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父母管教很严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6
在杨澜的那期韩寒访谈中,杨澜曾很敏锐地问起韩寒和父母的关系。韩寒随即承认,现在自己租房子,住在外边。一个礼拜回家去一两次。因为不和父母住在一起,现在和父母的关系反而更好了,主要是因为见得少了,如果见得多了,估计还得吵架什么的。这说的2006年年底的情况。实际上韩寒很早以前,在2000年退学后不久,就不跟父母住在一起了。

韩寒为什么不愿意跟父母住在一起呢?要知道当时他才17岁,对于一个那个年龄的少年来说,生活要完全自理还是有一些困难的。

从种种迹象来看,韩寒在青少年时期表现出的,以及恐怕毕生也不会完全消弭的强烈叛逆个性,是和家教有着密切关系的。尽管今天从功利主义的角度看,有人也许会觉得韩寒所以能成为今天的韩寒,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他的特立独行的强烈个性,但从一般青少年个性成长的普遍规律看,我们显然不能轻易对韩寒父母的教养方式给予完全的肯定

根据《儿子韩寒》所反映的情况,韩寒在退学后一度离家单独居住的主要原因是韩寒及其父母都不能及时“适应新的生活”。 [1] 但这种说法也反映出韩寒并不认可父母一向严厉的管教。韩寒的父母从小就对韩寒有较高的道德人格素质要求,例如韩寒3岁时,有一次没经人家允许,去邻居家草莓地吃了几个草莓,就被罚跪了很长一段时间。 [2] “从初中开始,由于学业的问题,韩寒和家人的关系逐渐显露出紧张的一面”,当时韩家经常演出这样的大戏:“考砸了的时候,他在前面逃跑,韩仁均在后面追,邻居在后头拉。” [3] 韩寒的散文《来自海边》和韩父的《儿子韩寒》,都从不同角度记录了第二次读高一时,韩寒在跟语文老师争吵后,回家因被父母训斥,以致离家出走、露宿石化海边的往事。韩寒在周立波访谈节目中,则承认父母在他小时候经常打他:“爸打,妈也打。……其实我爸妈还是挺疼我的,他们一开始打我头……后来觉得可能会打傻掉,就拧屁股”。 [4]

虽说“棍棒出孝子”的古语,现在已经在韩寒身上再次验证了其正确性,但客观地说,韩寒父母当时对于韩寒的棍棒教育未免缺乏策略,韩寒或多或少所存在的叛逆性格,与韩寒父母在他青少年时期对他的不恰当管教方式是有关系的。研究者认为:“望子成龙是人之常情,寄予厚望也可以理解,但如果因此就急功近利对孩子采取凶狠高压,无疑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它不仅使孩子长期生活在一种恐怖压抑的气氛中,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还会使孩子的个性畸形发展,使孩子在高压下要么成为唯唯诺诺的低能儿,要么物极必反,像家长一样脾气残暴、充满叛逆性格,甚至成为危害社会治安的高危人群。” [5]

韩寒在各种场合都很少提及他的父母,这显然不是避免给自己的父母造成伤害所能解释得了的。韩寒笔下人物的父母也基本上是很少出现的,这其实也不能完全用情节不需要来解释。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作者的生活经验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人际关系,往往也会被作者不知不觉地以不同程度移植于小说中。这简直是无法避免的。曹雪芹家族的曹家和《红楼梦》中的贾家,巴金家族的李家和《家》、《春》、《秋》中的高家,劳伦斯和母亲的关系和《儿子与情人》中人物的母子关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对应移植关系。韩寒小说中父母形象的罕见,除了反映了他小小年纪就离家独立生活的背景,也反映了他自己对于父母关系的回避,赞美父母长辈根本不符合自己的体验和心理,讽刺或控诉他们又会伤害父母,为了避免对号入座,所以在《三重门》之后韩寒很少写父母,甚至塑造出《长安乱》中释然这样无父无母本然自由无根的形象。

