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分!急.关于艺术家-亨利摩尔(Henry Moore)的资料.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3
亨利摩尔(Henry Moore 1898-1986)现代雕塑家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生于 1898 年英格兰约克郡一个多子女的矿工家庭。1909 年入当地的文法学校。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参了军,1917 年夏去法国作战,因中毒气而回国治疗,1919 年 2 月退伍。同年,考入里兹艺术学校,获得了皇家美术学院奖金。他于1921 年 9 月赴伦敦,接收严格的古典雕刻训练,两年后,取得学位证书,第三年又当上研究生,开始对古埃及、埃特鲁斯坎、墨西哥和非洲的雕刻产生强烈的兴趣。1923 年初访问巴黎,后又去义大利,深深为中世纪宗教雕刻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杰作所吸引。 1925 年起,他一直在美术学院当教师,直至 1939 年。此后他放弃教职,住在伦敦郊区,从事职业雕塑创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身为战时艺术家,创作并描绘了战时防空洞的许多素描。1948 年,获威尼斯国际雕刻奖。从此,他的雕塑声誉蜚声海内外。晚年更获得了牛津、哈佛、剑桥等大学的名誉学位和英国最高级的功勋勋章。 1986年亨利摩尔卒于英国穆克哈汉 家庭
,终年八十八岁。 亨利摩尔(Henry Moore)的作品艺术特色 1 亨利摩尔(Henry Moore)年轻时,很崇拜现代派雕塑家布朗库西和毕卡索等人,曾竭力追求构成主义的思考方式,一度还对超现实主义的潜意识表现发生兴趣。 2 他从观察自然界有机形体,如甲壳、骨骼、石块、树根等,中领悟空间、形态的虚实关系,自然力赋予形态的影响等等,所以其作品有不少常有那些洞贯穿其间
摩尔写道:「第一次把石头穿一个洞
给我很大的启示。」洞把两面连贯起来
使之立刻成为三面体。呈现这种自然造型和符合自然力的法则亦成了他的作品特色之一。 3亨利摩尔认为「一切原始艺术最突出的特点,是它们那生气勃勃的活力。这是人民对生活的直接感受的再现。」所以在他的创作中,首先追求物体的质感,保留材料本来的美质。他宁肯要求一件雕刻作品像一块「有生命」的石头或树干,而不要求它们完全像一个有生命的人。 4 摩尔在艺术上的拓展主要体现在空间的连贯性方面。他从空洞、薄壳、套叠、穿插等等手法中把人物的因素大胆而自由地异化为有韵律、有节奏的空间形态。 5 随着不同风格的发展
亨利摩尔的作品亦涌现更多的视觉效果,和带给人们更多不同的感受。言种风格与他认为雕塑作品不但可给人观看,更应容许人们直接接触有关,他赞成用手摸、用脚踏、用身挤、让观赏者全身感受雕像的整体美。所以形成他的作品可放于自然中在不同光下观看的效果. 作 品 一 《皇帝与皇后》(King and Queen) 高约164cm 青铜 图片参考:henry-moore-fdn.co.uk/images/lh350.2_0 作品为一户外雕塑,在大自然不同强弱及不同照射角度的光线下,涌现更多的视觉效果,和带给人们更多不同的感受。可给人观看,直接接触,用手摸、用脚踏、用身挤、观赏者可全身感受雕像的整体美。 作品二《斜倚像》
大理石雕像
长512厘米,高约 240 厘米, 1957年,现放置于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入口前。 图片参考:henry-moore-fdn.co.uk/images/lh416.4_0 雕像使用了大理石,白色的石质与后面大楼的部分白颜色相呼应,使作品与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石像的头部高昂,目略偏斜,眼睛的造型虽然相对简单,但也绝非轻率雕刻而成。这一双眼睛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整个石雕人像精神面貌的基调。 作品在完成后,深受公众的好评。 作品三 不对称的自然法则 图片参考:omni/artist/moore/four_piece_position 作品呈现大自然中不对称法则,表现物体的质感,保留材料本来的美质。作品犹如一块“有生命”的石头。 作品四 《斜倚像》(Recumbent Figure) 1938年 长139.7cm 现存伦敦Tate Gallery 图片参考:henry-moore-fdn.co.uk/images/lh191_0 相近的模式渐成了他毕生的创作方向,由此而衍生了更多不 同风格及表现形式之《斜倚像》。图中所见的《斜倚像》是 用一种石质疏松,表面有许多气孔的大理石雕成。它的半抽 象造型极为简洁,石像长二公尺多,身上凿了两个空洞。空 洞的形成是基于人体骨骼的结构因姿势而产生的。空洞一方 面有助于扩大雕像的内在张力,使观赏者感受到人体的自然 构成,另方面亦可显示雕像与空间的关系。 作品见 henry-moore-fdn.co.uk/matrix_engine/content?page_id=489
参考: vr.theatre.ntu.edu/fineart/sculpture-wt/moore/moore
a)亨利﹒摩尔(HenryMoore,1898─1986)曾先后进入利兹美术学校和伦敦皇家美术学院学习,严格的学院派训练使他获得了扎实的雕塑基本功,但真正影响他艺术观念的却是大英博物馆里的埃特鲁利亚、前哥伦布时期的美洲和非洲黑人的雕塑以及当时英国艺术理想家罗杰﹒弗莱、克莱夫﹒贝尔等人的美学思想。摩尔把原始艺术对人的生命的热烈追求和表现形式的率真质朴,与现代艺术反对模仿、摒弃再现以及追求形式本身的价值的观念结合起来,走上了一条既保持西方传统艺术精神,又具有现代审美品格的艺术之路。 b)除了作品的寓意表达之外,从学艺之始,摩尔就对“适合于他观念”的题材、材料和技巧等课题极其重视。正如现代画坛所流行的那句口头禅───“画什么并不重要,怎样画才是最重要的”。作为一个现代雕塑家,摩尔的艺术观念也与现代主义运动的大潮流并行不悖。像布朗库西、阿尔基本科等现代雕塑先驱一样,摩尔在其早期创作中也采用了“直接雕刻法”。实际上,摩尔对原始雕刻的兴趣主要归因于它的材料与形体的完美结合所生发的魅力的吸引。1941年,摩尔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当我一发现墨西哥雕刻时,在我看来它正是既切合又对头。……它有石感───我的意思是指:它切合于材料,它有巨大的力量而无损于它的敏感性,在形的创造上它的花样繁多而孕育力强大,我认为这些使它不可能为任何时期的雕刻所超越。”除了石雕之外,摩尔的早期作品中还有许多树种的木雕。虽然这些用“直接雕刻法”创作的石雕和木雕作品的尺寸不大,但都具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在表达出各种象征意象的同时,亦充分发挥了各种材料的固有特性。 c)斜倚的人体材质:铜80cm past.people/media/20001026/64800 大型纺锤件材质:铜335cm
作于1974年 past.people/media/20001026/64801 “家庭群像”(1950年)铜
位于英国Stevenage的Barclay学校,是摩尔二战后的第一件大尺寸委托创作。 upload.wikimedia/ *** /mons/thumb/2/25/Henry_Moore%2C_Family_Group_%281950%29/200px-Henry_Moore%2C_Family_Group_%281950%29 “核能”(1967年),坐落于芝加哥大学校园内世界上第一次自维持核反应的原址。 upload.wikimedia/ *** /zh/d/d0/Henry_Moore_Nuclear_Energy2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