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的母亲为何一生不与儿子和解?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30
姜文从小就是在外婆家长大的,他的母亲前后经历了2段婚姻,在生下姜文之后又改嫁到了第二个男人家,在这之后才有了姜文同母异父的弟弟姜武。不知道是和姜文的父亲还是和他是长子的身份有关,母亲从小就对他特别严厉,严厉得有些不近人情了。别人的母亲对孩子眼里的时候不忘关心孩子,而姜文的母亲对待他除了严厉之外从来没给过他好脸色。

比如家里的粗重活从来都是姜文做的,洗碗做饭甚至干家务都要他来完成,稍微做错事就免不了一顿打,而弟弟姜武似乎和他有着完全不一样的待遇。姜武在家里就是个受宠的孩子,平时做错事或者失败了,母亲还会鼓励他让他继续加油,这种待遇在姜文身上从来没有过。所以姜文后来一直说,自己心底里其实一直是个很不自信人,因为他从来没得到过母亲的肯定,每天还要担惊受怕会不会挨打。

姜文是个特别懂事的孩子,他没有因为母亲的做法而和她对立,然而处处都想做事讨好母亲。比如他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一定是第一时间告诉母亲,当年他考入北京电影学院也是第一个和母亲说的,结果后者直接给他泼了一盆冷水,根本不关心姜文考的怎么样,直接把录取通知书扔地上然后就让他干活去了。母亲一次又一次地对他冷暴力,让姜文十分难过。

即便是后来姜文做了大导演赚大钱了,想要效仿朋友给母亲买套房,结果迎来的还是母亲的冷漠回应,姜文彻底没辙了。如果是棍棒出孝子慈母多败儿,姜文的母亲对他严厉了这么多年也该到头了吧,一辈子几十年对姜文从来没有过好脸色,让儿子大半辈子处在不安和不自信中,这就是一个母亲该做的?

说实话,我很同情姜文,别说是他,估计所有人都搞不定这样的母亲。

谈不上和解两个字,因为姜文和母亲的关系并不僵化,只是姜文单方面在节目中说“我人生最大的失败,就是处不好与母亲的关系,她老是一种不高兴的样子,无论做什么都无法让她开心”。而母亲的这些“不高兴”更像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期盼。

姜文的母亲是有了姜文之后,再次嫁给姜洪武的。在嫁给姜洪武之前,可以肯定姜文母亲在感情上肯定是不幸的。但姜母对此事可是讳莫至深,一直都未透露过,而姜文因为年龄尚小,更是没有一点记忆。由此可以看出,对姜母来说,姜文来到这个世上本身就可能是一件错误的事情,因为看到姜文,想起的肯定是之前那一段不美好的记忆。

另一个方面,姜母在再婚之后,有了其他的孩子,但对姜文也是呼来喝去,稍有不顺便是非打即骂,明显把姜文当做是一个发泄自己情绪的对象。哪怕是姜文考上大学,给买房子等姜文认为是好的事情,也得不到姜母的认可。这也可以看出,在姜母的心理,最难放下的还是与姜文亲生父亲之间的关系,那是铭刻在心底的痛苦。

姜母讨厌的不是姜文,讨厌的是与姜文亲生父亲之间的回忆——刻骨的痛苦回忆。

在姜母生命中的最后两年,交给了姜文一个红包,而且这个红包还是最大的红包。

在我看来,这个红包就是对姜文的认可,只是姜母可能不善言辞,作为一个农村妇女,还是站在一个母亲的角度。她虽然没有多聪明,但也明白,姜文时无辜的,要不然也不会辛辛苦苦带大。只是面对着往昔的痛苦回忆,她没办法给予姜文,没办法温柔的面对姜文。但姜文的表现都被她看在心底,只是不愿意说出来,到了最后用这个红包给予了姜文最好的认可。

许知远:“ 迄今为止你生活了这么多年,生活中充满这些东西,对你会造成失败感吗? ”

