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就是大事,细节决定未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6

小事就是大事,细节决定未来


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当今 社会 ,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可低估。孩子一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作为家长的我们,选择随意勾画、轻描淡写,还是精心描绘,这其中的一笔一划,决定着孩子的未来。


小事就是大事,细节决定品质,品质成就未来。


也就是说,父母在管理孩子时,处理日常小事和细节的态度,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如何处理生活中的小事和细节呢?《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就教给了我们行之有效的方法。


本书的作者是教育专家尹建莉。她总结自己16年教育孩子的经验,写成本书分享给我们。她以一个母亲的角色进入问题,又从一个专业工作者的角度分析看待问题。她教给家长在小事和细节上正确引导孩子,提出了正确的教育方式以及轻松的学习方法,便于我们理解和应用。


尹建莉把女儿圆圆教育成品学兼优的尖子生,圆圆曾跳级两次,是北京市市级三好学生,16岁时就参加高考,高考分数竟然比当年清华录取线高出22分。


本书自出版至今,获得20多项图书大奖,靠口碑狂销700万册,被翻译推介到很多国家和地区,是适合家长和老师的教育经典。





给孩子打针,算是一件小事,但怎么正确对待打针,不是一件能够完全忽略的小事。我们平时认为只要哄着孩子把针打了就行。其实,更好的做法是,想办法让孩子能够平静地接受打针,同时也培养他们忍耐痛苦的勇气。书中提到,有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一见到打针就拼命反抗,哭得歇斯底里。可见,打针对于他来说,算是非常恐惧的事情。


圆圆第一次打预防针时还不会说话,被扎了一下后,疼的哭了几声,尹建莉让她转移注意力看水杯上的小猫咪,就把痛忍过去了。


圆圆一周零八个月患急性肺炎。本就对打针就有些抗拒的她,更加害怕。尹建莉提前跟孩子沟通,告诉她打针可以让病好的更快,也告诉她打针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疼,就跟不小心摔屁墩儿一样。摔小屁墩儿不哭,打针也一定不哭。她就真的忍住没有哭,护士还表扬了她。


从打针这个小事上,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的可塑性很大,随时需要我们正确的引导。


还要注意,不要捉弄孩子。有时候孩子某些幼稚或害怕的行为,会逗得大人哈哈大笑。在圆圆上幼儿园时,跟她爸爸去单位。有两个跟圆圆爸爸关系不错的同事,很喜欢跟圆圆说话。但他们不是和孩子正常交流,而是把她当成一个小动物一样逗着玩。或者装出凶巴巴的样子强行抱圆圆,或者哄着圆圆喊他们“爷爷”,弄得圆圆不知所措。


从那以后,尹建莉不再让爱人带圆圆去单位了。我们喜欢孩子可以,但是有时大人某些有意、无意或一时兴起的,自认为无关紧要的捉弄,给孩子带来的却是自尊心的伤害。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不要随意跟孩子开玩笑,比如,妈妈生了二胎后,有的人会对大宝说:“你爸爸妈妈不要你了。”还有的人,甚至跟孩子开玩笑说:“你是爸爸妈妈充话费赠的。”这些都容易误导孩子。


孩子不爱吃饭,也是很多家长最为头痛的问题之一。在圆圆一周八个月因肺炎住院时,同住的病房里就有一个不好好吃饭的男孩,他妈妈、爸爸和奶奶每天换着喂饭,连哄带骗,或许诺买什么东西,想尽办法让这个孩子吃饭,一顿饭得吃一个多小时。


要想让孩子有正常的食欲,应该顺其自然。对有厌食症的孩子,家长要态度平和,有耐心;孩子吃多吃少没有关系,不强制喂孩子;给孩子的饮食,家长要把控好营养;让孩子学会自己吃饭,不要喂;不在吃饭问题上和孩子谈条件,谈条件或许一时有效,但长此以往,会导致孩子要挟父母,跟父母提无理要求。把握好这些很重要。


所以说,对孩子生活中的小事要重视,要处理好这些小事,提高爱的质量,不让这些小事影响孩子 健康 成长。

二、从把握细节入手,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格


我们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格,把握好细节非常关键,细节决定未来。


要教会孩子善良。


每个孩子小时候,都会有轻微的磕碰发生。尹建莉教给孩子善待对方,如果小板凳碰到她了,不要打小板凳,要给小板凳揉揉疼。让她认识到碰撞是双方的事,要互相体谅而不是互相对立。


善良的人也是宽容大度的。一个能给小板凳揉揉疼的孩子,对别人会有更多的理解和爱心,遇到问题时不会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允许犯错,适时鼓励。


圆圆四五岁时回内蒙古奶奶家,那时院里有个存日常用水的大水缸,水缸旁边放着专门用来舀水的小水瓢。圆圆要洗手时,不知道用小水瓢,直接用外面有些脏的脸盆到水缸里舀,结果把一缸水污染了。


