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第二次北伐,亲率数万大军为何拿不下千人守的小城呢?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0-08

夷陵之战后,蜀汉主动与孙权求盟,两国再次结盟,没有了西面压力的东吴,在趁曹丕去世,曹叡继位不久,孙权发动了对魏将曹休的战争。

这场战争孙权最终取得了对曹休的胜利,对三国形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给了盟友蜀汉很大鼓舞,于是诸葛亮进言后主刘禅主动进攻曹魏,于是在建兴六年(228)十二月,诸葛亮趁此时机,领兵数万北征,杀出散关(陕西宝鸡西南),包围了当时只有千余人防御的陈仓(今宝鸡东北)这便是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

诸葛亮或许从来没有想到,数万大军面对千余人的陈仓,尽然久攻不克,最终因粮草不继,不得不退兵,导致了整个二次北伐的功败垂成。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诸葛亮在兵力优势之下攻克不了陈仓的呢?

陈仓久攻不克的外部原因

陈仓是来兵家必争之地,诸葛亮到达这里的时候,魏军主帅曹真事先已经派遣大将镇守此地。曹真粉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后,料定诸葛亮随后的出击必定会走陈仓,因而派遣了得力干将郝昭加强了陈仓的防守。

郝昭这个人,在《三国志》中的描述是“为人雄壮”,在镇守河西十余年时间里,让当地汉夷民众“畏服”,由此可见,郝昭这个人,不仅有着丰富的军事履历,知晓兵事,而且又善于处理当地老百姓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因此,派郝昭这样一个人来守陈仓城,诸葛亮可谓遇到了难缠的对手。

蜀军先是用云梯战车攻城,云梯却被魏守军用火箭(带有易燃物的箭,由此可见郝昭早就在诸葛亮来之做了大量物资准备,毕竟火箭这个东西不是说立即制造就能制造出来的)烧毁,战车则被魏军用石磨砸坏;之后蜀军用井阑(高达十米以上的攻城器械)百尺以射城中,用土丸填堑,想直接攀爬上城,然而郝昭早就让魏军在城内修筑了重墙防守;无奈之下,舒格兰打算搞地道战,可遗憾的是郝昭就挖横沟截断。

在接近二十多个昼夜的激烈攻城战中,诸葛亮虽然不断变着花样进攻,但都被郝昭一一化解,最后,诸葛亮无计可施,加上魏军的援兵即将到达,只好撤退。

郝昭以一千余魏兵顶住了数万蜀军连续20个昼夜的激烈进攻,创造了中国古代守城史上的奇迹。

其实看起来魏军虽然才有一千多,但联系郝昭治民的能力,就不难想象这个家伙肯定是将全程丁壮都发动起来,或修筑工事、或制造守城器械,从而才赢得了守城战的最终胜利,可见其组织能力之强,作业工事效率之高。

那么诸葛亮能不能用招降郝昭的方式夺取陈仓呢,毕竟魏军人数少得可怜,只要打好魏军援兵到来的时间差,完全可以用招降的方式拿下陈仓。但是遗憾的是,哪怕是《三国演义》中拥有“三寸不烂之舌”的诸葛亮,怕是也难以招降郝昭。

这到不是因为郝昭有多么忠心于曹魏,而是曹魏有一个制度叫做“质任制度”,让郝昭投鼠忌器。

“质任”制度始于曹操,经过曹丕、再到曹叡时更加完善。“质任”制度规定:常年带兵的将领或者谋士,其家眷或直系亲属要留在京城,也就是充当人质,一旦带兵将领叛国投敌,或者谋反,那么其在京城的家眷亲属,直接杀头。而到曹叡继位后,又补充了这项制度,把全国郡县分为剧、中、平三类,其中剧郡是指临近外虏的郡县,又被称之为外剧,外剧郡县的郡守,其儿子也必须在邺城做人质。

制度很老套,但是效果很明显,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是没有人性,不讲亲情的畜生。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失利的内部原因

事实上,诸葛亮北伐最大的困难,是粮草跟不上,粮草限制了诸葛亮能够发动军队的规模,这只是其一,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蜀国运输粮草到前线,比曹魏要困难了很多倍。

横亘在蜀魏之间的天然障碍秦岭,山高林深、峰峦重叠、道路险阻,西汉时就被称之为“天下之大阻”,秦岭南坡缓而北坡陡,从地势上将,利于魏国的防守,而不利于蜀军的进攻。秦岭对于魏蜀两国的意义,绝非一般山峦可比。

蜀汉进军的路线绵长,在秦岭的阻滞下,组织运输一次军粮,耗费巨大的同时,时间周期也很长,所以蜀军进攻曹魏,很难有持久力,毕竟粮食不能源源不断供给,只能算着锅里的饭够吃多久来作战,这对于诸葛亮来也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

另外就是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如治政水平,第一次北伐失败后,他进行第二次北伐走陈仓的战略路线,居然能被曹真预料到,而激战二十多天也拿陈仓毫无办法,由此可见诸葛亮将略也就中规中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