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22-07-23
闲话故乡
2022-07-06
我的家乡岐山县是有悠久历史的地方,这里不仅与历史上最长久的周王朝有根基关系,也孕育了中国哲学《周易》和医学《黄帝内经》的基础。
当然,今之人都号称吃货,是一个经常把舌尖上的享受当做生活滋润的日常化的所谓新时代,对3000多年来在岐山积淀的历史都不太怎么说了。有人曾说,我们不但善于破坏旧世界,但更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就岐山县城的建设来看,现在的建设远远没有达成我心里的县城风貌,如今的县城只有步行街有东西两个门楼,不过,门楼还是雕梁画栋,费了不少审美功夫的。
千年古县岐山县城历史上可是曾经有四座城门的,且各有题名。家父生前就多次说起县城门楼的辉煌。畴昔,辉煌的东城门上题“朝阳”,迎接日出,朴素的南城门上题“阜民”,说的是进城以后人很多,阜在古汉语里众人之意,可见,县城南应该多是民居吧!庄严的西城门上题“怀邠”,意思是说,周人应当记住祖先公刘邠州立国,古汉语里邠通彬,后为躲避北狄之害(从旬邑、彬县一代南迁至岐,唐代是才设立彬州府,周人定居岐山后,经过励精图治,为灭商打下了坚实基础,北城门上题“凤鸣”,因为北边是箭括岭,传说有凤凰鸣于此山,更加证明岐山是一块好地方。
另外,在岐山县东西城门之外,各有一门,为东稍门和西稍门。东西城门之内,各有一牌坊。东牌坊上题“三龙故里”,西牌坊上题“文王故里”,并没有今人所谓的“周公故里”一说,周公故里是后人为纪念周公对周王朝的忠心耿耿才说的。
如今县城西北的周公庙还是值得周人后代去膜拜的,所以,我给我起的笔名有二个,一个就是周公后人,当时和我共事的政法大学校长杨宗科教授对我说,我一看这个名字就知道是你,我的另一个笔名就是疏物密理。
岐山是周人的风水宝地,是周人宗室所在地,饮食上比其他地方讲究一些就是自然的了,只不过,周人吃的岐山臊子面肯定是没有辣子的,因为辣子是明朝中期以后才从域外引入中国的,而且是从广东开始北上的,明朝以前的岐山人都是没有见过辣子的,这很容易让人想起今日扶风县臊子面里没有辣子,是否可以认为扶风臊子面坚守了传统,而岐山臊子面大胆改革引入辣椒,可见,岐山人骨子里有开放的基因。
至于小麦也不是中国的农作物,小麦是大约9000多年前在现今的巴勒斯坦的杰里科和加沙地区发现的,小麦是地地道道的外来物种,后来通过新疆,甘肃再到陕西的,因此,新疆人、甘肃人做面食的历史肯定比陕西人要长很多,这一点在喀什和敦煌吃过面条的人大都承认这一点,只不过岐山人把面条做成岐山臊子面就映证了岐山人热爱生活的态度,岐山臊子面讲究的面条要薄、筋、光,汤要煎、稀、汪,口感要酸、辣、香)。
我曾经在宝鸡市公安局调研时带若干部下在质朴的家乡饭馆里请他们吃过正宗岐山臊子面,他们还带了醋的,岐山醋可是岐山臊子(带走酸辣味的肉丁)的灵魂啊!我在故乡待的时间加起来不到20年,每当我回到家时,母亲总是要自己擀好面,把臊子汤做好就打电话问我走到哪里了,无论我在姐姐家还是亲戚家,都有愉悦的味觉,这实际上是给离开家后的工作注入能量,让我天天成为孤勇者,谁说吃酒席的人才是英雄,能做臊子面的也是生活的豪杰!
如今,我比我的好多同学幸运的是母亲就在身边,她随时愿意为我擀面制汤的!我个人最骄傲的是我的大女儿小学阶段就在我指导下做成了岐山臊子面,这就完成了一次饮食文化传承,她如今在上海工作,把岐山臊子面的记忆刻在心里头,把周公敬业的情操体现在工作中,她因感染疫情被集中隔离期间还参加了地方教育部门组织的线上教学业务比赛获得了与她平日不懈奋斗对应的成就,这臊子面不是白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