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的个人资料,生平事迹??紧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07-04-08
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赵惠文王时,秦向赵强索“和氏璧”,宦官缪贤推荐手下门客蔺相如出使。他奉命带璧入秦,当廷力争,完璧归赵,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使命。九年后,秦又派使臣去赵国,约会赵王在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与秦王相见,他又随赵王同行,在筵席上,没有使赵王受屈辱,大长了赵国的志气,大灭了秦国的威风,因功得任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结果使廉颇很不高兴。为避免和廉颇相争而误了国事,他每次出门,避让廉颇,常常装病不上朝,不想和廉颇排地位高低,最后使廉颇很受感动,十分惭愧,两人结成了生死与共的朋友,和衷体国,使秦国长时期内不敢出兵攻打赵国。

蔺相如介绍

战国后期,七雄并立,征伐不息。这时,在赵国的政治舞台上,升起了一颗耀眼的新星-----蔺相如。他凭借过人的智谋,大度的胸怀,从地位阜微舍人一跃成为赵国宰辅。

献策缪贤 小试锋芒

战国后期虽说是七雄并立,但算得上强国的,则只有秦国和赵国了。蔺相如活动的时代,大致在田齐襄王元年至鲁顷公二年(前283年——前271年)之间。这正是秦昭王和魏文王在位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进行重大改革之后,连年进攻中山国。赵惠文王二年(前297年)灭掉中山国。从赵惠文王即位(前298年)到燕武成王元年(前271年),除去秦国攻取赵国的梗(桂)阳,蔺、祁,光狼三次战役外,赵国没有受到他国的进攻。相反,倒是赵灭中山,伐魏、攻齐,燕昭王和魏昭王入赵见赵惠文王。

但是,和秦国比起来,赵国也只能算是二等强国。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之后,厉行耕战政策,以并吞山东六国为其战略目标。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取得国势强盛的可观政绩,尔后又经过惠文王、武王的继续推行耕战政策。到了秦昭王时期,先是对山东的魏、齐、韩、赵用乓,后是进攻蜀和楚。燕惠王元年(前278年),秦将白起‘竟然攻下了楚国的国都鄢、郢(今湖北江陵北)。尽管如此,豢国还没有灭掉六国之中的任何一个,席卷天卞之势尚未到来,还需要利用山东的强国赵。惠文王十四年(前285年)秦昭王和赵惠文王相会,田齐襄王五年(前279年)两者又在渑池(今河南渑池)相会修好。但是秦国并没有放弃吞赵的雄心,时时对赵国进行试探。

此时的蔺相如在赵国宦官头目缪贤家里当舍人,地位阜微。一次。缪贤犯了罪,私下打算逃到燕国。这件事叫蔺相如知道了,及时阻止缪贤说:“您根据什么知道逃到燕国后燕王会收留您?”缪贤说:“我曾经跟着大王和燕王在国境上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希望跟您交个朋友。根据这个知道他会收留我,因而想去投奔。”

蔺相如摇了摇头对缪贤说:“赵国强,燕国弱,而您又得到赵王的宠信,所以燕王才想跟您结交。如今您竟然从赵国逃亡,投奔燕王,燕国怕赵国,从形势看必然不敢留您,把您捆起来交给赵国。您不如脱下衣服露臂膀趴在剁人的砧子上请罪,那就可以侥幸得到解脱。”缪贤一听也是,于是就照着蔺相如的话去做,赵王果真而赦免了缪贤。从此,缪贤对蔺相如另眼相看。

蔺相如的见解确乎比缪贤高一筹。缪贤只见到燕王表示友好的现象,但是没有看到友好的原因和目的在于讨好赵王。友善和“归赵”正是同一原因在不同条件下的截然相反的表现形式,而本质却只是一个。

完壁归赵 不辱使命

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秦国提出要用十五座城换赵国的和氏璧。

璧本是一种玉器,扁平,圆形,中间有大孔。秦昭王用十五座城换这么一件玉器,真可谓价值连城。和氏壁是战国时期公认的宝物,它有一段非凡的来历。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没有加过工的玉石,捧着献给了楚厉王。厉王让玉工鉴定。玉工说:“这是石头。”楚厉王认为卞和骗了他,便砍掉了卞和的左脚。厉王死了以后,武王继位。卞和又捧着这块璞玉献给武王。武王让玉工仔细端详,ti又说:“这是石头。”武王也以为是卞和骗他,因而又砍断了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继位。卞和抱着这块璞玉在楚山下哭了几天几夜。楚文王听到哭声,便派人问他为什么啼哭不止,是不是因为失去了双脚。卞和说:“我伤心的是宝玉被看成石头,忠贞之上被说成骗子。”楚文王命令玉工把璞玉加工成玉璧,取名“和氏之璧”。是由于这块玉璧的质地超群,还是由于它来历特殊而流传着关于它的传说,抑或二者兼而有之,从而引起诸侯们的觊觎,我们今天已经难下断言了。就当时而论,秦王用十五座城换和氏璧,出价也并非高得出奇。

