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京剧非要用男旦模仿女人,直接用女演员不可以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3-03
男人反串女角并非自京剧始,早在汉初就有叔孙通“制伪女伎”和“紫坛伪设女乐”。隋末风行全国的“踏谣娘”,一般也是男扮女装。专业男旦大约在唐宣宗时出现,当时有孙乾、刘真等优伶“弄假妇人”的记载。

但这并不意味着男旦一直是中国舞台的主流,从唐宋墓葬中涉及戏曲的壁画、雕刻来看,更常见的是男女同台。女演员在戏剧舞台的重要性可能是上升的,到戏曲趋于成熟的元代,女人才成为演戏的主力。不光“胜国杂剧装旦多妇人为之”,还存在很多兼职反串的“旦末双全”女演员。
男旦成为社会风尚,是明代正德、嘉靖以后的事,特别是万历时期最盛,晚明但凡有点钱的文人官僚,几乎都蓄有家班,里边既有女乐,也有男旦。男旦的兴盛,与昆曲鼻祖魏良辅创立的水磨调更适合中气足的男性演唱有关,也与有男女分班传统的南戏繁荣有关,但明朝中期的一次廉政行动是促成男旦兴盛的主因。

宣德年间,左都御史顾佐上疏,奏请禁止歌妓,严厉惩罚嫖娼官员。当时,明宣宗正为官员尚奢狎妓的风气恼火不已,公开怒斥朝臣,还举了顾佐的前任刘观做腐败典型,顾佐的奏折,可以说是应时而作。
除去传统的影响,男旦流行还有一些客观的因素。比如一些戏班子要四处流动演出,旧时代裹脚的女子行动不便。古代戏剧一般是在戏园子表演,戏园子嘈杂混乱,对伶人的体力和嗓音都有很高的要求。与女性相比,男旦的身体更强健,音色更响亮,演出的效果更好。

男旦本身也有一种独特之美,雌雄同体,亦阴亦阳,令人迷惑。现代社会当中,审美越来越趋向于中性,俊美的女子、柔美的男子更受青睐。近年来李玉刚走红,也是这种审美观的体现
第2个回答  2020-03-03
京剧用男旦模仿女人,那是因为与旧时代禁止女演员登台的封建道德律令不无关系。尽管女伶演戏在元明舞台上曾一度活跃(尤其是元代),但到了清代,随着礼教意识强化,由于朝廷明令禁止女子演戏、禁止养家班,京城等地梨园竟成为清一色男演员的天下。康熙以来,几乎每朝都有相关禁令,甚至连女子看戏也严加禁止,如:“道光时,京师戏园演剧,妇女皆可往观,惟须在楼上耳。某御史巡视中城,谓有伤风化,旋奉严旨禁止。”“咸丰时,张观准夙以道学自名,尝官河南知府,甫下车,即禁止妇女入庙观剧。”(《清稗类钞》第5065-5066页,中华书局 1984年版)。在此背景下,早期京剧界“全男班”盛行,从编剧、演员到乐师、化妆师,台前幕后,各色人等无不由男性担当,而剧中人物无论男女老幼,也均由男子来扮演,至于女性则被排斥在大门之外。
后来,风气渐开、坤角初期时期,女演员登台仍难免遭受冷眼。如:江上行《六十年京剧见闻》所述:“从前京剧演员只有男性没有女性,这就是男扮女的由来。光绪中叶有了女演员,但受到歧视,被称为髦儿戏。进不了大班,男角称为名伶,女角则以坤角呼之,以示区别。一方面是受重男轻女封建旧观念的支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坤角的艺术难与男性名角比拟,大都演些减头去尾的唱功戏。民族国之前的事情了,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就不再培养男旦模仿女人。
第3个回答  2020-03-03
京剧是在清朝接近末期发展起来的剧种,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要求女人三从四德的同时,更对女人有诸多禁忌,甚至禁锢女人种种选择职业的自由。导致女性不能在未出阁或结婚后走出家门,从事各种劳动工作。但是所谓的京剧就必须要演绎众生百态,及生活中男女老少聚到一起所产生的各种故事等等。因此不能够只让男性角色塞满整个剧目,其中还必须要有女性角色来配合着演出,甚至还要担当主角之类的。正因当时实在找不到女人来合作出演京剧,所以只能无奈的让男性反串京剧中的女性角色。为了能够演好女性,这些男演员们不但要向家里的母亲,女性长辈,姐妹,妻子学习,甚至还要模仿自己女儿的一言一行,力求在京剧演绎中彻底摆脱男性的影子,让女性形象真正深入观众的心里,不再觉得舞台上的人是男扮女装,而是打从内心认定他就是剧中的女性角色,这其中付出的辛劳,以及精神和心理上承担的压力可想而知,但是许多男旦们为了真正演绎京剧的精髓,把一切都扛过来了,这其中包含的诚意与精神毅力,才是京剧真正让人感动的地方,而且也因此演出了女性角色的灵魂。一代京剧名旦梅兰芳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其出演的剧中女性角色不仅传神,更让观众带入情感,仿佛观众自己与女性角色相融合一般,这就是京剧男旦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第4个回答  2020-03-03
纵观中国戏曲历史,像早期的元杂剧,各路的地方戏,都有实物或文字资料可查找女性的身影,虽然承袭历史也会有男旦出现,但唯独京剧这朵戏曲奇葩的男旦会盛极一时,那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第一点从京剧形成的社会背景来开头!京剧的形成于大约200多年前左右,大约清乾隆年间,一致的公论是最早从清乾隆80大寿,四大徽班陆续进京贺寿为京剧起点,其实徽班进京也不是演给皇帝看,皇帝官员看昆曲,安安静静的看段昆曲,咿咿呀呀,轻歌曼舞,是身份和品位的象征,看不起京剧那种锣鼓喧天,连蹦带跳的舞台景象(题外话:不过后来的大清皇贵族就叛变了,特爱京剧,编剧本,做艺术总监,自编自唱,忙的不亦乐乎,甚至有个王爷的猴戏连专业艺人都要去请教学习),回归正题:徽班进京是给当地的普通百姓看的,一里一个戏台,又跳又唱,吹拉弹唱,营造大清盛世的热闹场景,无奈乾隆爷就好这一口!当时封建社会背景下的女性地位非常低下,对女人可以裹小脚、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就要从一而终(凭什么?)这就是当时女性的缩影,甚至法律规定女性不能进戏园子!即便是在京城一炮打响的大徽班也只能住在大下处,八大胡同附近,与妓女住在一起,正所谓娼优并列,按社会身份戏子要排在妓女之后,尊称一声妓姑!所以在当时即便吃不上饭的家庭万不得已也是不轻易让孩子去学戏唱戏,更何况是女孩,女孩唱戏是极极丢人的一件事,会让全家族瞧不起!