姜文:“失败,那就太多了,失败,比如说吧,我经常看见别的见着她妈又搂又抱的………… 我跟我妈的关系,怎么都处不好,我一直想处好。”

挖一道黄泉,编导和自己母亲的相见,这其实都不是要和母亲和解,其实是要和自己和解。

就像我明明知道如何放下,只是到了需要表达出来的那一刻,我还是放不下。

姜文在家同排行老大,其下还有弟弟姜武,妹妹姜欢。父亲姜洪齐是名军人,平时沉默寡言,颇有正气之风,母亲高阳曾是一名音乐教师。

(网络上有传言说姜文的母亲是后来改嫁给姜洪齐的,查阅了一些资料,这样的说法并没有相关的采访进行佐证,所以这里对姜家的讨论不会涉及改嫁一事。)

自古以来,中国式的家庭教育中,母亲其实是慈祥、温柔的代言人。 但近代以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作祟,越来越多的母亲颠覆慈祥的形象,冲破传统的牢笼,用几近苛刻的方式教导子女。

姜文的母亲高阳也正是坚信慈母多败儿的严母代言人,姜文在采访中曾谈到过这样几件小事。

1. 吃完饭必须洗碗,而且必须洗干净,但凡有一点不干净,就会让姜文重新洗。

2. 母亲不常打他,但是会有劈头盖脸的数落,甚至有时候会在半夜被母亲拉起来数落一番。

3. 姜文考上中戏时,母亲也并没有显露出多少开心,而是让姜文去洗衣服。

4. 朋友建议买房可以会让母亲开心,结果姜文的母亲却不愿意去住,反而就爱住内务部街。

姜文说自己其实是一个自卑的人,的确,从这样一个环境中成长出来的长子,怎么可能不自卑呢?

在今年爆火的现象级电视剧《都挺好》中,苏明哲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备受母亲的宠爱,是全家人的中心,但是其实并不尽然,他的身上其实背负着和姜文一样的东西,苏明哲考试总是拿第一,最终的梦想还是出国留学,可是这一切是他想要的吗? 他只是在向母亲想培养出来的优质长子目标靠拢,他爱面子,充大头,也不过是自卑的另外一种表现。

调皮的孩子向母亲索要爱的方式,是打翻泡菜坛子;懂事的孩子向母亲索要爱的方式,是不断成为最优秀的孩子。

董卿说, “我父亲对我的严厉和苛刻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这样的教育方式的问题是,我会经常出现一些自卑的情绪……我要做得比别人好很多很多,我才觉得踏实。 “

姜文何尝不也是这样,我很难想象像姜文这样的人,会说出“我其实一直很自卑“这样的话,也很难想象董卿也会和姜文有一样的感受。

严苛的家庭教育环境将一个孩子的天真烂漫足足得生吞活剥掉, 但善花怎么能够结出恶果?

说姜文的母亲不爱姜文,我是不敢苟同的。在老人家去世前的两年,姜文的母亲曾把姜文拉到一旁,从兜里掏出一个信封, 姜文说,那个信封已经快要装满了,甚至都快顶破了,而且里面的钱大部分都是红的。

老人黝黑的脸在昏暗的灯光下被照得熠熠生辉,粗糙的双手不断得将攒下的钱铺开弄撑,有时候碰上太过于褶皱的, 她甚至还要将它们放在床铺之下,压一压才好。 今日,大儿子又送了钱来,老人家用得了什么钱?还不是又攒下来塞进那个被抚摸了无数遍的信封之中,人总是会预见一些事情的,当老人把那厚厚的钱交到大儿子手中时,就如释重负,这辈子该有的,大儿子已经靠着自己得到了,老人没有什么好给的,也只有这个信封了。