赵惠文王接到秦昭王要求以城易璧的来信之后,召集廉颇等大臣商议对策。诸大臣认为,把璧交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十五座城,而白白受骗;要是不给,又怕秦国以此为借口而进攻赵国。

大臣们这种疑虑不是没有根据的。鲁平公二年(前313年),秦相张仪为了拆散齐楚联盟,答应还给楚怀王商于之地六百里。齐楚果真断交,张仪说是六里不是六百里。楚怀王三十年(前299年)秦昭王约楚怀王在武关结盟。结果怀王被秦国扣留,当年客死在秦国。当时人们就深刻认识到:“秦虎狼不可信,有并诸侯之心。”秦昭王以十五座城来换玉璧,秦肯定是包藏祸心的。可是一时大臣们又想不出办法对付这个雄强而狡诈的秦国。同时也找木出一个回报秦国的合适人选。这时宦官头目缪贤便向赵王保举了蔺相如。

于是赵惠文王下令召见相如。他问蔺相如:“秦王用十五座城换我的和氏璧,可以给吗?”相如说:“秦强赵弱,不可不应。”赵王说:“取了我的壁,不给我城,怎么办?”相如说:“秦国用城求壁而赵国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给了壁而秦国不给赵国城,秦国理亏。两相权衡,宁可让秦国理亏。”赵王说:“谁可以出使?”相如说:“大王确实没人,我愿意捧着宝壁出使。城入了赵国版图,那么璧就留给秦国;城不给赵国,我请完壁归赵。”赵王于是便派遣相如奉璧出使秦国。

秦王在章台上坐着接见蔺相如。这是一种比较随便的态度。古人是席地而坐,不象现在的盘腿而坐,而是跪在那里,把臀部放在脚跟上。如果表示敬意或郑重其事,就挺直身子。一国君主接见大国使臣而用这种态度,自会引起相如的不快和警觉。相如按常规捧着璧向秦王说明来意。秦王看到宝璧到手,大为高兴,拿过璧来让美人和左右近侍传阅,让大家欣赏这稀世珍奇。秦王把这样的赵国重宝交给地位卑贱没有资格把玩的美人近侍,那是把赵国重宝当成随随便便的玩物,态度是很不郑重的。如果玉璧在秦王眼中真抵得上十五座城,秦王不会这么不严肃。相如一眼看穿秦王无意偿还赵国十五座城,便上前说:“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给了璧,相如拿着它后退站了起来,倚着柱子,怒发冲冠,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这块宝壁,打发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全体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婪,仗着强盛,拿空话求得宝璧,偿还的城恐怕得不到。商议不想给秦国。我以为平民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更何况大国之间的来往呢。况且因为一块玉璧的缘故惹起秦国的不高兴,不应该。于是赵王便斋戒五天,派我捧壁而来。临行前,赵王恭敬地行礼之后,才交给我带来一封信。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尊敬大国的威望以增强敬意。现在,我来到这里,大王在平常的台观上接见我,礼节上显示了您的傲慢;您得到璧以后,把它传给美人,用来戏弄我。我看大王无意偿还赵王城邑,我这才把玉璧收回。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跟和氏璧一起撞在柱子上了!”相如拿着玉璧斜视殿柱,打算把璧往上撞。秦王深怕他把壁撞碎,便婉言道歉,请求他停下来,并召唤主管官吏察看地图。指着地图说经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给赵国。蔺相如利用秦王急于得到玉璧的心理,突如其来地要撞璧,使得形势急转直下,迫使秦王处于被动局面装出给城姿态。但是相如并没有轻信秦王的话,估计秦王只不过用欺骗的办法假装给赵国城邑,实际上得不到。手是又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害怕,不敢木献。赵王送壁的时候,斋戒五天,现在你收到璧之前,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隆重的九宾礼,我才敢把璧交上去。”