不过在继续分析相关问题前,需要明确三个前提:第一、韩寒对于青少年时期他与父母关系的不协调不应负责。当时韩寒还是不能完全对自己思想和行为负责的孩子,甚至当他相当程度地获得个人独立时,由于他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是以往经验的产物,仍旧不能对一些行为负责。第二、责怪韩寒父母对韩寒教育的失职也是缺乏同情心的。任何个人的悲剧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社会的悲剧。韩寒的父母即使曾经对韩寒有过不恰当的教养方式,也并非空穴来风,他们也生活在社会和传统中、受社会文化影响。在此尝试还原真实的历史,目的仅仅在于增进大家对韩寒的理解。第三、韩寒的父母尽管在对青少年时期韩寒的教养方式存在问题,但这不意味着他们不爱韩寒,爱变成伤害的事太多了;韩寒对父母的叛逆和不满,甚至在《三重门》中对家长的讽刺和调侃也不代表韩寒的不孝、不尊重和不理解。

就韩寒的父亲韩仁均来说,他对韩寒负面影响与其说是言传,不如说更多的是以身教的形式实现的。前面我们曾提到过韩寒青少年时期家境的困难,这种困难,在现有的主要由男性承担养家责任的社会环境中,在很大程度上将被当成是韩父无能的结果,从而极大地削弱父亲在家庭中的威信。

父亲的威信不足,在家庭教育中对儿童的影响是很严重的,首先,儿童会错误地认为反抗和叛逆永远是正确的而且必然获胜,缺乏对权威和规则的认同感;其次,当他们将这种经验运用到社会上时,由于不再可能享受父母所给予他们的宠爱,多半会遭遇挫折,从而有可能因此导致心理问题;第三,在他走上社会上时,不得不经常假设自己是孤身一个人,假设自己与其他人不一样,是缺乏后盾和支持的,这也会造成缺乏安全感等负面的心理问题;最后,对于男孩子还有一种额外的影响,那就是使他们无法从家庭生活中学会怎样做一个男子汉,如何保持男性气质。

当然,我们还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父亲缺乏足够的权威并不意味着他就一定是一只绵羊,相对于青少年来说,成年人永远是相对有力的强者。事实是,缺乏足够威信的父亲,在家庭中往往倾向于使用暴力来控制其妻子和家人。鲁迅的父亲因鲁迅祖父的科场作弊案发,被剥夺仕进的权力,一辈子没有功名、郁郁不得志,在家中就不时表现出极其暴虐的一面,而且对少年鲁迅要求极为严格苛刻。自然,一个缺乏实际权力的父亲的暴虐,随着儿子的逐渐长大,只能造成父子关系的不断恶化,尤其是当他们身边还有一个相对强势的母亲不时参与进来玩三国演义时。

相对于韩寒父亲的威信不足,韩寒的母亲周巧蓉却是一位个性十分要强的女士。如韩寒母亲特别喜欢清洁,而青少年时期的韩寒小孩心性,对此却又特别随意,母子俩经常因此产生一些矛盾。 [6] 韩寒曾说自己内心深处是一个有洁癖的人,这一点恐怕就是韩母给他的影响。韩寒在第二次读高一时离家出走、露宿石化海边,主要就是因被韩母斥骂“滚出去”。 [7] 《三重门》中的林雨翔处处有韩寒的影子,类推起来,林雨翔的母亲应该也有韩寒母亲的影子。关于这一点,韩寒自己也是承认的。 [8] 《三重门》中一段描写林母的诙谐文字,多少可以为我们理解韩寒的母亲做一参考:

林母以前在大专里修文科,理应前途光明,不慎犯了个才女们最易犯的错误,嫁给一个比她更有才的男人。家庭就像一座山,双方都要拼命往上爬,而山顶只容一个人站住脚。说家像山,更重要的是一山难容二虎,一旦二虎相向,必须要恶斗以分轩轾。通常男人用学术之外的比如拳脚来解决争端,所以说,一个失败的女人背后大多会有一个成功的男人。林父林母以前常闹矛盾,几欲离婚,幸亏武松诞生。林雨翔天资可爱聪颖,俩人把对对方的恨转变成对孩子的爱,加上林母兴趣转移——完成了一个女人最崇高的使命后,老天赏给她搓麻将的才华,她每天晚出早归搓麻将。这样也好,夫妻口角竟少了许多。 [9]

此外,林雨翔通过关系花钱进入市南三中,也是靠的母亲的人际关系。

根据心理学家阿德勒的意见,“如果父亲脾气非常暴躁,而且想驾驭家庭的其他分子,则男孩们对男性应有的作风会培养出错误的观点。……假使母亲较富于权威性,整天对家里的其他人唠叨,这种情势会倒转过来。……男孩子则始终站在防御的地位,怕受批评,尽量寻找机会表现他们的恭顺拘谨。” [10] 这段议论实际上为我们理解韩寒所表现出的双重人格提供了线索。韩寒青少年时期的家庭成长环境的双重特殊性是:父亲缺乏威信但毕竟是强大的一家之主,而母亲尽管在家庭中有主导地位但毕竟是弱质女子。