不管是考上中戏也好,还是拿到各种电影节的奖项时,姜文几次颇具骄傲的时刻都不曾让母亲的笑容展现,他说,“我跟我妈的关系一直处不好,我一直想处好。“

但同时姜文也有说过,母亲曾经对他,是无原则的护犊子,她其实很爱他。

在《新大头儿子》的电影中其实也聚焦了这一 社会 热点,围绕培养孩子到底应该成长还是成才进行探讨,围裙妈妈就像是姜文的母亲,崇尚“精英教育模式”,而小头爸爸则选择“快乐学习法则”,这两种方式究竟是哪一种好? 我们没有办法去证明,夹杂了爱的公式,怎么做都是对的,不管是董卿的父亲还是姜文的母亲,我们都很难去指责他们,这样的教育方式根本就没有对错之分,

老一辈人心中其实是有一种特殊的控制欲,现在的年轻人心中,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我们和而不同反而是人间大爱。但是在老一辈的家长眼里,这其实是无法容忍的事情,吃苦瓜这件事情,一直是围绕我和我家人之间的问题,他们总说吃苦瓜 健康 ,我也总是笑着说知道了,但是筷子绝对不会伸向苦瓜的碟子,不吃这样简单的事情,在我家人眼中不可容忍, 因为在他们眼里,为你好,你就必须的吃。到最后,是我用一吃就吐的七荤八素的模样赢得了这场苦瓜之战的胜利。

问题其实并不是苦瓜好不好,有没有营养,因为苦瓜好,我知道,我只是不愿意吃而已。这样的事情在家庭中其实会发生很多次,提炼出来的观点就是, “你究竟有没有按我说的做?我不在乎你是否会有成就,我只在乎你是否按我说的做了。”

而针对这样的观点产生的矛盾来说和解其实过于的苛责,因为没有人知道高阳老师是否曾经在看儿子的电影时露出过笑颜,或许在某个入睡前的夜晚,高阳老师也曾甜蜜的笑过,她也知道,即使儿子现在没有按自己说的做,过得其实也特别的好。

就像当时拍摄《阳光灿烂的日子》时,高阳老师也是看了姜文送来的书,给了姜文自己的看法与意见,推荐了夏雨,而姜文也是听了母亲对夏雨的评价后才定下夏雨演男主角。 或许在某个时刻,她已经和自己和解,放下了心中的期待,接受了姜文自己的追求,只不过这些是姜文不知道罢了。

他们之间并没有什么过大的矛盾,这问题也不过是我们千万家庭中的缩影罢了。

子欲养而亲不待, 姜文的母亲已经走了。围绕他们两个人的情结已经打不开了,而我们呢?我们的情结呢?就像是《都挺好》中石天冬对苏明玉说的话一样,你已经没有办法和你母亲和解了,你可以选择不原谅,但是你也可以选择放下。

探讨别人的同时,我们一定要收获些什么,这样的探讨才是具有意义的。

黄渤说,“年轻的时候不懂父亲,后来想懂父亲,父亲却已经糊涂了,如果能够再回去,我只想静静的陪着他。”

总觉得这个问题不太对,但又说不出哪里不对。姜文和母亲之间确实存在问题,这个问题来自于原生家庭的教育问题,也许姜文的母亲并不觉得自己的教育有什么问题,但在姜文心理上却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这种阴影要跟随姜文一辈子。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觉得姜文和自己母亲之间是不是有什么苦大情深的仇恨,要不然她为什么会这样子对待自己的孩子,然并没有。

1963年出生的姜文,出生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年代,姜文是家里的老大,10岁之间是跟姥姥住,后来才被父母接到身边。小时候的姜文性格很调皮,也使父母操了很多心,那时候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可能只剩打了,姜文曾经回忆“有一天母亲12点把他叫醒了”就是为了要打他一顿,可小小的姜文并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而大人也从来没有跟孩子沟通过,她以为他知道自己为什么挨打,可实际上他并不知。

