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导篇·李耳的悲戚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9
每个人都有故事,书也不例外。我们通过故事了解一个人,同样可以通过故事读懂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

有人说,老子没有名字。当时诸子百家都有一个尊称,孔丘叫“孔子”,荀彧叫“荀子”,晏殊叫“晏子”,老子也一样,又不一样。“老”不是姓,而是指年龄;“子”是尊称,“先生”的意思。(友情链接:)不过也有人说,老子有名字,姓李名耳,公元前571年出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不管老子生平如何,只要有人怀疑老子的人生经历,老子的人生理念和价值就已经昭然若揭了。

周灵王21年(公元前551年),老子担任周王室的“守藏室之史”一职,大约相当于今天的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此后三十五年,老子一直担任此职,中间还被罢免了一次,随后又官复原职。直到周敬王4年(公元前516年),老子因典籍外泄而被革职,遂回乡安居,然后前往秦国。也有人说是去往宋国游乐,不过我感觉此说法没有说服力。最后老子出函谷关后不知所踪,也没人知道他是何时仙逝的。有人说他活了120岁,有人说他活了140岁,更有甚者说他活了200岁,越来越离谱。

老子为何要出函谷关呢?主流的说法是“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对红尘万念俱灰,所以决定远离是非。“这其中就体现了老子的普世价值。

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之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说道,诸子百家代表的都是不同阶层的士。墨子代表侠士,孟子代表义士,老子和庄子就能代表隐士。隐士也关心天下事,但是他们不参政。他们之所以选择当隐士,就是因为对当时的社会感到失望,甚至绝望。所以老子才会选择出关,为此还留下了”紫气东来”的传说。道家普遍认为古圣先贤去世之后,他们的思想就随着他们陪葬了,尽管留下了著作,可遣词造句离本来的思想偏差太大,更别说每个人的理解都是不尽相同的,怎么能知晓先人本来的意思?不过老子为了通关文牒,还是满足了“边检站官员“尹喜的愿望,留下五千言后扬长而去。我们要感谢尹喜,幸亏他让老子写了《道德经》,能让我们一睹道家思想的真谛,否则今天我们就该争论历史上究竟有没有道家了。不过对于道家来说,这些好像并没有那么重要。

纵观老子与他的《道德经》所处的时代,战火纷飞、人心不古、道德沦丧,纵使是家族的亲戚之间也少不了猜忌(国宝“侯马盟书”)、诸侯之间甚至需要互相交换太子以当人质才能维系盟约,更有甚者连交换人质也无法保证了。在这样的时代,诸子百家纷纷献上救世的良药,老子的《道德经》就是其中之一。而道家思想更是影响了后来的韩非子,甚至可以说,韩非子的法家就是直接从道家改造而成的,法家就是道家的继承人。

根据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来看,通行本与帛书版差异巨大,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帛书版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所以《老子》应该叫《德道经》而不是《道德经》。有人说确定《道德经》这个名字的是汉武帝刘彻,可是刘彻虽然信鬼神,但那时玄学尚未诞生,且后来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此这就说不太通了。不过我觉得《道德经》这个名字的确是在西汉时期确定的。

不管怎样,本着尊重原文的原则,我会从《德经》第一章——也就是第38章开始思考,希望大家多多点赞收藏转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