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鉴宝神童”捡漏获利上亿,被文物专家实锤,真实身份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1-03-17
他是托儿。这是古玩卖家为了抬高价格所导演的一场戏,这种行为也是非常让人可耻的。
第2个回答  2021-01-13

想必2019年大火的网剧《黄金瞳》大家都不陌生吧,主角庄睿在一场意外事故之后,只要扫一眼藏品便能立刻知道藏品的名称,年代,材质,甚至连藏品所发生的故事都能在眼前一幕幕浮现。我们今天要走近的这位“津门鉴宝神童”就与庄睿有几分相似,号称一眼便能鉴真假。

起底神童家世,揭晓谜底

虽然“鉴宝神童”的名号早就在古玩圈由来已久,但很长一段时间这个神童从未在大众视野出现过,保持着自己的神秘感。与其说其他收藏爱好者钦佩他的能力,不如说大家都想一睹神童的真容,看看神童是否真的如传说的那样厉害。

直到2001年,天津一家报社有机会与这位神童进行了长达3小时后的对谈,关于神童的种种谜底这才被慢慢揭开。

这位神童本名叫郝笛,1985年出生于天津,与其他小孩子并无二样。这里我们就要讲一讲天津这个城市了,毗邻北京,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古玩热潮在北京掀起,不久后,天津的古玩市场也变得热闹非凡。此后,古玩文化更是在天津得到了蓬勃发展。

迄今为止天津有鼓楼古玩市场,天津古玩城,天津时代古玩城,天津沈阳道古玩市场等多个大型古玩市场。幼年时期,郝笛便被爱好古玩文化的爷爷带去各大古玩市场,通过不断的见识与了解,慢慢的他便对古玩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之后“一眼识出鱼肠剑”更是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神童一炮而红,更不断有“凭借能力捡漏收藏数万枚古钱币,古钱币升值价值一个亿”等此类消息出现,将这位神童推至“中国考古第一大家”的荣誉称号。至此,是否您已经相信这位神童真的超乎常人呢?接下来我就可以告诉您真相了。

神童走上神坛之路疑点重重

回到那个第一位采访这位神童的报社,正是这次采访让这位神童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展示在大众面前。采访过这位神童的记者在采访完后表示,这位神童不像一个神童,更像是头脑精明的商人。

相比见过的其他古玩界的行家,这位神童的资历并不像传闻的那么神乎其神,没有过人的资历,没有价值上亿的古钱币,更没有专业的研究文献,归根结底这位神童也只是一位普普通通平平无奇的古文爱好者。

看到这里您可能会很疑惑,这炙手可热“鉴宝神童”怎么就被打假了呢?其实,事情在一开始就存在很多疑点。

比如首发文章中名不见经传的神童在一眼识出鱼肠剑的时候为何偌大的古玩圈却无人知晓,在文章发表在大众面前之后这一切才被知晓呢?在之后的不断求证中,疑点一点点不断被人提出,比如“在古玩圈古钱币一般用铸或者贯来计量,很少会用枚来计数,首发爆文的作者又怎么会犯如此外行的错误?”

其实,早在“鉴宝神童”的事迹爆火之后,便有许多知名的古文圈内人士表示并不认识这个神童,更有知名学府学院院长出面戳破谣言“神童被聘用为某知名学府的院系客座教授”,此外相似的不实信息“鉴宝神童7岁便能给故宫博物院文物挑错”也被一一确认为谣言。

追根溯源,而这一切谣言都得追溯到最初的首发文章,文中对郝笛的资历,经历等都做了夸大描写,而这篇文章也成了神童走向神坛的第一个大跨步。

探知神童事发根本原因

这里还得回到故事最开始发生的开始,那就是古玩市场。当下古玩市场发展得热火朝天,每个人都渴望在古玩市场淘到真宝贝来收藏,但现实却是每天有人在古玩市场淘到真藏品,也有人被骗子骗得分文不剩。

因为古玩交易仅仅发生在买家与卖家之间,并不公开,具有私密性与不可控性,这些也让古玩市场的监管难上加难。当下,除了实体古玩市场还出现了网络虚拟古玩市场,卖家将藏品的照片与基本信息放在网上,买家有意向购买的话,付全款后卖家再进行发货。这样一来,监管部门对假藏品售卖的行为更是无从查起。

除了古玩市场鱼龙混杂外,古玩鉴赏家也是鱼目混珠。许多鉴赏家也打着鉴赏藏品的幌子干着违法的勾当。雇佣托儿来抬高价钱以达到高价售出假藏品的伎俩更是司空见惯,正是市场的复杂性与不可控性,导致市场与市场从业人员各式各样。此次神童事件也与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缺乏细致监管便不乏“大师”“神童”的出现。

神童事件引发深思

看到这里也许会有许多的朋友想问了,那“鉴宝神童”现在生活得怎么样呢?爆火后的一段时间里,不少人找到郝笛购买他的藏品,或是请他有偿鉴别藏品,短时间内郝笛的身价确实有一定幅度的增长。自从“一眼识藏品”,“捡漏赚亿万元”“发表多篇专业文章”等文章被专业人士与媒体打假后,郝笛便渐渐淡出了大众的视线销声匿迹了。

神童本身的存在本来无可厚非,一个时代总有属于它的天才。但若是为了一个天才而不惜一切代价独苗助长“生产”一个天才就有些过于偏颇了。

就像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说的一样,如果我们强制打乱果实的成长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极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人亦是如此。对待神童我们必须保持理智与谨慎,让儿童拥有自己独特的感情与看法,让在他们在属于自己的年纪成为自己才是合理之举。

同时利用天才神童的幌子招摇撞骗也是不可取的,更是违法的。过度的炒作与夸大其词只会让大众渐渐丧失对天赋早时显露儿童的关注,也会让孩子本身陷入舆论的漩涡之中。

相比给天才儿童带来的烦恼,炒作“天才儿童”更加剧了普通儿童家长的焦虑与不安,每当他们看到电视上对于天才的宣传,他们便会不自觉地将自己内心散发出来的焦虑感附加在孩子身上,当他们的孩子成为看起来的神童后,他们也开始分享经验,如此以来,恶性循环没有尽头。我们呼吁不过度炒作天才儿童,更抵制以神童为幌子招摇撞骗的行为。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