斋戒五天,固然是神乎其璧,同时也杀了秦王威风,抬高了赵国地位。但为什么要五天呢?这不仅仅是当时习惯,还有更重要的原因。秦王估计终究不能强夺,便答应斋戒五天,把相如安置在称作“广成”的宾馆住下。相如早已料到秦王虽然斋戒,仍是负约不还城,便让他的随从换上贫苦平民穿的粗麻布衣,揣上和氏璧,从小道出走,把璧交回赵国。至此,秦王已经由倨傲后退到辞谢、案图和斋戒五天,件件依从,结果还是得不到璧。这位强国君主可以四出略地,甚至发兵攻赵,一怒之下处决一个使臣自是轻而易举的,但事实的发展却出乎所料。

秦王果然五天之内穿洁净衣服,不饮酒吃肉。五天以后在朝廷上摆好九宾之礼,引导赵国的使者蔺相如到朝廷。相如到了以后对秦王说:“秦国从穆公以来二十多位国君,还没有过坚决遵守信约的人。我的确怕上您的当而辜负了赵国,所以派人抄小道把璧送回赵国,现在已经秘密地回到赵国了。秦强赵弱,大王只要派遣牛个使臣到赵国,赵国立即让人捧着璧来。象秦国这样的强国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哪敢把璧留下不给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了大王,该杀,我请求把我扔到滚开的锅里受烹刑。希望大王和群臣仔细商议商议。”蔺相如的一派话合情入理,义正词严,堂堂正气,无私无畏,大大出乎秦国君臣的意料,他们面面相觑,又惊又怒。秦王侍卫想动手把相如拉出去,秦王说:“现在杀了相如,终究也得不到和氏璧,反而断送了秦赵间的友好关系,不如借此机会好好招待他,让他回到赵国。赵王怎能因为一块玉壁而欺骗秦国呢!”终于在朝廷中接见相如,仪式完毕之后便让相如回去了。相如回到赵国以后,因为出使没有使赵国受辱,赵王拜他为上大夫。结果,秦国没有把城给赵国,赵国也终于没有把璧交给秦国。后人称这段故事叫“完璧归赵”。

蔺相如深刻认识到秦王狡诈贪婪的本质,能及时识破秦王的种种欺骗利诱的手段。蔺相如又巧妙地利用秦王的这种本质提出得到玉璧所需的种种条件,化被动为主动,在秦廷指挥秦王,表现了非凡的智慧。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相如不畏强暴,针锋相对,处处以赵国利益为先,把死生置之度外,这同样是他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就在这一年,秦国攻取了赵国的蔺、祁二城。

渑池之会 维护国体

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秦国派司马错由蜀进军攻取楚国的黔中。第二年(前279年)经秦昭王主动提出,秦赵两国在西河渑池(今河南渑池西)相会修好。当年秦国派白起大举进攻楚国,第二年便攻下楚都鄢、郢(今湖北江陵北),楚国被迫迁都到陈(今河南淮阳)。此年白起西攻到夷陵(今湖北宜昌)东攻到竟陵,向南攻到洞庭湖一带,建立了南郡。赵惠文王十九年(前280年)以前,秦国主要是向中原用兵,自秦赵修好之后则全力向楚用兵。很明显,秦国修好的目的是稳定赵国,避免两面作战。

赵惠文二十年(前279年),秦昭王遣使者告诉赵王,秦王打算与赵王在渑池修好相会,赵王不解其用意,因为害怕秦国,打算不去。廉颇、蔺相如劝赵王说:“大王要是不去,表示赵国软弱而且畏怯。”赵王接受了意见,令相如随从前去。廉颇送赵王到国境,跟赵王诀别说:“大王此去直到相会礼毕而回,不过三十天。主十日不回,就请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的希望。”这是估计秦昭王会演出扣留怀王的那场戏。赵惠文王应允了,便和秦王在渑池相会。

