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集》:少年不识双亲意,养儿方知父母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2
20220508

再读《背影》,竟才发现,篇幅虽短,情感却很深很长。

重读,跟小时候读,滋味很不一样。竟懂得了父亲的苦心、担忧和叮咛嘱咐。

小时候,是站在儿子的立场,觉得父亲不够聪明,笨拙。不懂父子之间的矛盾,不懂家庭变故的起落失意。

父子关系,由紧张到不相见,再到彼此思念,到和解,巧妙的略略几笔,便过去了。

为何两年多没见面,作者并未多说,字里行间,他却着实记挂着父亲的“背影”。

他想起了往昔,想起了祖母的死,想起了父亲的差事没了后,满院狼藉的东西,惨不忍睹。

父亲变卖东西还了亏空,祖母的丧事,还是借钱办的,家道由此中落。

父亲却强撑着安慰“我”,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丧事办完,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仍要回北京念书,父子俩便同行。

年轻时,我读不懂那时候的父亲,儿子都二十了,自己奋斗一生的事业没了,母亲也没了,家不成家的,暮年了,却仍旧要背井离乡谋求生计,得承受多大压力!心里面子上,是如何的过不去!

那个时候的父亲,心里该是十分苦楚的,但他送我时,并未表现出来,而是推掉事务,坚持送“我”去坐车。

一路上,车站里,父亲都极细心的照看着嘱咐着“我”,要小心,要照顾好自己,还托他人照应“我”。

而那时的“我”,却觉得自己聪明过人,嫌父亲说话不大漂亮,暗笑父亲迂,劝着父亲赶紧走吧。

父亲不仅没走,还坚持要越过月台,穿过铁道,跨过栅栏,再到对面月台给“我”买桔子。

父亲蹒跚着走路,肥胖笨拙的背影,自此,刻在了“我”的脑海中,也刻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中。“我”的泪水很快流了下来,读者,也跟着心酸哽咽了。

原来,父爱也是无边的。儿行千里,父亲也是会担忧的

原来,年轻时候的我们,都太过于“聪明”。

接下来的几年,“我”和父亲都东奔西走,光景一年不如一年。

年轻时风光的父亲,老境如此颓唐,难免心中感伤,情郁难抑,火气大,脾气冲,鸡毛蒜皮的小事,便能引出熊熊怒火,与家人难以融洽相处。

年轻时的“我”,不懂这些难抑之处,只一味的嫌弃、躲避。

父子隔阂日渐加深,彼此关系日渐生疏。

只是,父子连心,两年未相见,父亲先忘却了“我”的不好,惦记起了孙子,儿子……“我”展着父亲的信,想起了父亲蹒跚的背影,泪眼婆娑,盼着和父亲再相见!

都说“少年不识双亲意,养儿方知父母恩”,真正如此。

我们嫌父母啰嗦,却不知他们心底的牵挂有多么的绵长。

我们嫌父母不与时俱进,却不知,年迈后与年轻时,健康与精力,都是身不由己的。

重读好书,特别是年纪渐长时,更能懂得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收获不一样的感受和领悟。明白父母以及他人的不易,明白我们的每一个成长过程,都是会更迭、代替曾经每一个稚嫩的我们自己。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