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瑞的往事略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28

●家学渊源
吴瑞的父亲吴宪是中国第一代生物化学家。吴宪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1911年赴美国留学,1916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学士学位,1919年获得哈佛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20年至1941年任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生物化学系教授和主任。美国西北大学神经科学讲席教授饶毅在《中国科学:显著的发展和严峻的挑战》一文中评价:“奠定中国生命科学研究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协和医学院生理系的林可胜和生化系的吴宪,他们不仅自己有出色的研究,而且培养和带领了其他研究者。”
吴宪和他所领导的北京协和医学院生化系,首次在世界上提出了蛋白质变性机理,并开辟了营养研究领域。这两项研究中都有过一位女士的贡献,她就是吴宪在协和医科大学创办生化系初期的合作者和终身伴侣严彩韵。
严彩韵是中国最早从事生物化学研究的女学者。她1921年获金陵女大学士学位后自费赴美留学,1923年5月获哥伦比亚大学营养学硕士学位,6月启程回国,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化系助教,1924年12月与吴宪在上海结婚。1949年初到美国后,她曾先后应聘担任亚拉巴马医学院生物化学研究助教、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食品保藏部技术副教授。1964年,她到新成立的哥伦比亚大学人类营养研究所工作,为该所建起一个新图书馆,1971年从该所退休后,又应聘任纽约圣路加医院中心医学部营养及代谢组顾问,为中心收集了5000种有价值的期刊,筹建了图书馆,为该代谢中心闻名美国作出了重要贡献。
严彩韵80岁生日时,我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冯德培、周启源、刘思职、吴贻芳等和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均发去贺函,对这位在中美两国生物化学和营养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女科学家表示祝贺。
吴瑞是家中的长子,他还有两位姐姐,一位妹妹和一位弟弟。1949年1月,吴瑞随家人到美国。他说:“我很幸运有机会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所以,我希望更多的中国学生能够有这样的机会。”
●子承父业
十年“文化大革命”后,中国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层现象。1978年,邓小平提出,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振兴中华,国家要大批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但在当时,落实这项指示存在很多困难。首先因为长期封闭,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缺乏了解,不知道往哪里派人;其次,也不知道西方国家的学术机构是否愿意接收中国学生。
1981年初,偶然而又十分幸运地,吴瑞得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李政道启动了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CUSBEA),这个项目帮助中国物理学专业大学生得以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他立即与李政道联系,探询启动类似项目、帮助生物学学生到美国学习的可能性。李政道很欣赏这个想法,并与中国高层官员联络,最终促成了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CUSBEA)的诞生。
“CUSBEA的目的是打开美国大学接受中国研究生的大门。”吴瑞说:“1981年时,由于中美之间有30年的隔离,GRE和TOFFL考试尚未在中国展开,美国大学的招生委员会没有可靠的方法来评估中国学生的质量,因此,绝大多数美国大学都不愿意接收中国学生。”
“当时,中国教育部计划每年派遣30名生物学学生到国外学习,但我认为其中可能只有10名学生能够被美国大学录取,这个数字太小了。因此,我建议教育部将名额从30个增加到300个,这样,可能就有100名学生被美国大学录取。”最后,经过与教育部多次协商,CUSBEA项目的名额确定为每年最多60名。”
还有一个情况是,当时教育部已经有了选拔出国留学人员的学生考试方案。“我认为这套考试方案可能行不通,因为考卷是用中文命题和回答的,而且没有面试。”吴瑞说:“我了解美国大学,因此我提出了一个对美国大学来说更可靠、更可行和更有意义的方案,这套方案包括用英文命题、答卷,水平相当于美国的大学,还有代替TOEFL的英语考试。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再进行面试,我每年邀请美国大学的两名教授到中国对通过笔试的学生进行面试,这样,美国大学就愿意接收中国学生了。”
幸运的是,在经过3次长篇通信和1次长途电话后,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黄辛白终于同意接受吴瑞的考试和面试方案。在CUSBEA项目25周年庆祝会上,吴瑞说:“我很高兴,黄部长是如此的通情达理,愿意尝试一套新系统,CUSBEA项目的成功离不开他的贡献,我向他再次表示感谢!”
在各方的努力下,CUSBEA成为国家公派留学项目,由中国教育部主持、北京大学时任校长的张龙翔和北京大学生物系教授顾孝诚任中方协调人。学生则是从中国科学院、卫生部、农业部的各自所属单位当年录取的研究生中择优推荐,参加由美国专家命题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考试,中方专家负责阅卷排名,美国专家面试,最后由参加CUSBEA项目的美国大学分别录取。中山大学GELC中心负责对候选学生进行出国前的英语培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