会间;秦王酒兴正浓的时候说:“寡人私下听说赵王擅长音乐,请演奏一下瑟吧。”酒席宴中为别人演奏助兴,这是倡优的事儿,而倡优的地位在当时是卑贱的。秦王这种请求实际是对赵王的侮辱。心怯的赵王果然在秦王面前鼓瑟。秦国的御史上前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一起饮酒,命令赵王鼓瑟。”这成了秦王可以炫耀后世的举动了。请求变成了命令,秦国获得了外交上的胜利。此时,蔺相如走上前来说:“赵王私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乐器,请奏瓦罐来相互酬答娱乐。”秦王发怒,不答应。于是相如向前献上瓦罐,跪请秦王敲击。秦王不肯。相如说:“五步之内,我情愿用脖子的血溅在大王身上!”意欲刺杀秦王。秦王左右近侍想杀掉相如,相如瞪大眼睛呵叱他们,左右近侍退了下去。秦王很不愉快,勉强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罐。相如回过头来召呼赵国的御史记录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瓦罐。”秦国大臣不甘示弱,说道:“请用赵国十五座城为秦王敬酒祝健康。”蔺相如也说:“请用秦的国都咸阳为赵王敬酒祝健康。”直到酒宴结束,秦王终究不能占赵国上风。赵国早有准备,设置重兵防备秦国,秦国也难以采用其它手段。

秦赵渑池之会二十二年以后,秦昭王五十年(前257年),秦国乘长平之役的重大胜利进而围攻赵都邯郸。赵王使平原君向楚国求救。平原君到楚国以后,和楚谈判了整半天,没有结果。平原君的随从毛遂按剑而前说道:“今十步以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继而备陈白起以数万之众拔鄢、郢,烧夷陵。合纵为楚,并非为赵。赵王只好听命与之合盟。代王嘉二年(前226年),即秦、赵渑池相会以后的五十三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刺秦始皇,虽然是个失败的事例,但也还可以看到渑池之会,蔺相如迫使秦王击瓦罐的影响。

将相之和 千古流传

秦、赵渑池之会以后,因为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说:“我作为赵国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蔺相如只不过是耍嘴庄子的功劳,反而地位比我高,况且相如平素是个地位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在他下边。”并扬言说:“我要是见到相如,必定羞辱他。”相如听到以后,不愿和他相会。相如在每次上朝时,常常说自己有病,不想和廉颇争高下。不久,相如出门,望见廉颇,便回过车来躲避,不让廉颇看见。蔺相如的舍人共同对相如说:“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而来侍奉您,只是羡慕您的高义。而今您跟廉颇同列,他宣扬恶言而您却怕他、躲他,恐惧得太过分了。这种做法,就连普通的人都会感到羞耻,更何况您呢。我们不肖,请求辞去。”相如坚决阻止他们,说道:“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比起来怎么样?”舍人们说:“不如。”相如说:“象秦王这样的威势,听凭我在朝廷中怒叱他,诲辱他的群臣。我虽不中用,难道还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强秦之所以不敢对赵国进犯,只不过因为我们两人在赵国的缘故。如今,设若两虎相斗,必然是势不共存。我之所以这样做,是把国家急难放在首位,把私仇放在后面。”相如这番话被廉颇听见之后,深受感动,便脱去上衣,露出臂膀,背上抽打人用的荆条,通过相如宾客介绍,来到相如府中请罪,说道:“我这个鄙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宏大量到这种地步。”两人终于和好,成了生死之交。

这是一段近乎家喻户晓的故事,时间已过去了两千多年,人们还在歌颂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敌,迫使敌人就范以及不计个人恩怨,以国家利益为重,不以一己荣辱为念的高尚品德。
第2个回答  2007-04-08
蔺相如介绍

战国后期,七雄并立,征伐不息。这时,在赵国的政治舞台上,升起了一颗耀眼的新星-----蔺相如。他凭借过人的智谋,大度的胸怀,从地位阜微舍人一跃成为赵国宰辅。

献策缪贤 小试锋芒

战国后期虽说是七雄并立,但算得上强国的,则只有秦国和赵国了。蔺相如活动的时代,大致在田齐襄王元年至鲁顷公二年(前283年——前271年)之间。这正是秦昭王和魏文王在位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进行重大改革之后,连年进攻中山国。赵惠文王二年(前297年)灭掉中山国。从赵惠文王即位(前298年)到燕武成王元年(前271年),除去秦国攻取赵国的梗(桂)阳,蔺、祁,光狼三次战役外,赵国没有受到他国的进攻。相反,倒是赵灭中山,伐魏、攻齐,燕昭王和魏昭王入赵见赵惠文王。

但是,和秦国比起来,赵国也只能算是二等强国。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之后,厉行耕战政策,以并吞山东六国为其战略目标。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取得国势强盛的可观政绩,尔后又经过惠文王、武王的继续推行耕战政策。到了秦昭王时期,先是对山东的魏、齐、韩、赵用乓,后是进攻蜀和楚。燕惠王元年(前278年),秦将白起‘竟然攻下了楚国的国都鄢、郢(今湖北江陵北)。尽管如此,豢国还没有灭掉六国之中的任何一个,席卷天卞之势尚未到来,还需要利用山东的强国赵。惠文王十四年(前285年)秦昭王和赵惠文王相会,田齐襄王五年(前279年)两者又在渑池(今河南渑池)相会修好。但是秦国并没有放弃吞赵的雄心,时时对赵国进行试探。

