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村的基本概况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5

据《莱芜县志》记载,明代中叶朱姓由朱家林迁此,村西河内柳树成林,曾名上柳,因址在上游河之上游,后改称上游。共有16姓,其中朱姓居多,占总人口的50%左右。
抗战初期,上游村隶属莱芜县第七区所辖;1941年,莱芜划为莱北、莱东、新甫三县,属莱北;同年,撤销乡(镇),划大区为小区,以区辖村,上游村隶属雪野区;1945年10月,三县合并,复称莱芜县;1951年3月,莱芜县改地名区为数字区,雪野区为十二区,上游村隶属十二区;1955年10月,莱芜县又恢复地名区,上游村隶属雪野区;1958年3月,撤区划乡,上游村隶属上游乡;同年10月,上游人民公社成立,上游村为公社驻地;1984年4月,上游公社改为上游办事处;1985年11月,上游办事处分为上游、雪野、鹿野三个乡(镇),2001年,撤乡并镇后,三乡镇合为雪野镇。上游村仍为镇驻地。
上游村有两条南北向街道,均已硬化,东街之东,有鹁鸽崖、湾坑、杏山子三个集中的居民区。地势崎岖,坎坷不平要数鹁鸽崖和西山子。东街以东较为平坦,水井全部集中在这里。2002年,新的村委成立以后,投资10余万元,采用三组高压泵提水,铺设管道1100余米,彻底解决了这一难题。1975年,镇机关由村南迁往明莱路北侧山坡下,其原地现已为民居。其它如信用社、供销社原地也作为民居;粮所先后用作上游联中、敬老院;银行现为镇教育办公室。这些单位也随之迁到村北。1986年于村北小河修建长50米、宽12米的6孔石桥,沟通南北。1995年,于村中又新开两条东西方向大街,直接与莱明路连通,形成两纵两横的新格局。村庄规模不断扩大,并日趋规范、合理。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是人流、物流集散地。上游村民以莱明路为中心,发展起以家电、建材、化工、建筑、暖气配件、摩托车销售维修、饮食服务、农产品加工购销、出租客运等30多个门类的商贸体系,是北部山区的中心村。近几年来,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一排排楼房拔地而起,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上游大集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连接莱芜、章丘的重要流通贸易网点,辐射5个乡镇。逢农历四、九集日,原在村内,1987年迁于村北,并建成农贸市场。修水泥板货台7行,总长378米,现正拥有1100多个摊拉和一处生姜、花椒批发市场,上市品种1100多种,流动人员15000余人,集日成交额在22万元左右。村民自古有经商 传统,在四乡颇有盛誉,现长年从事购销加工的约50人。生姜买卖已做到石家庄,上游人已占据该地区大部分市场份额。近处以周村销售为中心,以零售为主,两三天往返一趟,灵活快速,经商务农两不误。村民朱效凯于2000年成立生姜购销中心,成为购销大户。贩运花椒大户,以李俊华、朱逢利最为出名。
前几年该村以种植玉米、小麦为主,近几年不断调整种植结构,生姜逐渐成为主要作物,村南、村东、村北全是姜地。逢种姜、出姜季节,男女老少齐上阵,连饭都在地里吃,场面十分热闹。姜井主要集中在村东土场里,现有向村北发展的趋势。本村山场较广,且地处偏远。村两委出台“谁栽树谁受益,30年不变”的政策,鼓励村民开发荒山,植树造林。群众积极响应,村西的山场已全部得以绿化。生产工具近几年大有改善,手推车已基本淘汰,农用车正进入每个家庭。全村现有机动三轮车、摩托车、运输车200余辆,抽水机100余台。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上游人形成了优良的革命传统。从1942年二月初二日本鬼子在该村设立据点,到1944年4月撤走,上游民兵自觉行动起来,站岗、放哨,与鬼子战斗,粉碎鬼子的阴谋,保家卫院。1945年,村里掀起参军热潮。春,村长王新征带领本家5人参军,村民用轿欢送。同年秋,有20多人参军。上游地处交通要塞,上游人用自己的便利条件为部队送信、送粮、做军衣、抬担架,热情支前,在莱芜战役和攻打章丘时,热情更是高涨,纷纷上前线,上游人做了巨大贡献。
村西山场较广,沟壑纵横,近村的三座小山遍植柏树,四季葱郁,极似守卫村庄的哨兵。小窝峪内遍布小溶洞,大的能放置一张八仙桌。峪内原有一奇石,状如张口的老虎,故名老虎嘴,现虎牙、虎嘴已被砸掉,只留痕迹。整个西坡,均为青石山,石板遍地。于镇机关大院后,建石料厂一处。山坡脚至山腰,遍植花椒树,密不透风,收获季节,一片黑红。村北鹁鸽崖,高约20米,悬崖峭壁,地势险峻,下有一石缝,传说“狐狸仙”居住。村民宋日吉老宅内,有一古槐,树干大部分腐朽,但仍枝繁叶茂。底部一洞,人可瞄苴中一袖誉为神树。
村中庄户剧团颇有盛名。抗日期间与部队文工团曾到方下、羊里、口镇等地演出,培养了大批文艺骨干,爱好文艺的传统延续到今日。解放后,排练的莱芜梆子戏《墙头记》、《赵连岱借闺女》,曾到县城汇报演出。现在,逢年过节,一部分爱好者仍敲锣打鼓过戏瘾,排演小戏,宣传尊老爱幼、计划生育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