上面说了姜文家里有3个孩子,弟弟姜武也很调皮,但是他很聪明,一般犯错也不让母亲知道,但姜文是那种比较直的人,所以很容易就被母亲揍。姜文在采访中曾经提过,因为自己是家中的老大,所以在母亲的观念里,只有管教好老大,其他孩子也就比较好管教了,这也是姜文经常挨打的最直观的原因。

其实经常挨揍的姜文,虽然小时候很调皮,但他也一直想得到母亲的认可,这种心理是每个人都有的,人生在世,都想得到别人的认可,而生命中第一个想被认可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虽然姜文现在很优秀,但从未被父母夸奖过,这是他的痛,也是他不断努力的动力。

但是在姜文母亲的眼里,开心是不形于色的,姜文说自己考上中戏,母亲没有多开心,这种表述也隐晦的透露出母亲虽然没有很高兴,但她也高兴了,只是没有表现的那么明显。给母亲买房,姜文直接说她不喜欢,一句“不喜欢”却带着一丝孩子气,有一丝失望,一丝埋怨,一丝失落。不去深究母亲为什么没去住,但她内心肯定是高兴的,但她依然没有表现出来。

那个时代这样的家长,比比皆是。他们在担心,我怕我夸奖他了,他会骄傲,只有严厉才可能让他更优秀。并不能说这样的理论完全不对,姜文也确实因为让母亲觉得自己优秀,而不断的努力。但她不会去考虑对姜文的心理打击有多大,或者造成什么影响。只要他足够优秀,不愁吃穿,就够了。

事实是心理的阴影才是最致命的,在如今这个年代,我们的热门话题依然是原生家庭的影响,可见父母的教育多么重要,时代发展了这么多年,这个问题依然存在,因此父母教育是值得每一位父母重视以及引以为戒的,心理 健康 才是人之根本。

姜文说,在母亲去世前两年,把自己喊到家里,给自己包了一个大信封,信封鼓得都快撑烂了,想都不用想,是母亲把积蓄给了自己。

姜文一直对母亲对自己的态度耿耿于怀,觉得不管自己多么优秀、多么努力、有多大的成绩,似乎她一直都不开心,甚至连一句表扬、夸奖的话都不说。姜文不懂,为什么母亲要这样。

拿了录取通知书、拍电影拿奖,这些对于普通家庭来说都是喜事。可是放到姜文母亲这里,这些都不值得开心。为什么?母亲从来不说,姜文只能靠猜。甚至给母亲买房子这么大的事都不能让她高兴。

为什么母亲对姜文这样?是因为母亲在姜文身上看到了一些东西吗?

姜文姜武不是亲兄弟,对于姜文来说,亲生父亲早就离开了母亲,而他几乎从来没有在镜头前说过自己的亲生父亲。假如是我,我也不说,3岁之前是没有记忆的,而姜武只小他4岁。

这就说明,姜文的亲生父亲在3岁之前就离开了这个家,抛弃了姜文母子。难道是姜母在姜文身上看到了一个人的样子,或者姜文的出生带来的是不好的事情,姜母才这么不喜欢姜文吗?

《都挺好》里苏明玉的母亲不得已生下了苏明玉,从那以后苏明玉就是这个家里最不受待见的人,甚至可以说是煞星。苏明玉的母亲在活着的时候,不管苏明玉做什么,她都觉得苏明玉是错的。甚至连出生都是错的。

现实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小龙女和她妈,她妈讨厌她爸,甚至恨她爸,她就把怨气撒到小龙女身上,非打即骂,小龙女后来的离经叛道跟这段经历分不开。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心血,你把个人的仇恨施加到自己亲孩子身上,何必呢?假如你不能对孩子好,假如你不能负责,那你就不要生下来!姜母这样做,或许真的有些不负责。

这世上谁也不欠谁的,就算彼此相欠,那也是心甘情愿。唯有父母与孩子,父母在没经过孩子同意的情况下生下他,后来嘴里又说孩子都是来要债的,这种说法就是不负责的表现。

姜文百般讨好,也是一个孩子对母亲的尊重和孝顺,姜文母亲自己隐藏下来的那些事,只有她自己知道了。

看过姜文的一期访谈节目。

主持人:你人生遇到最大的失败是什么?

