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第二中学的历史沿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乌鲁木齐市第二中学在1996年秋季创办的初中英语实验班,在使用现行教材的同时,选用了三L等国外引进教材,课时量,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听、说、读、写的空间和时间。同时实验班广泛采用多媒体、游戏、文艺演出等教学手段既兴趣,又强化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音乐艺术教育】
1989年为落实《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精神,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为要求,学校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以特色促发展”的办学路子。在自治区和乌鲁木齐市两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批准乌鲁木齐市二中,创办了乌鲁木齐市第一所由普通中学涵盖初中、高中艺术教育为一体的音乐特色班。
二中音乐班始终把涵养学生艺术修养,提高专业艺术水平,促进艺术个性,发展为办学目标。
目前,学校现有音乐特色班6个。二中音乐班已形成初、高中六个年级,六个教学班的完整教学规模。学校已形成了一套适合学生发展的艺术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学校艺术教育设施齐全;科学艺术楼内设有多媒体音乐教室、形体教室、器乐合奏教室、琴房等艺术教学功能教室,还配有各种管弦乐、打击乐器及服装;六楼的多功能厅,有标准舞台音箱设施齐备,可容纳400多人。
音乐班的开办,为热爱艺术的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每年举办的初、高中音乐班学生毕业音乐会、纪念“12.9运动”音乐会、新年音乐会、美育节等艺术实践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艺术实践的机会,还为学生提供了互相学习交流、相互取长补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的平台。
二十多年来,已有四百多名高中学生毕业,高考录取率达到100%,本科录取率达94%以上。录取的高校有: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一大批著名高等艺术学府。毕业学生中既有影视明星(如:陈建斌)、也有从事音乐教学和创作的学者(如: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作曲家张征)学校不但在艺术课方面重金投入,重视对学生的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声乐、形体训练、合奏训练等校本课程的学习,还会每年举办初、高中音乐班学生毕业音乐会、学期学生专业汇报等艺术实践活动,并邀请艺术院校专家进行现场专业点评。在基础课的培养上也严格按照自治区教育厅相关文件的批示精神,“两必”加“一选”的要求(即语、数、英、政、史、地为必修,校本公共专业课为必修,其他校本专业课为选修)调整课程设置,对高中音乐班学生参加理、化、生三门学科的学习,采取只进行学习过程考察,但不参加统一的学业水平考试的方式授课。“二中音乐班”已成为我市艺术教育的一个品牌;也是促进学生成长,发挥学生艺术特长,展示学生个性,推动学生艺术水平提高的平台,是培养未来艺术家的摇篮。
乌鲁木齐市第二中学所拥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广泛的社会认同更会让你骄傲。第二中学是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市级德育示范学校。在2003年乌鲁木齐示范性高级中学评估验收中,我校综合评价成绩仅在一中、八中、六中之后,被市级示范性高级中学,排名于普通中学之首。
乌鲁木齐市第二中学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越的办学条件,一流的教师队伍,斐然的教学成绩,良好的社会声誉等会为你提供一流的教学服务。而且会给二中的保持继续发展的良好态势提供有力的保证。
1997年对于每一个二中人而言,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一年。因为在四十年前,即,1957年,乌鲁木齐县民族教育的摇篮,就在这里诞生。风雨四十载,乌鲁木齐县第二中学随着国家和民族的风风雨雨在曲折中不断发展,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逐步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1997年7月,在上级教育部门以及历届校友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经过精心筹备,举办了建校40周年庆典。历届校友,新一代二中人欢聚一堂,共同见证了这个富有纪念意义的历史性时刻。
校庆前后的几年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了较好的起步。从1995年起,随着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相继被分配,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队伍建设得到不断加强,学校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得到不断转变,教育教学工作稳步推进。在这些年中,学校较以往有了较好的进展。每年,学校以教师节为契机,邀请兄弟学校教师共同庆祝节日,通过共同联欢活动,促进学校间的相互来往。学校间教师的相互听课、评课活动,加强了经验交流,使教学工作出现了新的气息。1996—1999年,学校工会组织连续三年荣获乌鲁木齐县“先进工会之家”称号;1999年6月,在乌鲁木齐县第23届中小学教师田径运动会上,学校荣获“体育道德标兵”称号。
喜迁新址,旧貌换新颜
——2000年-2008年
