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22-10-22
问题一: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什么意思 <老子>注译__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二章
吹者不立.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衣.
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说明】
本章在通行本中是24章;帛书之中如果按习惯性分章却是22章.从本章的内容来看,在读上一章之后,所应该考虑的是:纠正、解决不符合“德”的问题.故此,在明确了“德”是统治者的“紧箍咒”之后,应该注意、注重的必定是:自吹自擂、自我吹嘘、自我标榜、自我夸耀,好大喜功、目空一切.于是乎,他就不得不形成:自见不明,自是不彰,自伐无功,自矜不长的陋习和弊病.同时,“自见不明,自是不彰,自伐无功,自矜不长”等这样统治者的行为,正是导致民众“忍侮含辱”而备受“枉”“曲”,“永远”不得昭雪的唯一原因.小小民众,有什么了不起,成千上万的民众“忍侮含辱”而备受“枉”“曲”,那是活该!这不正是历史上的统治者、天子、皇帝、王侯、官僚(甚至还有地主恶霸)、政客、霸主、军阀、党棍的想法吗?正是因为这样,老子才苦口婆心,并且直接引入古公父的“德”论的“原文”,作为下一章的内容.所以,不能进入老子“规定”的情景,不仅是读不懂《老子》,当然更不知道文章的“程序”、“层次”以及老子的逻辑安排.因此,把原来通行本的24章按帛书订正为是.
另外,原来通行本的“企者不立”的“企”字,在甲骨文中是“望”的意思,是举踵而望的意思.然而这与老子思想不合拍,故此,当从帛书订正为“炊”.但是“炊”与“吹”又不同,按现代字义应该订正为“吹”.帛书甲、乙本均为“炊者不立”.但甲骨文内没有“炊”,只有“吹”字,显然这是在汉初之时的笔误,应该订正过来.
“吹”字的本义是:合拢嘴用力吐气;或者是吹嘘、吹牛、说大话之类言不符实的“人”的行为;或者是吹拍、吹捧、阿谀奉承、拍马屁的别有用心之徒.然而本章是《老子》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教育统治者和所有官员的言论.因此前后两者都不应该为是,只能着重是中间的“吹嘘、吹牛、说大话之类言不符实的人的行为”;诚然后者也是官员们所应该杜绝的现象,否则,他们就成了吹吹拍拍、吹捧、阿谀奉承、拍马屁的别有用心之徒.
再者,本章说明的主题就是“吹者不立”.吹者不立,不仅应该是统治者自己安身立命的原则;也必定是用人去执行公务而为民众服务的准则!所以,老子苦口婆心地用了“自见不明、自是不彰、自伐无功、自矜不长”,这些“余食赘衣”的行为来深入地反复教导.因此,本章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它的教育对象就不限于统治者一人,而涉及到整个为民众服务的“公务员”(为国家办事的所有人员,执行公务的人);显然,与民众无关:生活、生存在最下层的民众们,有什么资格值得“自吹”?有什么原因不能作为民众的一员而存在?
“余食赘行”当订正为“余食赘衣”.原因是,甲骨文的“衣”和“行”的写法极其相似,《老子》的文本经过长期(公元前776年―公元前180年左右,近600年)流传,反复抄转.并且是由甲骨文抄转为竹简上面的“大篆”;再由“大篆”文字抄写在“竹简”或“秦牍”上面的“小篆”文字(这其中可能还有多次抄写);又经“小篆”而抄写成为汉初的这两个帛书上面的本子,实在是不容易啊,这样的细小错误是在所难免.“余食赘行”之所以不能为是,道理很简单:这是“冷嘲热讽”的语言、这是玩世不恭的话语.在人类社会之中“赘行”指什么,指的是有“残疾”的人.有“残疾”的人是庄周笔下所嘲笑的对象,这正好暴露了他玩世不恭的人品.然而,老子所面对的是统治者和千千万万的民众.“残疾人”正是千千万万的民众之中的一部分,谁会有什么理由去嘲笑“残疾人”?“残疾人”自身就已经受到了“先......>>
问题二: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什么意思 自我吹嘘的人,就不能独立;自以为是的人,是非总是辨不清楚;自我显露的人,反而不能自明;自我夸耀的人,事业不会有成就;自以为贤能的人,不能充任首领。
<老子>注译__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二章 吹者不立。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衣。 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说明】 本章在通行本中是24章;之中如果按习惯性分章却是22章。从本章的内容来看,在读上一章之后,所应该考虑的是:纠正、解决不符合“德”的问题。故此,在明确了“德”是统治者的“”之后,应该注意、注重的必定是:自吹自擂、自我吹嘘、自我标榜、自我夸耀,、。于是乎,他就不得不形成:自见不明,自是不彰,自伐无功,自矜不长的和弊病。同时,“自见不明,自是不彰,自伐无功,自矜不长”等这样统治者的行为,正是导致民众“忍侮含辱”而备受“枉”“曲”,“永远”不得昭雪的唯一原因。小小民众,有什么了不起,成千上万的民众“忍侮含辱”而备受“枉”“曲”,那是活该!这不正是历史上的统治者、天子、皇帝、王侯、官僚(甚至还有地主)、、霸主、军阀、党棍的想法吗?