姜文:我和母样这么多年的关系怎么都处不好,做了很多努力都不行。我不知道怎么能让她为我做的事情高兴,她老有一种不高兴的样子。

前面的访谈在聊到电影,聊到人生的时候,姜文都是谈笑风生。唯独说到这个话题时,姜文的语气低沉了,神情也落寂了。在姜文心里,与母亲的关系是他这辈子最失败。母亲于姜文来讲,影响不可谓不大。已经年过半百的姜文,回忆起与母亲相处的点点滴滴时,很多事情仍然难以释怀。

其实看看姜文母亲的经历,也就不难理解姜文与姜武的待遇有天壤之边了吧。

姜文的姥爷是当地一个比较有名的矿工,在50年代初就自己去开矿,结果走错道被判了。父亲被判对女儿的影响可想而知。当时不比现在,五十年代初蹲监狱,左邻右舍的唾沫星就能淹死人。后来,姜文的父亲排除万难娶了母亲,这个打过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的军人,因为老婆的成分问题被部队降级了(这点可参照父母爱情)。这两件事,对姜文母亲的影响可想百知。即使一个再乐观阳光的姑娘,遇到这种事也会消沉。

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姜文的母亲改嫁了。嫁给了姜武的父亲。

在情景剧《家有儿女》中,很多网友为刘星在这个重组家庭的待遇感到不平。同样的事情,小雨和小雪做没有问题,可到刘星身上,总会受到母亲刘梅的批评。这恐怕就是重组家庭的通病了。

姜文在这个重组家庭里的待遇与刘星可以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同一件事,挨打的永远是姜文,相反,姜武和姜欢却没事。在这些事情上,姜母的处理方式也有自己的难处,因为在这个家里,姜文就像个“拖油瓶”。话不好听,却是事实。打姜武吧,姜父难免会有意见,况且小时候的姜武一直体弱多病,才取了“武”这个字,就是希望身体能够 健康 。只有打姜文,这个家才能安宁。

姜文在某些节目中也透露过母亲曾说:“我把老大打好了,老二老三就好了”。这种说法,也是很多家庭中比较普遍的教育孩子的方法,老大挨的打,比老二要多得多(老大们要哭晕)。
最后还有一个原因,可能也是姜文没有意识到的。

在姜这三兄弟中,老大姜文最耿直。有事情都是直来直往,不会迂回。反过来,姜武在父母面前很会装糊涂,有时即使错了,父母也不好意思再打他骂他。从这点上说,性格决定两兄弟的命运吧。

其实说母亲没有和姜文和解,这种说法也有失偏颇。母亲表达爱的方式,可能是比较另类的。

姜文刚开始做电影时,一度手上很拮据,但每次回家,母亲都会塞给他一沓钱。这说明母亲是很清楚儿子的处境的。只是不善于表达罢了。

后来,姜文看到朋友送了一套房给母亲,母亲很是高兴。为了讨母亲的欢喜,姜文也依葫芦画瓢,送了一套房给母亲,可母亲却并不领情,还数落的姜文一顿。于母亲来说,可能是看到姜文赚钱辛苦,买房子要花去许多钱,自己不忍看到儿子讨自己欢心乱花钱。于姜文来说,买房子是为了让母亲开心。其实两人都没错,只是表达方式和沟通上面出现问题。

在姜文心里,似乎母亲从来没有表扬过自己,是对自己的不认可。可这么多年来,姜母也从没有反对姜文的事业,这说明,姜母对这个儿子是认可的,她只是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再者,三个儿子中,总有一个儿子委屈更多一些,父母难以做到一碗水端平。

