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人怎么取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08
古人取字有着特定的文化习俗和深意。首先,他们常采用同义反复的方式,如屈原名平,字原,意在强调其本名之义。诸如孔子的高足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颜回字子渊;诸葛亮字孔明;陶渊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文天祥字景瑞等,都是这一类的例子。
其次,古人也会用反义相对的方法来取字,如晋国的大夫赵衰,字子馀,意在通过字来平衡名的含义。例如,曾点字子晳,意指白色;唐王绩字无功;朱熹字元晦;元赵孟頫字子昂;晏殊字同叔等,都是采用的反义相对法。
再者,古人还喜欢采用连义推想的方式取字,如赵云字子龙,暗示云与龙的密切关系;晁补之字无咎;苏轼字子瞻,源于《左传》中的“君冯轼而观之”;岳飞字鹏举等。
这些取字的习惯显示了名字之间的紧密联系,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这种关系被称为“名字相应”,是互为表里的。表字这一习俗仅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礼记·曲礼》中提到:“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意味着只有到了成年,人们才会取字,目的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尊重。在古代,同辈和下属在称呼尊长时,只能使用他们的字,而不能直接称呼其名。
字的使用起源于商朝,盛行于周朝,并逐渐形成了一种制度。直至近代,许多知识界和文化界的人仍然在使用字。例如,胡适字适之,孙文字载之,毛泽东字润之等。然而,在现代,除了知识界和文化界的大家外,普通民众很少使用字。尽管如此,鉴于中国人口众多,同名同姓的情况屡见不鲜,一些热爱历史的人开始有意恢复使用字,如李浩然字子檀,周启星字承启,张策字竹朿等。详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