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不要拿自己的标准,当作批判他人的依据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8

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的人生,人总是在自我完善上不足,但是要求他人时有余,一个人用过高的标准去要求别人,本身就是一种失衡的认知状态。

《道德经》之中有一句话叫: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人生最大的智慧不是了解别人,而是了解自己,因为在人性之中不缺乏审视别人的眼光和智慧,但是唯独缺乏了看清自己的正确标准。

当我们带着这种荒唐去生活时,不仅会导致自身的修养缺失,不能够完善自身品德,在与人相处时还会带来诸多矛盾。

儒家有一句话叫“宽以待人,严于律己”,这句话是调和这种不平衡最好的智慧,对待别人的错误时多一份宽容,对待自己的问题时应该多一份严谨。

意思就是说:责备别人过错的时候不要太过于严厉苛刻,要考虑到对方是否能够接受;而教诲别人行善的时候也不要期望过高,要顾及对方是否能够做到。

无论责人之过还是教人向善,都必须站在对方的立场推己及人,要在他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指正他的过失,也要在合理的情况下教人行善,而不是总在自以为是的批判别人的错误,更不是用自己的标准去指责对方。

之所以提倡这个道理,就是因为我们总会过高的要求别人,而宽松的要求自己,而在这种状态造成的失衡是在我们无意识之中存在的,所以当我们对别人多一些宽容和理解的时候,是化解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根本,也是提升自我修养的核心。

光武帝刘秀手下有一员大将,叫冯异,英勇善战,而且忠心耿耿,当刘秀转战河北的时候,屡遭困厄,在饥寒交迫之中,冯异把自己仅有的豆粥麦饭送给刘秀,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情况下,正是得益于冯异的支持,才使刘秀最终得以摆脱困境。

而且冯异为人谦逊,治军有方,每当建立军功,诸位将领各自夸耀功劳的时候,他总是一个人躲到大树下面不与人争功,所以别人送给他一个外号叫“大树将军”。

后来冯异长期转战于河北、关中,深得民心,也成为刘秀政权的西北部屏障,但是“树大招风”,他的这一举动引起了别人的嫉妒,有人就背后上书诋毁冯异,说他控制关中,百姓归心,有谋反的意图。

当时刘秀对这件事情也颇费了一点心思,但是后来多番思虑之后,依然放下了对冯异的戒心,一来是感觉冯异功劳盛大,也有盖主之势,二来西北部也的确需要人来稳定局势,而冯异是最佳合适人选。

刘秀知道这个问题不好办,但是心里又放心不下,后来思索一番之后,刘秀索性把别人告发的密信直接送给冯异。

这一招既表示了对冯异深信不疑的决心,又表达了朝廷也早有戒备的意思,恩威并施。

冯异知道之后,又上书表达了自己的忠心。

而除了他的谦逊态度之外,更得益于刘秀的睿智与宽广,当刘秀察觉这个问题时,并没有用过高而严苛的标准去要求别人,而是一切以宽容待之。

如果能以宽怀待之,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你会发现很多错误并不值得去计较,甚至都应该被原谅。

因为很多时候,一个人在命运面前都没有太多的选择,所以我们的行为除了主观选择之外还有外界因素的共同驱使,包括错误这件事情也是如此。

当我们拿着一个人的错误去批判别人时,会忽略了他们面对命运时的无力感。

不同的念头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当错误产生时,怀揣着这种念头去面对问题,敞开心胸,多一些豁达,这样才是理智看待错误的智慧。

就像曹操当时官渡之战胜利之后,缴获了袁绍手下的一批信件,才发现自己手下有人私通袁绍,但是当曹操得知这个事件之后并没有计较,而是当着众人的面直接把信烧掉,还说到:“当时被围攻时,我自己都有动摇之心,何况手下的人呢”,就这样,也不再计较这件事情了。

犯错应该惩罚,但是不要因为自己的个人标准而夸大错误的客观状态,避免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这个世界,导致别人无意之间的错误也成为我们眼中过不去的问题。

所以要调节自身的认知平衡,能宽以待人,严于律己,正确的对待世间存在的问题,这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智慧。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