而得来的附赠品。

《断舍离》学习笔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