此时的蔺相如在赵国宦官头目缪贤家里当舍人,地位阜微。一次。缪贤犯了罪,私下打算逃到燕国。这件事叫蔺相如知道了,及时阻止缪贤说:“您根据什么知道逃到燕国后燕王会收留您?”缪贤说:“我曾经跟着大王和燕王在国境上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希望跟您交个朋友。根据这个知道他会收留我,因而想去投奔。”

蔺相如摇了摇头对缪贤说:“赵国强,燕国弱,而您又得到赵王的宠信,所以燕王才想跟您结交。如今您竟然从赵国逃亡,投奔燕王,燕国怕赵国,从形势看必然不敢留您,把您捆起来交给赵国。您不如脱下衣服露臂膀趴在剁人的砧子上请罪,那就可以侥幸得到解脱。”缪贤一听也是,于是就照着蔺相如的话去做,赵王果真而赦免了缪贤。从此,缪贤对蔺相如另眼相看。

蔺相如的见解确乎比缪贤高一筹。缪贤只见到燕王表示友好的现象,但是没有看到友好的原因和目的在于讨好赵王。友善和“归赵”正是同一原因在不同条件下的截然相反的表现形式,而本质却只是一个。

完壁归赵 不辱使命

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秦国提出要用十五座城换赵国的和氏璧。

璧本是一种玉器,扁平,圆形,中间有大孔。秦昭王用十五座城换这么一件玉器,真可谓价值连城。和氏壁是战国时期公认的宝物,它有一段非凡的来历。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没有加过工的玉石,捧着献给了楚厉王。厉王让玉工鉴定。玉工说:“这是石头。”楚厉王认为卞和骗了他,便砍掉了卞和的左脚。厉王死了以后,武王继位。卞和又捧着这块璞玉献给武王。武王让玉工仔细端详,ti又说:“这是石头。”武王也以为是卞和骗他,因而又砍断了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继位。卞和抱着这块璞玉在楚山下哭了几天几夜。楚文王听到哭声,便派人问他为什么啼哭不止,是不是因为失去了双脚。卞和说:“我伤心的是宝玉被看成石头,忠贞之上被说成骗子。”楚文王命令玉工把璞玉加工成玉璧,取名“和氏之璧”。是由于这块玉璧的质地超群,还是由于它来历特殊而流传着关于它的传说,抑或二者兼而有之,从而引起诸侯们的觊觎,我们今天已经难下断言了。就当时而论,秦王用十五座城换和氏璧,出价也并非高得出奇。

赵惠文王接到秦昭王要求以城易璧的来信之后,召集廉颇等大臣商议对策。诸大臣认为,把璧交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十五座城,而白白受骗;要是不给,又怕秦国以此为借口而进攻赵国。

大臣们这种疑虑不是没有根据的。鲁平公二年(前313年),秦相张仪为了拆散齐楚联盟,答应还给楚怀王商于之地六百里。齐楚果真断交,张仪说是六里不是六百里。楚怀王三十年(前299年)秦昭王约楚怀王在武关结盟。结果怀王被秦国扣留,当年客死在秦国。当时人们就深刻认识到:“秦虎狼不可信,有并诸侯之心。”秦昭王以十五座城来换玉璧,秦肯定是包藏祸心的。可是一时大臣们又想不出办法对付这个雄强而狡诈的秦国。同时也找木出一个回报秦国的合适人选。这时宦官头目缪贤便向赵王保举了蔺相如。

于是赵惠文王下令召见相如。他问蔺相如:“秦王用十五座城换我的和氏璧,可以给吗?”相如说:“秦强赵弱,不可不应。”赵王说:“取了我的壁,不给我城,怎么办?”相如说:“秦国用城求壁而赵国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给了壁而秦国不给赵国城,秦国理亏。两相权衡,宁可让秦国理亏。”赵王说:“谁可以出使?”相如说:“大王确实没人,我愿意捧着宝壁出使。城入了赵国版图,那么璧就留给秦国;城不给赵国,我请完壁归赵。”赵王于是便派遣相如奉璧出使秦国。