尹建莉和婆婆没有埋怨也没有指责,而是笑着引导圆圆如何用水缸里的水。不管孩子犯小错,还是大错,积极引导,正面管理是必须的。这样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孩子同样需要赞赏和肯定。在圆圆十八岁“成人仪式”时,尹建莉给女儿写了一封信,信中首先表达了对圆圆的欣赏,然后夸她聪明懂事、平和谦虚,希望她像成人一样有责任心,逐渐成熟。这样使孩子更加自信、自尊、自爱。


坚持实事求是。


尹建莉认为实事求是比黄金还重要。她教给圆圆实事求是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在选三好学生时,圆圆认为自己合格就给自己投票。选班干部时,她能把票投给一个平时她不喜欢但工作能力很强的同学。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实事求是可以让孩子避免产生浮躁、虚荣、偏执以及嫉妒等坏习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做到诚信,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


培养兴趣轻松学习。


以语文为例,从识字到写作,让孩子带着兴趣学习,就可以轻松自如没有压力。


让孩子识字并不难。一方面要给她读书听,听不懂也反复读。另一方面要在生活中学习生字,比如,感兴趣的广告、标语、公共场所的提示牌等,这样孩子认识的字就会越来越多。


尹建莉提出,不要死啃语文课本,让孩子增加课外阅读,扩大知识面,这样也对写作有利。“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的书多了,写作的时候自然就顺手。


对写作业,要端正态度。


家长不要陪孩子写作业,自己作业自己写,习惯成自然,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主动性,还能让孩子享受成就感。


不能罚写作业。


老师和家长惯于采用罚写作业的方法,这样反而会使孩子对作业产生烦躁心理。如果错了被罚重写,就越写越烦,导致孩子更强的逆反心理。


学习不要只刻苦努力,要学会分阶段、抓重点。


小学时主要以培养学习兴趣为主,初中时要注重学习方法,到高中时则主要靠勤奋。

三、让父母无私的爱,陪伴孩子快乐成长


父母的爱首先是陪伴,然后是创造充满爱的家庭环境,理解尊重孩子,让阅读陪伴孩子的一生。


自己不带孩子的父母是不称职的。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很多父母为了孩子拼命挣钱,却不肯花时间和精力陪伴教育孩子。


父母带孩子不但可以避免大人和孩子间的感情失落,也不会让家长失去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的好时机。对此,一定要引起年轻父母的重视。


“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颗草”。没有父母疼爱的孩子是有缺陷的,有的甚至被当成病人。


尹建莉就调理过一个缺乏父母爱的男孩子,他在上二年级时曾经被诊断为“多动症”。


男孩上课不注意听讲,还到处乱跑,无端攻击同学,甚至抓伤别人,被迫转学后也不改变,需要奶奶每天跟着陪读。同学们烦他,老师和校长都发愁。经班主任建议去医院检查,被诊断为“多动症”。吃了三个月的药仍不见好转。


尹建莉接触后发现,他不是什么病人,只是一个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男孩父母未婚同居,他出生后便分手。母亲一去不复返,父亲行踪不定,一年见一两次面。孩子由爷爷奶奶抚养,而爷爷脾气暴躁,孙子一调皮,爷爷对孙子非打即骂,把对儿子的火发到孙子身上。


找到原因后,尹建莉从改善他的生存环境开始做工作,要求爷爷奶奶改变对孩子的态度。又找到班主任说明了孩子没有毛病。最后,以孩子喜欢的事情为切入点进行交流。使这个男孩四个月后恢复正常。


创建和谐的家庭环境。


尹建莉说,幸福的家就是五星级宾馆。家里不但要干净整洁,美观舒适,而且家庭成员要和睦相处,一团和气,而不是一点小事就吵吵闹闹,鸡犬不宁。不和谐的家庭会给孩子带来不安,会给孩子的成长留下阴影,有的长大了甚至恐婚。


善于发现孩子的美。


尹建莉家里有“记功簿”,而没有“记过簿”。从圆圆四岁起,家里弄了一个小本,专门记她做的好事,比如:收好玩具、扔垃圾、自己编故事、学会了切土豆等。这样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更容易进步。


不能打骂孩子。


打骂是教育中最不可取的办法。打孩子不但是一种陋习,而且属于暴力行为。“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说法是不科学的。打骂孩子解决的是当前的一个小问题,但打骂留下的创痕会伴随孩子一生,很容易让孩子消沉甚至堕落。


帮孩子解决问题。


如果孩子在学校出了问题,家长要出面帮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报复。爱孩子,是帮她建立一个和谐局面,而不是给她制造麻烦。


让阅读伴随孩子一生。


要引导孩子阅读。慢慢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家长也要以身作则,放下手机一起读书。要阅读和背诵古诗词,使孩子慢慢理解唐诗宋词之美。尹建莉还建议对其他书籍进行大量阅读,这是我们学习前人经验、正确把握人生的最佳途径。


简单来说,读书能获得最大的财富,使孩子受益一生。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



作者说,孩子是父母手中的玉,正确的教育方法是一把精美的刻刀。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


面对手中这块玉,我们要拿起刻刀赶快行动,如果做不到精雕细琢,也不要让它荒废。我们要与孩子一起努力,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