第二点,从京剧的剧情来说,早期的京剧有太多的污段子,众所周知的梅老板的《贵妃醉酒》这一段老戏中就有贵妃喝的有点高了,去调戏太监的几句戏词,戏词不堪入目,后被梅大王删减成现在这个状态,还有很多,可以自行查找,甚至有些戏段在戏台上直接拉起半透明的布幕现场模拟夫妻之事,用这种手段来取悦观众,赢取高票房!就上述那种不堪入目的剧情,女性真的不适合,男的可以毫无廉耻的在台上表演,女人行吗?男旦正好迎合观众的趣味,但也催生了其他的事情,如相公堂子!

第三点,从艺人的最终归处来看,男性艺人唱一辈京剧子,老了可以广收徒弟,这就是一般艺人的一生之路,青壮年打拼在戏台,后半生收徒赚钱在家园,像通天教主王瑶卿后半生以收徒带徒为生,只要给钱,啥都教,弟子成名后,还会供养师傅!四大名旦都出自他之手,名利两丰收!而女性艺人就不同了,年青可以唱戏,但到婚配的年龄,再大的角儿,也要嫁人,嫁人后,唱戏这条路就算断了,在古代没有一个老公会让老婆在大庭广众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5个回答  2020-03-03
男人反串女角并非自京剧始,早在汉初就有叔孙通“制伪女伎”和“紫坛伪设女乐”。隋末风行全国的“踏谣娘”,一般也是男扮女装。专业男旦大约在唐宣宗时出现,当时有孙乾、刘真等优伶“弄假妇人”的记载。

但这并不意味着男旦一直是中国舞台的主流,从唐宋墓葬中涉及戏曲的壁画、雕刻来看,更常见的是男女同台。女演员在戏剧舞台的重要性可能是上升的,到戏曲趋于成熟的元代,女人才成为演戏的主力。不光“胜国杂剧装旦多妇人为之”,还存在很多兼职反串的“旦末双全”女演员。

▍刻画了男女同台演出场景的元代影青釉透雕戏台瓷枕

男旦成为社会风尚,是明代正德、嘉靖以后的事,特别是万历时期最盛,晚明但凡有点钱的文人官僚,几乎都蓄有家班,里边既有女乐,也有男旦。男旦的兴盛,与昆曲鼻祖魏良辅创立的水磨调更适合中气足的男性演唱有关,也与有男女分班传统的南戏繁荣有关,但明朝中期的一次廉政行动是促成男旦兴盛的主因。

宣德年间,左都御史顾佐上疏,奏请禁止歌妓,严厉惩罚嫖娼官员。当时,明宣宗正为官员尚奢狎妓的风气恼火不已,公开怒斥朝臣,还举了顾佐的前任刘观做腐败典型,顾佐的奏折,可以说是应时而作。

▍左都御史顾佐像

宣德禁妓的效果并不持久,明朝后期,士人与妓女的交往较明初有过之而无不及,青楼的演艺水平达到了历史空前的水准。单从晚明秦淮名妓的风行程度看,顾佐的廉政建设是失败的,但他令始于唐代的中国官妓制度首遭重创,教士人开始演习更为安全的消遣。

从明朝中期开始,除了演剧用男性“妆旦”,筵席间用娈童“小唱”也相沿成习,等真正严厉的清朝禁令来袭时,他们已有了成熟的替代品。

清代对官员士人嫖娼的管束远胜前朝,它不仅规定文武官吏宿娼者要杖八十,连可能袭荫的子孙也同等处理,而监生生员被抓到狎妓,也要“问发为民”。

清代禁妓的范围也远比明代要广,因为认定“名虽戏女,乃与妓女相同”,清政府至少颁布过四次禁止女子演戏的禁令。到乾隆三十四年,更是把禁止戏女进城的范围扩大到全国,容留她们在家的官员也要治罪。

于是,看女伶演戏变成了乡村野夫的专利,城市里的戏班一律变成了男班。结果不光是男人垄断了旦角,男旦也几乎垄断了戏剧舞台,同治年间“专就时下梨园子弟,全行搜录”的《菊部群英》,记录京师优伶共计 173 名,旦角就占了 107 名。

全面替代妓女

男旦替代妓女,当然不只是代替女人演出这么简单。官员士人重视艺术,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