秦王在章台上坐着接见蔺相如。这是一种比较随便的态度。古人是席地而坐,不象现在的盘腿而坐,而是跪在那里,把臀部放在脚跟上。如果表示敬意或郑重其事,就挺直身子。一国君主接见大国使臣而用这种态度,自会引起相如的不快和警觉。相如按常规捧着璧向秦王说明来意。秦王看到宝璧到手,大为高兴,拿过璧来让美人和左右近侍传阅,让大家欣赏这稀世珍奇。秦王把这样的赵国重宝交给地位卑贱没有资格把玩的美人近侍,那是把赵国重宝当成随随便便的玩物,态度是很不郑重的。如果玉璧在秦王眼中真抵得上十五座城,秦王不会这么不严肃。相如一眼看穿秦王无意偿还赵国十五座城,便上前说:“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给了璧,相如拿着它后退站了起来,倚着柱子,怒发冲冠,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这块宝壁,打发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全体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婪,仗着强盛,拿空话求得宝璧,偿还的城恐怕得不到。商议不想给秦国。我以为平民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更何况大国之间的来往呢。况且因为一块玉璧的缘故惹起秦国的不高兴,不应该。于是赵王便斋戒五天,派我捧壁而来。临行前,赵王恭敬地行礼之后,才交给我带来一封信。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尊敬大国的威望以增强敬意。现在,我来到这里,大王在平常的台观上接见我,礼节上显示了您的傲慢;您得到璧以后,把它传给美人,用来戏弄我。我看大王无意偿还赵王城邑,我这才把玉璧收回。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跟和氏璧一起撞在柱子上了!”相如拿着玉璧斜视殿柱,打算把璧往上撞。秦王深怕他把壁撞碎,便婉言道歉,请求他停下来,并召唤主管官吏察看地图。指着地图说经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给赵国。蔺相如利用秦王急于得到玉璧的心理,突如其来地要撞璧,使得形势急转直下,迫使秦王处于被动局面装出给城姿态。但是相如并没有轻信秦王的话,估计秦王只不过用欺骗的办法假装给赵国城邑,实际上得不到。手是又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害怕,不敢木献。赵王送壁的时候,斋戒五天,现在你收到璧之前,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隆重的九宾礼,我才敢把璧交上去。”

斋戒五天,固然是神乎其璧,同时也杀了秦王威风,抬高了赵国地位。但为什么要五天呢?这不仅仅是当时习惯,还有更重要的原因。秦王估计终究不能强夺,便答应斋戒五天,把相如安置在称作“广成”的宾馆住下。相如早已料到秦王虽然斋戒,仍是负约不还城,便让他的随从换上贫苦平民穿的粗麻布衣,揣上和氏璧,从小道出走,把璧交回赵国。至此,秦王已经由倨傲后退到辞谢、案图和斋戒五天,件件依从,结果还是得不到璧。这位强国君主可以四出略地,甚至发兵攻赵,一怒之下处决一个使臣自是轻而易举的,但事实的发展却出乎所料。
秦王果然五天之内穿洁净衣服,不饮酒吃肉。五天以后在朝廷上摆好九宾之礼,引导赵国的使者蔺相如到朝廷。相如到了以后对秦王说:“秦国从穆公以来二十多位国君,还没有过坚决遵守信约的人。我的确怕上您的当而辜负了赵国,所以派人抄小道把璧送回赵国,现在已经秘密地回到赵国了。秦强赵弱,大王只要派遣牛个使臣到赵国,赵国立即让人捧着璧来。象秦国这样的强国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哪敢把璧留下不给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了大王,该杀,我请求把我扔到滚开的锅里受烹刑。希望大王和群臣仔细商议商议。”蔺相如的一派话合情入理,义正词严,堂堂正气,无私无畏,大大出乎秦国君臣的意料,他们面面相觑,又惊又怒。秦王侍卫想动手把相如拉出去,秦王说:“现在杀了相如,终究也得不到和氏璧,反而断送了秦赵间的友好关系,不如借此机会好好招待他,让他回到赵国。赵王怎能因为一块玉壁而欺骗秦国呢!”终于在朝廷中接见相如,仪式完毕之后便让相如回去了。相如回到赵国以后,因为出使没有使赵国受辱,赵王拜他为上大夫。结果,秦国没有把城给赵国,赵国也终于没有把璧交给秦国。后人称这段故事叫“完璧归赵”。
蔺相如深刻认识到秦王狡诈贪婪的本质,能及时识破秦王的种种欺骗利诱的手段。蔺相如又巧妙地利用秦王的这种本质提出得到玉璧所需的种种条件,化被动为主动,在秦廷指挥秦王,表现了非凡的智慧。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相如不畏强暴,针锋相对,处处以赵国利益为先,把死生置之度外,这同样是他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就在这一年,秦国攻取了赵国的蔺、祁二城。