2000年,经上级部门检验,原学校建筑被定为危房。当时,这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学校面临了无教学场地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制定了相关措施,分散教学场地,进行教学工作。将一部分班级迁至学校食堂,一部分班级迁至甘沟小学新建教学楼,保证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直到2004年,这种状况才得以改变。但是,在这四年中,全校师生不埋怨,不退缩,发扬了优良的工作、学习作风。
2004年9月,根据上级部门的安排,学校喜迁新址,被迁至距乌鲁木齐市中心约50公里处,位于216国道边的乌鲁木齐县萨尔达坂乡沙尔乔克村。乔迁的几年中,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办学条件的大力改善,带动了教育教学成绩不断提高。
迁址后,学校面积达到41335、4㎡,包括总面积6782、6㎡的校内建筑和占地400㎡的绿色操场。拥有教学楼两幢、可容纳400名学生住宿的学生公寓两幢、学生食堂一幢、锅炉房一座、绿化操场一个、水泥篮球场一个,硬化了校园内的全部道路,并添置许多校园文化设施。
同时,在迁校过程,为了组建了一支专业功底扎实,工作素质较强的教师队伍,学校经上级教育部门批准,允许县属中小学一批教师人才调入本校。优秀教师的不断加入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勃勃生机。现在,学校教职工人数达到124人,其中教育教学人员103人,行政领导2人。学生756名,班级31个。教职工队伍中,本科学历36人、专科学历71人、中专学历9人、高级职称12人、中级职称60人、初级职称44人,党员34人,学校下设党支部,校委会、团委、行政办公室、教务处、德育处、女工组织、学生会、少先队组织、档案室、医务所、图书室、电教室等职能部门。
尤其是乔迁的近几年,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成绩斐然。
学校致力于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在学校工作量到质的转变过程中付出了一定努力。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建立美术、书法、音乐、足球、冰上速滑运动兴趣小组等。在学校领导直接参与下,创办的校报《贾林报》,至尽已在校内发行了15期,在发挥学生特长,提高创新能力方面起到较好的作用。这在乌鲁木齐县民语系中小学创办校报中为先例。
在三个文明建设方面,由于学校各方面工作成绩突出,2000年,被命名为“县级文明单位”, 2002年,被命名为“市级治安模范单位”,2004年,在乌鲁木齐县第四届中小学艺术节活动中,在现场作画、合唱类比赛中荣获一等奖,2005年,又被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同年,被评为“县级德育达标学校”。
学校位于农牧区,学生来源为附近农牧民子女,因此,多数学生家庭贫困。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差,承担不起生活费,有的学生有中途辍学的情况。为此,学校成立了一支由党员、团员组成的爱心活动小组。这些同志曾筹集12500元资金,为贫困学生捐款,为他们安心就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除此之外,学校加强与相关部门,社会各界朋友、社会经济力量的联系,在他们的大力帮助下,贫困学生获得了一定资助,减轻了经济负担。近几年在国家“两免一补”优惠政策下,每年有473名学生免收教材费、学杂费,有90名学生享受500元的生活补助,共计45000元。由于工作措施得力,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得到有效提高。
学校近几年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工作原则,结合社会治安部门,大力开展教育活动。制定计划,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严格宿舍管理制度,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每年,还积极组织师生参加消防演练,提高全体师生的防火意识,并借助禁烟日,向全体师生进行禁烟宣传。为创建平安校园奠定了基础。
为创建“无烟、绿色、花园式”的学校,动员师生,植树、铺草坪,在校园内培植众多树木花卉。2004年在校园内及周围种植2000棵树苗,2005年又种植60棵松树、200棵榆树和柳树苗,100棵苹果树苗。短短几年时间,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校园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成为一所整洁优美的花园式学校。
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近年来,学校认真贯彻教育方针政策,每年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和“双语”教师培训。
学校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下一代,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抓好家庭、社会、学校三方相结合的教育体系。为了做好家长工作工作,抓好家庭教育,学校成立了家长学校,广泛听取家长意见,对家长进行教育,共同提高教育效果。
学校最近在原有30台电脑的基础上,又获得中央代表团在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赠送的50台电脑,这为教师、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进行教学,学校实施远程教育等多项工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改革开放的30年里,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先后有不少学生被内地,如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上海医科大学等重点院校所录取。同时,也为本地的高校输送了一批优秀学生。现在,在新疆社会科学院的就职的别克苏里坦·卡赛,新疆画报的摄影家吐斯别克·斯拉木等一批杰出人事都是我校毕业生的优秀代表。
进入新世纪后,我校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完善学校的基本设施,教育教学工作硕果累累,步人了新的颠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