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茶的姑妈》:一场粗制滥造的闹剧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2
“失望”远不足以形容观影带来感受。

「低俗的内容」

电影故事其实并不复杂,讲述了李茶的姑妈是个有钱的寡妇,因为李茶的订婚仪式而聚首的一群人都在觊觎姑妈的财产,一场由金钱、谎言引发人生错位的故事由此展开。

《李茶的姑妈》打着讽刺金钱至上的观点,却在电影中赤裸裸的一切围绕着金钱打转。

我们只能看到所有人物都在金钱的指挥棒下动作,极尽所能追捧金钱的代表——姑妈。

导演无意通过人物角色的塑造演绎,来解构这一现象,反而通过大量游艇、豪宅、香车、美酒等画面的感官刺激来不断强化渲染穷奢极欲,到了影片最后才通过黄沧海假扮的姑妈举着扩音喇叭,喊口号式的大声批评拜金主义。但最后的最后呢?主角的成长是什么?抱得富美人归?金钱美女仍然是衡量成功的标志?

除此以外,在电影有限的时间里,《李茶的姑妈》又在表现什么呢?

是在表现它稀烂的三观,是在用上不了台面的“烂梗”填充空洞的剧情,是在肆无忌惮地物化、羞辱女性。

电影中,男人试图征服女人的手段,就是直接和她啪啪啪,甚至是不顾对方意愿的强暴!两个老男人对假姑妈的荒唐追求,完全是在表达——女人,只要睡了你,你和你的一切就都是我的。

更加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全片的最高潮,是雨夜的催情酒!

通过催情酒,大家愉快地啪啪啪了,然后一切的矛盾好像就完全消失了。

因为一场共赴巫山,购物狂大女儿在并未了解实情的情况下,原谅了她认为出轨的丈夫;

因为一夜酒后乱性,追求爱情的小女儿,突然就爱上了5年来都不愿意接受的李茶;

因为一晚坐怀不乱,一无所有的黄沧海莫名就赢得了久历世事的莫妮卡夫人的芳心。

用催情药物驱动女生意志,与其发生关系,不是令人发指的可怕罪行,却成为爱情喜剧中的催化剂,女性的尊严被置于何等可怕的境地!

!!!都已经8012年了,连色情电影都不敢这么拍了!!!

开心麻花的代表人物沈腾,在接受采访时说过,“真正高级的梗是别人抄不走,同时也是不被时代抛弃的”。

这只是低级。

「失败的改编」

该片改编自开心麻花的同名话剧。话剧是通过演员在舞台上现场表演来展示,电影则通过运用各种远近镜头来表现,两者各有擅场,却是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

《李茶的姑妈》中有这样一处情节:为了不穿帮,黄才伦饰演的黄沧海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在两个不同的地点,在贵妇与真实的身份间来回切换。角色不停地往返奔跑换装这些动作,放在舞台上很有冲击力,演员本人精疲力竭带来的狼狈感也可以完整的传达给观众,与观众形成情感上的联系,强化剧情的说服力。

但放在电影院的大银幕上,原本舞台上的互动感被弱化了,加之电影镜头的近景特写让观众清晰的看到男扮女装的破绽,即无法感同身受这种疲劳感与感染力,还徒增深深的出戏感。

如果说这一幕还情有可原,为内容服务,也贡献了适当的笑点,那么艾伦饰演的杰瑞、宋阳饰演的李茶、黄才伦饰演的黄沧海分别幻想的求婚片段,就是导演无脑照搬话剧的明证了。这段剧情的重复在话剧表演中通过演员的快速走位带来的是华彩,在电影中就只剩下无聊的重复,带给观众的也不是笑料,而是深深的莫名与无语。

同样,这种艺术形式不同带来的偏差也出现在表演方面:话剧舞台上,演员与观众面对面,剧本创作时角色天然就有着略显夸张的舞台属性,演员们在出演时的声音、形体乃至表情,都需要更张扬一些,这是被观众接受的。但是这样的角色设定在电影化之后如果不做改变,同样的表现方式照搬到大银幕上,就显得非常水土不服。

比如,杰瑞的父亲,完全是个功能性的角色,是为了创造笑点而存在,这个人物充满舞台剧特点,本身是一个需要极大表演力度,用力很猛的角色。但却根本不应该这样出现在一部电影中,演员越是演的好、戏份越吃重,观影的感受就越违和。

这不是改编,这只是用摄影机记录了话剧《李茶的姑妈》。

这就是粗制滥造!

开心麻花在《李茶的姑妈》的海报上写着“笑敬观众”,可能才是这部讽刺喜剧最为讽刺的笑点。

开心麻花自三年前《夏洛特烦恼》走进大众视野一战成名后,到去年的《羞羞的铁拳》,再到今年夏天参与投资制作的《西虹市首富》,每一部的大卖,已然成长为国内喜剧片的第一品牌,也成为号召观众走进影院的品质保证。

开心麻花的优势,正如他们的名字——开心。简简单单,开心二字。

这份难得的简单,在于他们在各种舞台剧中反复试验、实实在在地把人逗乐的笑料和段子,是来自于主创人员踏踏实实的创作,这才是对观众的尊重。

《李茶的姑妈》毁掉了这份朴素的敬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