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道错题里开出美丽的花儿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0
中午批改语文练习册时,发现有道题孩子们出错的特别多。

思索了一下,我明白了,孩子们肯定是只看字面的意思,然后就做题了。他们的思路一定是这样的——看到“映日荷花别样红”里有荷花,这说的是夏季的情景,不会错;看到“北风吹雁雪纷纷”里有雪,没跑了,这说的是冬天的景色。“霜叶红于二月花”里面有二月,这还用想吗?肯定就是春天咯!剩下的“草色遥看近却无”,毫无疑问,绝对就是秋天嘛——这分析,这逻辑,这排除法用的,太严密了,完美!

我一边又好气又好笑的在心里复盘孩子们的做题思路,甚至都能想象到他们“拽拽的”做题姿态——切!太简单了这题,我一下子就做完了!

另一边我又想,我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纠正这样的错误呢?

我首先反思了自己在指导孩子们做题时的“毛糙”心理,我甚至曾经对孩子们说:要自信,要相信自己的感觉,第一感觉是什么答案,往往就是你的知识体系对问题的最准确反应,一般来说错不了!——这回,遇上“二般”情况了吧,孩子们纷纷“折戟沉沙”,唉,这要怨我呀!

而且,我一直“迷信”这句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还觉得,孩子们小,读诗就是感受一下韵律,体会体会这种语言形式的美感。含义么,凭悟性,理解多少是多少,等长大了,阅历到了,自然就懂了。

所以,除了教材上必须讲的古诗,其余的我都是简单一说,主要让孩子诵读。——老师这么“佛性”,也就难怪孩子们望文生义,不求甚解了!

就这样,想来想去,怎么想都觉得这事赖我,孩子们这是受我连累了!

于是,下午最后一节课,我就专门把这道题拿出来,“隆重”的讲解一下,说啥也得把被我带“跑偏”的娃儿们给带回正途来。

练习册一发下去,孩子们看着红红的错号就骚动起来:“老师,这个题你改错了吧!”

我说:“没改错孩子们,听老师给大家讲一讲你们就明白了。”

我先从错误的两句入手:“大家先看‘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一句。这是唐代诗人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首诗中的一句。全诗是这样的‘天街小雨闰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天街被绵绵的细雨浸润,如同最细滑的奶油一样,让人感觉那么温柔。在蒙蒙细雨里抬眼远望,啊,一片朦朦胧胧的青青草色!我满心欢喜的凑近去看,却又几乎看不见了,因为那草只露出来一个个纤细的嫩芽儿,远看一片,近看却几乎找不到。刚从冬天的寒冷肃杀里走出来,这细雨弥漫里的草色,这若有似无的早春气息,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可以说这细雨和草芽儿就是这个城市的春天最美的景象了,比那花团锦簇,烟柳青翠的盛春可美多了!”(请原谅我不那么严谨的释义,我当时的就是想让孩子们更轻松的理解大意,顺便感受诗意的流畅美好。)

孩子们从对我“改错题”的不满中慢慢安静下来,入迷的听我解说。我简单讲完诗意,问孩子们,你:“现在,你觉得这句诗写得是哪个季节呢?”

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说“春天!一定是春天!”

不料,思维敏捷又大胆直言的小鸣来了这样一句:“老师,那这道题出错了,霜叶红于二月花也是写春天。出了两句春天的诗,都没有秋天的诗,怪不得我们做错呢!”

得,这还在望文生义呢,不怕,听我继续说!

“是啊,我觉得小鸣同学说得也有道理,这句诗里明明有‘二月’,怎么会是写秋天的诗呢?要想知道怎么回事,咱们首先得知道这首诗的意思!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啊?”我故弄玄虚起来。

“想!”

“这句诗啊,是唐代诗人杜牧《山行》里的一句,全诗是这样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它是什么意思呢?远处寒山的石径歪歪斜斜,直达山巅。山顶云雾缭绕,升腾而起的地方,还有几户人家居住。但是,寒山,我不上,人家,我也不去看!而是停下马车,久久徘徊在这枫林旁,直到傍晚还不舍得离去。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呢?为什么呢?”

我一边讲一边手舞足蹈的做着“情景复现”。为了抓住孩子的注意力,我反复问了三遍,孩子们眼睛盯紧我,也在追问:“老师,为什么呢?”

我吊足了他们的胃口,才施施然的说:“因为经霜之后的枫叶太美了!比二月里的花儿还要美!咱们知道春天的花儿很多都是粉红色或者白色的,桃花呀,杏花呀,樱桃花呀,梨花呀……颜色都是粉粉嫩嫩的,那么清新,那么干净,那么温柔,那么美!但是秋天的枫叶呢,却这样的红啊!红的热烈,红的热情,红的让人心里暖暖的,连秋天的冷风都不怕了!路我也不赶了,风我也不觉得凉了,我就在这看红枫叶!所以作者说‘霜叶红于二月花’,霜叶比春天的花还要红,还要美!”

“老师,你也太美了!”小妍听完以后一句话脱口而出。

我愣了一下,但我马上理解了孩子的意思——孩子是觉得我读的这些诗太美了,我解释的那些诗意太美了!

我听着这句话,看着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我能感觉到,我讲的东西她们听懂了,因为对美的喜爱和向往是人类共通的情感。

讲到这里,题目的答案已经不需要再说了。事实上,也没有时间说了,因为孩子们都在央求:“老师,把前面那两句诗也给我们说说吧!”

这我义不容辞,当仁不让啊,爽快的答应:“行啊!不过大家先想一想,这道题,咱们为什么做错了?”

“因为我们不明白诗的意思!”

“对,我们读诗,不止是会诵会背会默写就算学会了,明白诗中的含义诗中的美才是真正懂得这首诗!那么问题来了——怎么去理解诗的意思呢?”

“多读!”

“可以问老师!”

“也可以问爸爸妈妈!”

“还可以在网上查一查!”……

果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孩子们的求知欲望被唤起,什么困难都有应对的办法!

“好!非常好!既然大家想到了这么多办法,那剩下的两句诗的全文和意思,大家自己想办法去找好不好?”

“好!”“不好!”

两种不同的声音响起来,小昕刷得站了起来:“老师,你今天先给我们讲讲吧!我们等不及想知道了。等你讲完了,再给我们布置其他的诗让我们去找好不好?”这个小机灵鬼,还跟我讨价还价起来!

我又把《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别董大》给大家讲了一遍,直讲得口干舌燥。然后又留了作业,让大家自己找一首没有学过的,关于春天的诗,到下周来给大家朗诵和解释。

终于下课了,我抱着茶杯赶紧补水,一向腼腆寡言,我不指名从不主动回答问题的小雨,趁大家都在整理书包,悄悄走到我面前:“老师,我也想给大家讲,那怎么才能像你讲诗那样说得那么好呢?”

我欣喜的看着这个甚少主动的内秀的小姑娘,蹲下身来告诉她:“想要讲得好,就要读得多,理解的清楚。你回去找一首诗,反复的读,再多查一查含义。自己练一练,练好了可以发视频给我看,我再给你指导一下,怎么样?”

“谢谢老师!”小丫头喜不自胜,又蹦又跳的走了。

我看着她轻快的背影,心中生出一种满足:通过一道错题,我把一颗颗爱诗求解的种子种到了孩子们心里,这节课上得可真得劲儿啊!且用心灌溉吧,我相信,总有一天,这些种子会开出美丽的花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