姜文与母亲的关系,我们很多人可能都遇到过。只是现在姜母已经走了,留下姜文的,却是无尽的惆怅和未解的心结。

“有一次已经午夜12点了,我妈妈还把我叫起来,为的就是要打我,还问我,‘你知道你哪里犯错吗?’老实说,我连自己做错什么事都不知道,但我妈妈打我,一定确实是我有犯错。”

在电影事业中如鱼得水的姜文,在母亲这里却一直有道难以跨越的鸿沟,他曾低落地表示:从小到大,都在努力地讨好母亲,却从未成功。

很难想象这是怎样的一种母子关系和相处模式,还记得姜文在作客《十三邀》时,谈起和母亲的关系,一度引起热议。

姜文在节目中说自己是个不自信的人,可是无论是演戏,还是导演,都做的非常优秀的他,又有什么不自信的呢?说起来,这一切竟都是因为他的母亲。

在节目中,许知远问他 ,你这么多年遇到最大的失败是什么?

姜文回答说太多了,比如自己和母亲之间,这么多年来关系怎么都处不好,做了很多努力也不行。

“我不知道怎么能让她看见我做的事情高兴,她老有一种不高兴的样子”。事实上,姜文不仅仅是最近才想着怎么让母亲高兴,而是从小到大都在思考着该如何去讨好自己的母亲。

“电影里如鱼得水,不拍电影的时候,回到现实,面对的依然是跟十几岁的时候一样的困境。”

从小,姜文的母亲对他都格外严厉,挨揍是常事,就像开头姜文回忆的那段话中所说的一样,有时候,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就会突然被母亲在半夜叫醒揍上一顿。

这给姜文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影响,甚至这么多年过去了,每每想起这些事情,姜文都难掩失落而沉重的表情。尽管如此,他还是表示说很理解母亲,“小时候妈妈对我很严厉,因为我是长子,她觉得把我管住了,余下都好办了。”

姜文考上中戏的时候,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可是当他兴冲冲地拿着录取通知书回家,递给他母亲看的时候,却没有看到期待中母亲那开心的表情和赞扬的话语。

恰恰相反,他的母亲看完后,先是什么反应也没有。然后母亲啪的一下丢到了旁边,催促他说,你还有一盆子衣服没洗,快去洗!

她似乎根本就不为姜文考上中戏而高兴,对她来说,洗衣服的事似乎比儿子的前途更加重要。

彼时的姜文,还有多失望,多难过,这甚至让他对自我产生了深深地怀疑:那么努力地考上中戏,到底有没有意义?

后来,姜文出人头地,渐渐混出了模样,他想着母亲住的房子很老了,于是给母亲买了一套房子,然而母亲依然没有好的脸色,甚至不愿去住。

姜文说他很迷茫:“我不知道怎么样才能让她高兴。”

母亲对他一如既往地冷淡,尽管如此,姜文的内心深处依然不曾对她怨恨,更多的是一种渴望,一种对于母爱的渴望,一种对于得到母亲认可的渴望,一种能够和母亲和解的渴望。

然而,母亲的去世让他悲痛的认识到,自己永远失去了和她和解的机会。

姜文曾经在接受何伟采访的时候说过,有10多年的时间,他总是反复地看一部电影——《愤怒的公牛》。 它给他的感觉不是一部美国片,或者一部关于拳击手的影片,而是就是在讲他自己的家。

“我也喜欢罗伯特·德尼罗,因为在那部电影里,他让我想起了我妈。他的态度让我想起了我妈。 ”

这部电影里罗伯特德尼罗演的拳击手,自卑、多疑又充满着攻击性,他会对妻子连抽耳光,冲到弟弟家大打出手,满怀伤痛,却又制造着更多的伤痛。

没错,姜文的母亲是一位独立而自强的女性,然而却太过于自强,她一直知道姜文需要成为怎么样的人,却很少在乎姜文的感受。

她对姜文的态度并不是因为讨厌这个儿子,却也从不会表现出一丝亲密。

姜文后来拍《阳光灿的日子》里边的斯琴高娃原型,就是妈妈,动不动就打孩子,还有些恶趣味,虽然看起来有点夸张,却又有着妈妈影子。

其实,没有妈妈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可不可以让你的爱,被他知道呢?

