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南怀瑾读孟子——《孟子旁通》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8
孟子在中国的思想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被称为亚圣,仅次于被后人称作万世师表的孔子。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名著,也是研究孟子生平事迹及其学说重要的资料。许多激励人心、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即源出于它,像“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等等。

最近读南师《孟子旁通》一书,对于孟子本人及其思想有了深入的了解。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关于《孟子》中梁惠王一篇章的讲记。作者采用“经史合参”的方法,以《孟子》的原文为“经”,春秋战国的社会背景、人物活动为“史”,并配合其他种种历史故事和社会现象,对孟子立身处世的人格及其思想影响,做了透彻的讲述。使读者能在谈笑风生的气氛中,轻松而又深刻地领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习,增长文史知识,获取人生智慧。

春秋战国时我国历史上一段动荡时期,孔子在《春秋》中写道春秋无义战,两百多年间,当时的社会动荡,国家之间战争不断,社会道德沦丧,“弑君者三十六,亡国者五十二”。

战国时代,整个的社会风气较之孔子春秋时期有过往而不及,孟子就是处于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

一、圣人和英雄

春秋时期主要是各个诸侯之间的争霸战,战争规模相对较小。而战国时期,国家的的政治力量增强,战争则升级为灭国战,各国的冲突加剧,弱肉强食,攻伐不断,各国纷纷走向了富国强兵之道,采用重现实的霸权主义。

而孟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广自己的王政,主张仁义为本,与当时的的社会主流格格不入,所以孟子的遭遇如同孔子一样,并未被诸侯重视。

当时的阴阳家邹衍,却受到各国的尊敬和欢迎,各国国王亲自迎接,燕国国王甚至请求做邹衍的学生,还给他盖了一座宫殿,供养他。

还有同时代其他名士,比如以头悬梁,锥刺股出名的苏秦,利用纵横雄辩之学说,迎合和当时各国的需求,佩六国之相印,各国皆“敬奉社稷以从”,可谓功成名就,风光无限。

他们能够审时度势,灵活变通,权衡利害,很快便能功成名就,可谓是英雄豪杰。

而孟子见梁惠王的遭遇,则是“叟,不远千里而来,已将有利于吾国呼?”很不尊敬,满不在乎,在齐国也得不到国君的重视。

司马迁说孟子当时的行为就像把方塞子塞进圆孔一样,格格不入,是孟子不懂得变通之术,不知道如何去迎合国君的吗,不是的,这也就是圣人之所以为圣人的重要原因。

所谓圣人,就是他们面对现实,能够坚信自己的信念和真理,以征求天下为己任,“立志为往圣继绝学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天平”,他们漠视现实,不顾个人得失,明知不能而为之。

英雄与圣人,立心不同,遭遇不同。

那些随世沉浮,审时度势成就当时功业的人,出来当时的士,像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大江东去浪淘尽,多少豪杰都已经被历史的潮流淹没;

而像孔子、孟子当生前倍受冷落,却因为坚持和推行大道,之后成为万世敬仰的圣人,流芳千古,这就是圣人和常人的区别。

二、 孟子的核心主张--仁政

孟子第一次见梁惠王,梁惠王问孟子“叟,不远千里而来,已将有利于吾国呼?“孟子回答,王何必曰利?已有仁义而已矣“ 

孟梁惠王问孟子,讲如何为自己的国家谋利,而孟子则回答,王,何必总是把利益挂在嘴上,还有仁义道德,如果一个国家的君主,大臣,人民所有人都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上下争利,唯利是图,那么国家就会危险了。

孟子的回答,正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情况,国君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顾人民的死活,大臣争权夺利,不过国家安危;各国之间弱肉强食,不顾人民的死活。就是因为所有人都急功近利,才导致社会动荡,道德沦丧。

所以孟子建议国君施行仁政,仁政的核心就是,要求君主把人民的生活和利益放在第一位,重农时,轻赋税,省刑罚,商业自由,使人民安居乐业,同时提高人民教育水平,做到父慈子孝,兄弟友爱,为人诚信,便形成了孝悌忠信的国家,这样则人民敬爱君主,国家富强,天下人心所向,自然可以号令天下,仁者无敌。

所以儒家的思想并不是只谈道义而反对利益,儒家所重视的是长远的利益,是胸怀苍生的是千秋功业。

而当时各国注重自我利益,相互攻伐,冤冤相报,只能给人民和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统治者也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如果国家采取仁政,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动荡和人民安居乐业的问题。事实也证明,后来的儒家思想为基础社会,远比战国那个时期的境况要好。

采取法家思想建立霸权的秦国,虽然强大到吞灭六国,建立大庞大统一帝国,但也不过几十年就土崩瓦解,而赢氏后人也被诛杀殆尽。

后来的汉朝逐渐采取儒家为正统思想,却持续了四百年。后来中国的历史上只要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国家便基本能维持统一安定。

 

三 、孟子反对战争吗

很多人以为儒家所说的仁政,便是反对一切暴力。事实上孔孟的儒家之道,并非完全反对战争。

要不然就不动辄提起汤、文、武皇帝,要知道他们可都是造反建国的。

当年燕国内乱,齐国想要征伐燕国,孟子便表示支持,原因是燕国失道,国家混乱,人民水深火热,如果征伐有助于解救燕国人民的痛苦,则可以战争。简言之,就是如果战争的目的是正义的,是以仁义为出发点,那么战争便是可以的。

当年的商汤,周文王,就是因为当时的政权残暴,民不聊生,才吊民伐罪,他们的讨伐之处,人民欢欣鼓舞,夹道欢迎,他们的部队就是王者之师,正义之师,这样的战争才是值得称颂。

而当时国家之间的目的都是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只是统治者个人的野心,不断地战争,完全不考虑人民的死活,给各国都带来了承重的负担,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些战争孟子是反对的。

由此可见,只要是战争是以仁义为目的,儒家便是支持的。

小结

通过本书的阅读,不仅仅了解孟子的核心施政理念,同时也可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的一些历史人物,读完之后孟子所处的时代有了更加丰满的了解。

通过了解孟子的思想和为人处事原则,对我们现在的做人,做事都很有启发。治国之道就是管理之道,像现在商业中中上提出客户中心,管理上员工第一,全员持股等等理念,都可以看到出孟子仁政思想的影子。

研读经典,超越时空和先哲对话,可以让我们更加智慧,更好面对生活和工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