渑池之会 维护国体
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秦国派司马错由蜀进军攻取楚国的黔中。第二年(前279年)经秦昭王主动提出,秦赵两国在西河渑池(今河南渑池西)相会修好。当年秦国派白起大举进攻楚国,第二年便攻下楚都鄢、郢(今湖北江陵北),楚国被迫迁都到陈(今河南淮阳)。此年白起西攻到夷陵(今湖北宜昌)东攻到竟陵,向南攻到洞庭湖一带,建立了南郡。赵惠文王十九年(前280年)以前,秦国主要是向中原用兵,自秦赵修好之后则全力向楚用兵。很明显,秦国修好的目的是稳定赵国,避免两面作战。
赵惠文二十年(前279年),秦昭王遣使者告诉赵王,秦王打算与赵王在渑池修好相会,赵王不解其用意,因为害怕秦国,打算不去。廉颇、蔺相如劝赵王说:“大王要是不去,表示赵国软弱而且畏怯。”赵王接受了意见,令相如随从前去。廉颇送赵王到国境,跟赵王诀别说:“大王此去直到相会礼毕而回,不过三十天。主十日不回,就请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的希望。”这是估计秦昭王会演出扣留怀王的那场戏。赵惠文王应允了,便和秦王在渑池相会。
会间;秦王酒兴正浓的时候说:“寡人私下听说赵王擅长音乐,请演奏一下瑟吧。”酒席宴中为别人演奏助兴,这是倡优的事儿,而倡优的地位在当时是卑贱的。秦王这种请求实际是对赵王的侮辱。心怯的赵王果然在秦王面前鼓瑟。秦国的御史上前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一起饮酒,命令赵王鼓瑟。”这成了秦王可以炫耀后世的举动了。请求变成了命令,秦国获得了外交上的胜利。此时,蔺相如走上前来说:“赵王私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乐器,请奏瓦罐来相互酬答娱乐。”秦王发怒,不答应。于是相如向前献上瓦罐,跪请秦王敲击。秦王不肯。相如说:“五步之内,我情愿用脖子的血溅在大王身上!”意欲刺杀秦王。秦王左右近侍想杀掉相如,相如瞪大眼睛呵叱他们,左右近侍退了下去。秦王很不愉快,勉强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罐。相如回过头来召呼赵国的御史记录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瓦罐。”秦国大臣不甘示弱,说道:“请用赵国十五座城为秦王敬酒祝健康。”蔺相如也说:“请用秦的国都咸阳为赵王敬酒祝健康。”直到酒宴结束,秦王终究不能占赵国上风。赵国早有准备,设置重兵防备秦国,秦国也难以采用其它手段。

秦赵渑池之会二十二年以后,秦昭王五十年(前257年),秦国乘长平之役的重大胜利进而围攻赵都邯郸。赵王使平原君向楚国求救。平原君到楚国以后,和楚谈判了整半天,没有结果。平原君的随从毛遂按剑而前说道:“今十步以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继而备陈白起以数万之众拔鄢、郢,烧夷陵。合纵为楚,并非为赵。赵王只好听命与之合盟。代王嘉二年(前226年),即秦、赵渑池相会以后的五十三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刺秦始皇,虽然是个失败的事例,但也还可以看到渑池之会,蔺相如迫使秦王击瓦罐的影响。

