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埃里克森的生平和他的八个阶段-2020天津教师招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5
考情分析:对于埃里克森的阶段理论,是教师招聘当中常考的知识点。题型有客观题(单选,多选,判断),也有主观题(考试当中有时以简答题、论述题出现;当然有些时候某一个阶段可以在材料当中作为一个单独的要点呈现和其他知识点一起综合考察)。考察形式主要是阶段年龄、任务、特征的匹配。虽然考查形式并不复杂,但是大部分学生都是凭借死记硬背去进行识记,容易出现错误,对于一些阶段以及任务搞不清楚,容易混淆。现在从人物渊源上带着大家去区分一下;让我们能在做题的时候区分清楚,从而去确定答案。

一、 理论详解

爱利克·埃里克森(1902~1994)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在神经病学、发展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上贡献较大。爱利克·埃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902年,爱利克·埃里克森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他的母亲和继父都是犹太人,而他却由于斯堪狄那维尔血统长得身材高大,碧眼金发(据说,爱利克·埃里克森的父亲具有斯堪狄那维尔的血统)。爱利克·埃里克森在德国长大,后移民美国。所以在德国学校里,同学们叫爱利克・埃里克森“犹太人”,而在继父的祖庙里,由于他的外形是典型的斯堪狄那维尔血统,和其他犹太人在外形上有较大差异,其他犹太人叫他“异教徒”。

爱利克·埃里克森的心理学理论主要是人格社会心理发展理论。他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在这八个阶段中,个体发展首先会受到遗传因素和环境的影响。与此同时,爱利克·埃里克森还提出了以下观点:个体在每一发展阶段都会有不同的、特殊的心理任务,在每个发展阶段都会有相对应的发展矛盾,个体需要解决。如果在该阶段此矛盾能够得到顺利解决,那么个体的人格将会健康发展。相反,如果该阶段的矛盾在该阶段没有得到解决,那么个体的人格发展会受到影响。按照爱利克·埃里克森所提出的理论,个体在越早阶段发生的矛盾如果没有得到解决,那么对个体的人格影响越大。也就是说矛盾的解决,特别是在关键时期的解决,对个体的发展至关重要,错过了将会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为此,爱利克·埃里克森提出了“人格终身发展阶段”的教育理论: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按照个体不同的发展阶段提供与此阶段合适的、相对应的教育内容。如果在个体发展的任何阶段出现教育失误,错过了这个发展阶段,这些失误都将会给个体带来终身的消极影响。

第一阶段是婴儿期(0~1.5岁),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力量的作用。需要得到了满足的儿童,会产生基本的信任感。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形成惧怕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第二阶段是儿童期(1.5~3岁),是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意志品质)。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父母与子女的冲突随着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而激烈,一方面父母必须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养成良好的习惯,又不能过度保护而阻碍到这个年龄段儿童的自主性的发展。如果不允许儿童进行探索不能获得个人控制感和对外界施加影响的认识,儿童就会产生一种羞怯和怀疑的感情。他们对自己感到不确定,变得依赖于他人。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第三阶段是学龄初期(3~5岁),是主动对内疚的冲突(目标品质)。他们发展了企图心和目的感。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如果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形成自卑感。不能很好地发展主动性的儿童,在这个阶段会产生内疚感和退缩性,他们可能缺乏目的感,并在社会交往或其他场合很少表现出主动性来。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第四阶段是学龄期(6~12岁),是勤奋对自卑的冲突(能力品质)。大多数儿童不可避免地要将自己的聪明和能力与同龄儿童进行比较和展开竞争。如果儿童体验到了成功,他们的竞争意识就会不断增强,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能力”的品质。但失败的体验,会使儿童产生一种不适当的感情,对今后的创造与生活都期望不高,形成自卑感和对自己天分和能力的低评价。埃里克森说:“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

第五阶段是青春期(12-18岁),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诚实品质)。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埃里克森说:“这种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感(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上,他说:“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随着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诚”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

第六阶段是成年早期(18~25岁),是亲密对孤独的冲突(爱的品质)。年轻人开始寻求一种特殊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来发展他的亲密感,并在情感方面得到成长,亲密感发展的结果一般是结婚,或是对另一人的爱的承诺,但也可能有别的结局,例如两人一起分享亲密感而不结婚,也可能很不幸,与人结了婚却没有亲密感。在这一阶段不能形成良好的亲密感的人,就会面临孤独感。他们可能经历了很多次肤浅的关系,但从来没有在真正的密切关系中获得情感满足。有些人甚至回避需要情感承诺。独身生活方式可能有其方便之处,在一段时间里可能令人愉快,但如若不能超越这种生活方式,就会导致情绪和个人满足感发展的严重滞后。埃里克森认为爱是“压制异性间遗传的对立性而永远相互奉献”。

第七阶段是成年期(25~65岁),是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关心品质)。当一个人顺利地度过了自我同一性时期,以后的岁月中将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他将生儿育女,关心后代的繁殖和养育。生育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一个人即使没生孩子,只要能关心孩子、教育指导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反之没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贫乏和停滞,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他们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关心他人(包括儿童)的需要和利益。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

第八阶段是成熟期(65岁以上),是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智慧、贤明品质)。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生活中没有什么东西比一个老年人的失望更悲哀,也没有什么事情比一个充满完善感的老年更令人满足。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自我调整是一种接受自我、承认现实的感受,是一种超脱的智慧之感。埃里克森把它定义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二、 区分掌握方法

理解区分记忆:可以结合人物生平以及背景知识对于知识溯源帮助自己运用精加工的学习策略。并结合讲义当中所摘取的常考要点的关键词。

三、考题再现

【单选】根据埃里克森的新精神分析品德理论,处于“勤奋对自卑”阶段的儿童,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是( )。

A.父亲 B.母亲 C.老师 D.陌生人

【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他必须经历一系列不变顺序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冲突与矛盾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学龄期(6~12岁),是勤奋对自卑的冲突(能力品质)。教师在勤奋对自卑、角色同一与角色混乱两个阶段发挥重要作用。因为这两个阶段的孩子正处于学校教育阶段,教师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故本题答案选C。

解析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