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写文章为什么不用标点符号

古代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一般人都能读得通吗?他们是根据什么断句的

第1个回答  2009-06-18
没有发明啊.
说实在的,古代也是有标点的,一般在需要停顿的地位用圆圈或点表示.正规的出版物上是没有标点的.
过去的书虽然没有标点,但是人们也能读的通.因为,一个学生在入蒙的时候,教书先生要对刚入学的学生进行很长时间的句读训练.如果学生不能掌握好句读,那么是无法进行下一步教学的.
由于过去没有标点,往往会使文章发生岐议.孔子曾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结果有个歪嘴的和尚把经念歪了,变成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后来,成了后世批叛孔子愚民的罪行之一.
当然,也有人也会钻没有标点的空子,如元末的张士诚,他的名字就是读书骂他的.张士诚造反,但名字不好听,于是请了个读书人给他起一个好名字,于是那个读书人就根据<<孟子>>中的一句"士,诚小人也",给他取了个"士诚"的名字,其实这句话可以读作"士诚,小人也".
第2个回答  2009-06-18
根据句首发语词(例如夫、聿等)和句末语气助词(例如兮、也)

这些字大多时候没有实际意义,和现在的标点符号差不多。

还有就是,古代人读书的比现在少的很,那时候书都是很贵的,文盲率也是很高的,读书本身成为了一种职业,和现在不一样啊,你的一般人如果指老百姓的话,那么大多数人连字都不认识,如果你指读书人,那么不成问题的。

还有就是,一句古文可能有很多断法,每种断法的意思不一样,但是都通顺,你去查查网上有很多例子,标点符号的使用杜绝了这种可能性,可以说是现在白话文比古文优越的一点吧。
第3个回答  2009-06-18
古人没有标点符号,显示段落一般用之乎者也,当然,这样断句的错误率很高,所以儒家才会有这么多派系,全因为个人理解不同.我们现在读的论语也不一定正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