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姓的郡望堂号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3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桂阳郡:历史上曾称南平郡、敦州、桂阳府、桂阳军、郴州路、直隶州。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郴县、临武邑、鄙邑、耒县。西汉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桂阳郡辖郴、临武、南平、便、耒阳、桂阳、阳山、阴山、曲江、含洭、浈阳等十一县。新始建国元年(己巳,公元9年),王莽称帝,改桂阳郡为南平郡,改郴县为宣风、临武为大武、便县为便屏、曲江为除虏、浈阳为基武,并移郡治于耒阳(改名南平亭)。东汉朝建武十一年(乙未,公元35年)还郡治于郴县,恢复郡县原名。东汉永和元年(丙子,公元136年),分郴县地置汉宁县,省阴山县。三国时期孙吴建兴元年(壬申,公元252年),改汉宁为阳安县。曹魏甘露元年(乙酉,公元265年),分南境曲江、桂阳、阳山、含洭、浈阳县置始兴郡,度属交州,桂阳郡则余六县。晋朝太康元年(庚子,公元280年),阳安县更名晋宁。晋建兴三年(乙亥,公元315年),陶侃分郴县地立平阳郡领平阳县,始一分为二郡。晋升平二年(己未,公元359年),析晋宁县地置汝城县。南朝梁天监六年(丁亥,公元507年),初置郴县,不久撤销;耒阳县度属湘东。南朝陈天嘉元年(庚辰,公元560年),以桂阳郡之汝城县置卢阳郡领卢阳县,则一地三郡。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三郡合为郴州,平阳县、便县均省入郴县。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南平省入临武县,晋宁县更名晋兴。隋大业十三年(丁丑,公元617年),析郴县南为义章县,分郴县西复置平阳县。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复置南平县。唐贞观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卢阳县更名义昌。唐咸享三年(壬申,公元672年),晋兴县更名资兴。唐如意、长寿元年(壬辰,公元692年),分义章南置高平县。唐开元十三年(乙丑,公元725年),分郴北置安陵县,此时桂阳郡领九县。唐开元二十三年(乙亥,公元735年),改桂阳郡为郴州,高平县省入义章,徙义章县治于高平旧址。唐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始称郴州桂阳郡,安陵县改名高亭,农历8月,南平县改名蓝山。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郴州移治于平阳县。唐贞元二十年(甲申,公元804年),置桂阳监于平阳,专理采铜铸钱。唐元和十五年(庚子,公元820年),郴州还治于郴县。后唐同光三年(乙酉,公元925年),义昌县更名郴义。后晋天福元年(丙申,公元936年),改郴州为敦州,郴县为敦化,资兴为资兴寨、属敦化县,省平阳县入桂阳监。后晋天福四年(己亥,公元939年),省临武县入桂阳监。后汉乾祐三年(庚戌,公元950年),郴州、郴县复名,资兴县恢复县制,改名泰县。宋朝乾德元年(癸亥,公元963年),设郴州军。宋太平兴国元年(丙子,公元976年),泰县并入郴县,郴义县改名桂阳,义章县改名宜章。宋景德二年(乙巳,公元1005年),蓝山县划入桂阳监。宋天禧三年(己未,公元1019年),复置平阳县属桂阳监。宋熙宁六年(癸丑,公元1073年),高亭县改名永兴。宋绍兴三年(癸丑,公元1133年),桂阳监升为桂阳军。宋绍兴十年(庚申,公元1140年),复置临武县属桂阳军。宋嘉定二年(己巳,公元1209年),析郴县之资兴、程水二乡置资兴县,属郴州军。宋嘉定四年(辛未公元1211年),析桂阳县之零陵、宜城二乡置桂东县,郴州军辖六县。宋绍定二年(己丑,公元1229年),资兴县改名兴宁,徙县治于管子濠。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改军为路,郴县改名郴阳。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改路为府,蓝山县复归郴州府,府辖七县;桂阳府辖常宁、耒阳二州及平阳、临武二县。次年,蓝山复归桂阳府;常宁、耒阳均复为县,度属衡州府。明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撤销桂阳府,平阳、临武、蓝山三县归衡州府辖;郴州撤府设直隶州,郴阳县并入郴州,辖五县。明洪武十三年(庚申,公元1380年),升平阳县为桂阳州,仍辖二县,隶于衡州府。明崇祯十二年(己卯,公元1639年),析桂阳州西南之禾仓堡置嘉禾县,并析临武县上乡八里属该县。清朝康熙十七年(戊午,公元1678年),吴三桂称帝于衡州,改桂阳为义昌县、桂阳州为南平州。次年均复原名。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桂阳州改属州为直隶州,与郴州直隶州并列。中华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废府、州,存道、县。次年2月,桂阳县复名汝城。9月,郴州直隶州改为郴县,桂阳直隶州改为桂阳县。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1月,因兴宁县与广东兴宁县重名,故复名资兴县。民国十一年(壬戌,公元1922年),撤销道制,存省、县两级。民国二十六年(丁丑,公元1937年)12月,设置湖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改第八区为第三区,辖郴、资兴、桂东、汝城、宜章、临武、蓝山、嘉禾、桂阳、永兴十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原第三区各县由衡阳专区代管。1949年11月25日成立郴县专区。1950年11月更名为郴州专区,辖十县。1952年月11月13日郴州、零陵、衡阳三专区合为湘南行政区。1954年7月6日撤销湘南行政区,改设衡阳与郴县两个专区,郴县专区增辖新田、耒阳、安仁、鄂县,共计十四县。1958年8月设郴县郴州市,专区仍辖十四县。1959年3月资兴并入郴县,桂东并入汝城称汝桂县,临武并入宜章县,嘉禾并入蓝山称蓝嘉县,新田并入桂阳县,酃县划归湘潭专区茶陵县。11月郴州市升为县级市。1960年7月18日改郴县专区为郴州专区。1961年6~7月恢复原县市建置,并析资兴县地置东江市。1962年月12月撤销东江市,划蓝山、新田归零陵地区。郴州专区辖十二县、市。1963年5月20日撤销郴州市,仍为郴县县级镇。1967年3月8日专区改称地区。1977年12月恢复郴州市。1983年5月耒阳县划归衡阳市。1984年12月资兴县改为资兴市。1988年郴州地区辖两市、九县。 太原堂:以望立堂。
桂阳堂:以望立堂,亦称南平堂、敦州堂、郴州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