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狱在人间,镜头下俄罗斯吸毒、艾滋病群体的悲惨现状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5
自从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吸毒人群、以及艾滋病和色情业泛滥成灾,据资料记载,1987年俄罗斯出现了第一例艾滋病患者,截至目前,感染HIV的患者高达74万多。

1、镜头下的吸毒者

相当可怕的是,俄罗斯青少年中有人从14、5岁就开始吸毒,最小的只有4岁,全国两三成中小学生有过吸毒体验。可能这与家庭教育、社会风气不无关系。

绝大多数艾滋病患都是瘾君子,此外,俄罗斯有六成以上的卖淫者吸毒。

这组照片摄于苏联解体后,也就是上世纪90年代,反应了俄罗斯瘾君子、性工作者、艾滋病患的真实生活状态。

苏联解体后,西方思潮迅速在俄罗斯蔓延,吸毒色情泛滥,艾滋病随之流行。

2、鳄鱼毒品

2002年在俄罗斯出现了一种取名“鳄鱼”的毒品,类似海洛因,具有镇痛效果,但其效果却是吗啡的8到10倍,一旦使用极易上瘾。

更为恐怖的是这种毒品的副作用:在注射或吸食这种毒品后,使用者的肌肉会从体内向外腐烂;持续使用者的皮肤会像被鳄鱼皮一般呈现鳞片状,也因为这样,这种毒品被称为“鳄鱼”。毒品使用者大多在两到三年内就会死亡。

毒品“鳄鱼”不但价格低廉,更令人忧虑的是,它极易制造,由可待因和普通家用洗涤剂或汽油等混合提取便能制成。很多吸毒者则用非处方药便能自制毒品。

据美国《时代》杂志报告,毒品“鳄鱼”从出现以来,已有多达300万的俄罗斯人使用了该毒品。每年都有上万人因此丧命。令人讶异的是,直到2012年俄罗斯才订立法律禁止。在这之前,令人触目惊心的效果早已透过网路引起国际注意。这个战斗的民族正在流淌着“鳄鱼的眼泪”。

“鳄鱼”毒品是什么?

Desomorphine俗称“鳄鱼”Krokodil。化学名为二氢去氧吗啡,是一种可待因和碳氢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就跟吸毒者用可卡因药丸代替可卡因一样,“鳄鱼”则是另一种比较昂贵的毒品海洛因的替代品。“鳄鱼”中主要活性成分为二氢脱氧吗啡(与吗啡相比,它的6位上羟基脱去氧原子,7,8位上碳碳双键发生加成反应),1932年在实验室合成后迅速被用作吗啡的替代品。它的活性是吗啡的8-10倍,现在主要是欧洲的一些国家尤其是瑞士,将其用作临床镇痛药。

利用可待因,一种常见且易得的镇痛药,只需要经过三步简单的化学反应就可以合成二氢脱氧吗啡。与注射海若因每次需要150美元相比,“鳄鱼”则便宜得多,每次注射只需要6-8美元的成本。

“鳄鱼”为什么致命?

尽管“鳄鱼”与海若因性状活性高度相似,但是持物时间却比海若因短不少。一般来讲,海若因注射一次可以持续4到8个小时,而“鳄鱼”只有一个半小时左右。如果利用这些易得的日常原料在厨房熬制一份“鳄鱼”大概需要30分钟到一个小时。

如此短的持续时间使得“鳄鱼”的上瘾者陷入到一种恶性循环中,一天24小时基本上在不断地在熬制与注射,这样才能维持药效,不犯毒瘾。任何人一旦上瘾后,由于大剂量的使用,身体组织就会慢慢由内而外开始腐烂,在两到三年内死亡,大部分人更会在首次注射后一年内毙命。

近几十年来,俄罗斯的吸毒者人数几乎每年新增吸毒者8万人,平均每天增加220人,而每天死于吸毒的人数更是多达80人。据俄反毒品专家估计,2011年俄罗斯实际吸毒者的人数可能近510万(全国人口数才一亿多)。

最主要的是俄罗斯查出的30万名艾滋病患者中,90%是吸毒者。青少年吸毒现象日趋严重也是目前俄罗斯政府最大的心病。在俄戒毒机构正式登记的35万吸毒者中,30岁以下的吸毒者超过60%。

时下的俄罗斯,年轻人在参加迪斯科舞会和流行音乐会等活动时都时兴吸食毒品。此外,毒品在街头青少年之间也相互传播,甚至学校里也有公开吸毒现象。资料表明,莫斯科约13%的高中生和25%的大学生尝试过毒品。

尽管中国对于毒品一直是高压状态,但目前毒品蔓延的趋势也非常严峻,与毒品的战争,任重而道远。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