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20-12-08
我认为小学数学思维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时期,在这个重要时期中把数学思维分为四个阶段,不同的阶段要让学生建立不同的思维方式并掌握其要领。
一、思维初步建立
学生刚刚步入小学时,对数的概念还不是非常明确,可通过让学生观察、研究和实践进行逐步的引导,如:在操场上排队时,可让每个学生对班级中的人数进行统计,从单一的数数开始,并进行多人的核对,最终由教师给出正确的数值,使学生们对数的概念有个明确的认知。接着可以通过将队列中的每列人数进行统计,然后再利用数学计算中加法完成整个统计的过程。让一部分同学走入教室,再由学生利用上述的两种方法统计剩余人数,对于低年级的学生经常做这样的统计练习,对数的认知会有非常大的帮助。这样可以巩固之前所学知识,同时可以反之将减法的知识导入到教学中。这样做的实际意义就是让学生们对数学中的计算有了深刻的体会和正确的理解,对数学思维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思维逻辑建立
有了第一阶段的学习和认知,学生已经可以有了思维初步的建立,接下来就是对思维逻辑的建立。疑惑是数学思维的开始,学习是解开数学疑惑的必经之路,逻辑思维又是这条必经之路中的枢纽。在小学阶段,数学应用题就是对学生思维逻辑的一个重要考核,其思维逻辑的准确性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最终答案的正确性。例如:李阿姨将10000元钱存入银行,定期5年,年利率是4.21%,利息税是5%,到期时,李阿姨一共可以取出多少钱?这是一道联系生活实际的应用题,给出的条件分别是钱的总数量、存储的定期年限、年利率和利息税几个关键数据,教师们可以将几个点分别解释给学生,将此题通过逻辑思维分成三个步骤进行计算,首先是计算李阿姨的钱在五年间可得的总利息是多少钱,其次计算出利息税在利息中所占用的钱数,再用利息钱数减去利息税即可得到实际应得的利息,最后再将总钱数加上实际应得的利息数,即是李阿姨所得的钱数。这样的思维逻辑分析与解答能够彻底的帮助学生们把较为复杂的数学应用题整理出头绪,同时又结合了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们对数学思维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同时又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思维的拓展
有了思维的初步建立和思维的逻辑建立作为数学思维的前行者,那么思维的拓展即是小学阶段对于学生们思维开发的总结性陈述,也是为将来数学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学习根基。思维的拓展包括了图形思维、平面空间思维和立体空间思维。图形思维主要是让小学生们体会单一图形在周长和面积上的计算,以及将多个单一图形拼接后所形成的较为复杂的图形进行面积的计算。这是通过公式对数学思维概念性的总结。平面空间思维是在图形思维的基础上加深难度,跳出点线面的思维限制,让小学生们将图形组合成立体图像。例如将六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拼接在一起并折叠即可形成一个正立方体,而且可以通过11种不同的拼接方式组合成正立方体。还有两个大小相同的圆加上一个长方形即可拼接成一个圆柱体。通过这样的思维训练导出相关的计算公式,这样的方式更便于学生们对公式的理解,加强记忆。这其中立体空间思维可能是一个比较抽象又难以理解的问题,例如以一个圆柱体以底面直径为标准,将其切为两半,求切开的两部分的表面积总和。这是一道对立体空间思维的考核,其实并不难,首先要引导学生把最基础的圆柱体表面积计算出来,再利用圆柱切开后所形成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并累加两个这样的表面积,而这中间长方形面积的长与宽即是圆柱体的高和底面圆的直径,即可最终得到完整的表面积。这样的思维方式慢慢地植入学生们的脑海中,对数学的思维是一种极大的帮助。
四、思维的探索
通过思维的初步建立,思维逻辑建立和思维的拓展之后,对于学生们可以进行思维的探索开发,让学生们对数学的学习有了更深厚的兴趣和爱好。例如,在学生看到一个蘑菇凉亭时,可以提出此建筑的体积是多少的这样一种问题,然后通过探索将凉亭进行分割,切分成一个圆锥和两个圆柱,最后分别求出三个体积并累加在一起。经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学会了观察与思维的探索。更好地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将思维探索这种良好的习惯培养下去,最终植入到每个学生的心灵中,成为一种不断进取的种子,将数学思维引导成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一种兴趣。
在现代的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由小学开始,经过漫长时间的教学,形成思维的导向,提高对于数学思维的理解和认知,不但可以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极大的兴趣,还会提高学生在数学中解题的准确性和拓展性,并在其他的领域引领学生们不断的前行,最终站在人生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