正是因为这样,老子才,并且直接引入的“德”论的“原文”,作为下一章的内容。所以,不能进入老子“规定”的情景,不仅是读不懂《老子》,当然更不知道文章的“程序”、“层次”以及老子的逻辑安排。因此,把原来通行本的24章按订正为是。 另外,原来通行本的“企者不立”的“企”字,在中是“望”的意思,是举踵而望的意思。然而这与老想不合拍,故此,当从订正为“炊”。但是“炊”与“吹”又不同,按现代字义应该订正为“吹”。帛书甲、乙本均为“炊者不立”。但内没有“炊”,只有“吹”字,显然这是在汉初之时的笔误,应该订正过来。 “吹”字的本义是:合拢嘴用力吐气;或者是吹嘘、吹牛、说大话之类言不符实的“人”的行为;或者是吹拍、吹捧、、的别有用心之徒。然而本章是《老子》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教育统治者和所有官员的言论。因此前后两者都不应该为是,只能着重是中间的“吹嘘、吹牛、说大话之类言不符实的人的行为”;诚然后者也是官员们所应该杜绝的现象,否则,他们就成了吹吹拍拍、吹捧、、的别有用心之徒。 再者,本章说明的主题就是“吹者不立”。吹者不立,不仅应该是统治者自己的原则;也必定是用人去执行公务而为民众服务的准则!所以,老子地用了“自见不明、自是不彰、自伐无功、自矜不长”,这些“余食赘衣”的行为来深入地反复教导。因此,本章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它的教育对象就不限于统治者一人,而涉及到整个为民众服务的“公务员”(为国家办事的所有人员,执行公务的人);显然,与民众无关:生活、生存在最下层的民众们,有什么资格值得“自吹”?有什么原因不能作为民众的一员而存在? “余食赘行”当订正为“余食赘衣”。原因是,的“衣”和“行”的写法极其相似,《老子》的文本经过长期(公元前776年―公元前180年左右,近600年)流传,反复抄转。并且是由甲骨文抄转为上面的“”;再由“”文字抄写在“”或“秦牍”上面的“”文字(这其中可能还有多次抄写);又经“”而抄写成为汉初的这两个帛书上面的本子,实在是不容易啊,这样的细小错误是在所难免。“余食赘行”之所以不能为是,道理很简单:这是“冷嘲热讽”的语言、这是的话语。在人类社会之中“赘行”指什么,指的是有“残疾”的人。有“残疾”的人是笔下所嘲笑的对象,这正好暴露了他的人品。然而,老子所面对的是统治者和千千万万的民众。“残疾人”正是千千万万的民众之中的一部分,谁会有什么理由去嘲笑“残疾人”?“残疾人”自身就已经受到了“先天自然”的伤害,你还有......>>
问题三: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什么意思 自我吹嘘的人,就不能独立;自以为是的人,是非总是辨不清楚;自我显露的人,反而不能自明;自我夸耀的人,事业不会有成就;自以为贤能的人,不能充任首领。
.
很高兴为你解答!
如有不懂,请追问。 谢谢!
问题四: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什么意思 自伐者无功。有点功绩就自吹自擂的人,天天夸耀自己,恨不得让所有人都时刻牢记他的那点功绩,别人当然会反感,当有新任务时,别人会把较难的任务给他,他发现自己的能力有限,根本完不成,甚至直接推脱责任,所以这种人没有功劳。
自矜者不长。有了些功绩就骄傲自负,自高自大看不起人,他们的品德低下,没有人原意和他长时间合作,所以他无法长久。
问题五:“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踮脚跟立不住,跨步走走不远。
自我表现的人,没有智慧;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
自我夸耀的人,没有功劳;自高自大的人,无法长久。
问题六: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翻译成白话文是什么? 垫起脚尖想站得更高一些,反而站不稳;迈着大步想走得更快一些,反而走不远;经常自我表现反而名声大不起来,经常自我夸耀反而没有功劳,自以为自高自大反而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用“道”去衡量这些行为,可以说都是多余无用的,大家都讨厌这些行为,所以懂得规律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问题七: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什么意思 喜欢自我夸耀的人建立不起功勋,爱摆臭架子的人,难以有所长进。
《老子・道德经・第24章》: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我”、“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的,短暂而不能持久。急躁冒进,自我炫耀,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本章不仅说明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不可恃,也喻示着雷厉风行的政举将不被人们所普遍接受。
问题八:自矜的读音是什么 自矜的拼音
[zì jīn]
[释义] 自夸;自尊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