这个问题的来源是许知远的《十三邀》采访了著名电影人姜文,才逐渐被人们知晓。

特殊的成长经历塑造了他独特的个性,耿直霸气和敏感羞涩集于一身。场面和细节,现实与理想,繁华与质感,错综复杂地出现在他的电影中。他看上去很洒脱开朗,世事洞明,但在 情感 的脆弱处又留恋不已。现在的他看上去没有什么挂怀的,只是说起母亲,仍然一脸的困惑,直言跟母亲一生也没能把关系处好。

姜文的母亲于2018年去世,去世前2个月,给了姜文一个快撑破了的信封,里面是钱。姜文说从小时候母子关系就比较僵硬,他动辄得咎。

姜文曾在自传式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刻画了一个粗暴的母亲形象,据说他母亲看完电影后郁闷了很长一段时间。姜文记得当他终于把中戏的录取通知书拿给母亲看,告诉她:妈我考上中戏了。母亲只是看了一下,就说:你的脏衣服还没洗呢,洗衣服去。姜文出名后,曾给母亲买了一套新房子,但老太太不去住,就住在单位分的房子里。一直到老太太去世,令姜文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无论他怎么做,都得不到母亲的肯定,不能让她开心。他觉得自己很挫败,也很无奈。

“和解”两个字用在姜文和母亲的身上并不合适,因为和其他的母子一样,姜文一直深爱着自己的母亲,母亲的十分关爱姜文,母子俩的并没有过什么矛盾!

在一个访谈节目中,姜文说过“我和我妈的关系,怎么都处不好,但我一直想处好”这么一句话。可能是这样的一句话,让观众对于他和母亲的关系有误解,以至于认为他们关系需要缓解。

不过,姜文确实有一个关于母亲的心结,那就是他从小就想讨母亲的欢喜,却一直没有成功。姜文在接受采访时说过“我不知道怎么能让她看见我做的事高兴,她老有一种不高兴的样子”。小的时候,母亲对姜文非常严格,这种严格甚至达到了严酷,以至于姜文即使努力做事,却也很难让母亲感到高兴。

哪怕是姜文考上中戏,拿着录取通知书给母亲,母亲还是冷冷的一句话“你那衣服还没洗呢,别和你谈这个”。长大后的姜文当了演员,成了著名导演,给母亲买了大房子,却依然感受不到母亲的高兴。如今,母亲已经去世,姜文就更没有机会,做“一件让母亲高兴”的事了。

其实,这种情况在国内的家庭中四处可见,姜文的这种情况也是正常的。一方面姜文是家里的哥哥,下面还有给姜武,家长对于哥哥往往都比较严格,对弟弟往往都比较溺爱。有句老话叫做“老儿子、大孙子,老人家的命根子”,说的也是这么个现象。恰巧的是,姜文从小比较淘气,而姜武则比较“乖巧”,这就让母亲对他更加的严格管束。

另一方面中国人的教育理念不同,很多的家长有一种观念“只要孩子能成功,哪怕对家长有误解也无所谓”,“孩子长大后孝顺是应该的,做什么都不值得兴奋”。想来,姜文的母亲也是这样的家长,她只希望姜文能够成功,却忽略的姜文自身的感受。

其实,对于这些事情,姜文大可不必过于在意。作为儿子,姜文已经足够的孝顺,并且也足够的优秀,母亲的内心肯定是高兴的,只不过没有表现在脸上而已。而且,对于母亲来说,最高兴的事当然是自己的儿女 健康 、快乐、有出息,如今的姜文只要做到这些,天上的母亲是一定会高兴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