根据学者的研究,鲁迅、汪曾祺和余华的父亲,年轻时都很有才华,却因各种原因无法施展抱负,后来随着年纪的增长,慢慢地都将精力投射到培养儿子上来,期望儿子能代替自己圆梦,以至于不无变态地对孩子做非常严格的要求。 [11] 韩寒的父亲早年曾考上华东师范大学,最后却因种种原因与华东师大失之交臂。上世纪80年代读华东师大就意味着一登龙门、身价百倍!我们不难想象,曾与成功如此亲密接触的韩仁均先生,会因此多么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替自己梦圆大学!理解韩仁均对韩寒的严格早教情况,我们可以参考《三重门》中林父对于小林雨翔进行早教的相关情况。

韩寒的父亲为了韩寒的成才,对小学阶段的韩寒的学习督导甚为严厉,这种情况到韩寒初中以后开始有所改变,一方面韩寒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开始不服管教,另一方面也可能与韩父限于自己的教育经历,开始无力辅导韩寒有关。过于严厉的早期教育一方面可能为天才少年的诞生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也可能使孩子对教育和权威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尤其是当儿童花费较多时间和书本呆在一起时,其社会交往能力有可能受到影响,或者至少使其显得较为内向。

总之,家庭中的不健康人际关系、不恰当的早期教育,搬迁经历所带来地理陌生、人际关系隔阂,以及因家境贫寒所造成的焦虑心理等因素作用在一起,构成韩寒青少年时期相对缺乏安全感性格的产生基础。韩寒性格中既谦虚腼腆富于阴柔一面,又高傲凌厉富于阳刚一面的复杂性格,正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吊诡的是,这种性格多面甚至矛盾分裂的特点,恰恰可能是天才艺术家、作家出发的原点。

美国作家尼克·麦克唐奈曾在他的小说《不存在的兄弟》中,借人物之口说:青少年时期不幸的家庭生活,是培养作家的最好环境。从这个意义来说,韩寒确实是天生的作家。韩寒时而内向多思,时而多愁善感,时而嘻嘻哈哈,时而愤世嫉俗的多重复杂性格,固然是不适合于一般谋生和生活的,但是却非常有利于他成为一个以书写心灵为己任的作家,他有很多感受要说。

★ 韩寒小贴士:

做父母外行绝对会误己子弟,不知不觉的身教,尤其对小孩的人格成长影响巨大。所以有朝一日我们做父母,必须注意彼此之间的,以及跟孩子的交往方式。首先应尽可能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尽量不让他们过早地承担家庭的经济压力,使他们不会在同龄的青少年中产生自己家里不如别人家、自己不如别人的感觉;同时,父母在家庭生活中应互相维护对方的威信,不要在青少年面前争吵、打架,使青少年学会对权威、规则的尊重,学会正确的交流方式;而且尤其不能以简单粗暴的打骂代替教育,使得孩子越来越皮,产生叛逆、桀骜不驯的个性。

[1] 韩仁均:《第一次出远门》,《儿子韩寒》,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版,第69—71页。

[2] 王帆:《韩寒H档案》,万卷出版公司2010年版,第3页。

[3] 陈鸣:《<三重门>见证者忆韩寒:高中他这样走过低谷与辉煌》,《南方周末》2012年2月17日。

[4] 周立波:《壹周立波秀·韩寒》,东方卫视2010年2月16日。

[5] 李振斌、李洋任:《中国“问题孩子”调查》,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1、142页。

[6] 韩仁均:《第一次出远门》,《儿子韩寒》,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版,第70页。

[7] 韩仁均:《从留级到退学》,《儿子韩寒》,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版,第60页。

[8] 孟庆伟:《大话韩寒》,华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62页。

[9] 韩寒:《三重门》,万卷出版公司2010年版,第5页。

[10] 阿德勒:《超越自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131页。

[11] 夏永为:《无法完成的使命——鲁迅、汪曾祺和余华复仇主题小说研究》,《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第1期。

ault\":�����9�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