将相之和 千古流传

秦、赵渑池之会以后,因为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说:“我作为赵国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蔺相如只不过是耍嘴庄子的功劳,反而地位比我高,况且相如平素是个地位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在他下边。”并扬言说:“我要是见到相如,必定羞辱他。”相如听到以后,不愿和他相会。相如在每次上朝时,常常说自己有病,不想和廉颇争高下。不久,相如出门,望见廉颇,便回过车来躲避,不让廉颇看见。蔺相如的舍人共同对相如说:“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而来侍奉您,只是羡慕您的高义。而今您跟廉颇同列,他宣扬恶言而您却怕他、躲他,恐惧得太过分了。这种做法,就连普通的人都会感到羞耻,更何况您呢。我们不肖,请求辞去。”相如坚决阻止他们,说道:“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比起来怎么样?”舍人们说:“不如。”相如说:“象秦王这样的威势,听凭我在朝廷中怒叱他,诲辱他的群臣。我虽不中用,难道还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强秦之所以不敢对赵国进犯,只不过因为我们两人在赵国的缘故。如今,设若两虎相斗,必然是势不共存。我之所以这样做,是把国家急难放在首位,把私仇放在后面。”相如这番话被廉颇听见之后,深受感动,便脱去上衣,露出臂膀,背上抽打人用的荆条,通过相如宾客介绍,来到相如府中请罪,说道:“我这个鄙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宏大量到这种地步。”两人终于和好,成了生死之交。
第3个回答  2007-04-08
loveyou1987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上卿,相传为山西安泽、古县北宝丰村人,其墓在村之附近。
  时势造英雄。在纷繁变幻的战国时代,涌现出大批文臣武将,他们各展其才,在那丰富多采的英雄画廊里,位置显赫,映照千古。
  蔺相如原本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家中的一名舍人,按正常升迁,很难位居国相地位,但秦赵之间的尖锐斗争,为其提供了脱颖而出的机会。
  战国后期,强秦加紧了东出兼并六国的攻势,而三晋当其冲要。经过几大战役后,韩魏国力锐减,慑于秦威,逐渐不敢做正面相抗。赵国自武灵王(前325-前229年)胡服骑射、大兴改革以来,奋发图强,比之其他中原各国,实力强盛,成为秦向东发展的劲敌。到了赵惠文王(前307-前251年)后期,秦的攻势加剧,秦、赵之间的外交、军事斗争日趋复杂起来。
  秦昭王(前307-前251年)于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向赵提出以15城易赵之“和氏壁”。这是强国对弱国进行的一场政治讹诈。一块壁玉,无论多么宝贵,也不能与15座城池相抵质,强秦不过借机试探赵之虚实而已。消息传来,赵君臣明知是讹诈,却无如之何。如作应允,显然“秦城恐不可得”,拱手送璧入秦,定使赵国徒受愚弄,而强秦更求索不已,如不应允,秦便轻易得到出兵赵国的借口,赵便面临战争的威胁。这种被动情况,正是弱国外交难以为计的必然形势。
  蔺相如在这紧要关头,出面打破僵局。他对比秦赵实力,说明赵虽不能以武力相抗,但可从道义的曲直着眼,采取“宁许以负秦曲”的策略,来揭穿秦的骗局,使秦得不到出兵的借口,而赵在道义上取得主动。
  策略得到赞成,蔺相如自报“愿奉壁往使”,井保证“城入赵而壁留秦,城不入,臣请完壁归赵。”
  秦素称“虎狼之国”,此次出使的艰难可想而知。但蔺相如事前已有周密考虑,充分准备,所以临事应变,处处主动。秦王便殿接见,轻慢赵使,接玉后又无意偿城。蔺相如智索国宝,严辞揭穿骗局,气势上占了上风。秦人欲以武力夺回壁玉,蔺相如“怒发冲冠”,“举壁睨柱”,表示了与国宝共存亡的决心,以生命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取得了“完壁归赵”的胜利。
  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9年)的秦赵“渑池会’,是秦对赵的又一次政治胁迫。当时,秦已连败赵国,故赵王畏秦,在秦约赵王赴会时,赵王“欲毋行”。蔺相如认为;“王不行,示赵弱胆怯也。”故自报奉陪赵王赴会。在会谈中,以其机敏和雄辩,阻止了秦的欺侮,挫败了秦的胁迫,再次获得外交斗争的胜利。
  廉颇为赵之良将,屡立战功,威震诸侯,拜为上卿。蔺相如的两次外交斗争的胜利,与廉颇的统军镇守密不可分,秦仅以外交活动试探虚实,也正是慑于廉颇的武力。对此,蔺相如有清醒的认识,而居功自傲的廉颇却不识大体,在相如因功大拜为上卿,且位在自己之上时,极为气愤,公然宣言:“吾见相如,必辱之。”拉开了较量的架式。
  针对廉颇的挑战,蔺相如的对策是:每遇上朝,常称病不去,不与廉颇争位次;道遇廉颇,多引车避匿,以免发生冲突。当门人认为受到侮辱,纷纷要求离去时,蔺相如向他们表白了心迹:“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相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这顾全大局、感人肺腑的剖白,不仅使门客恍然大悟,深受感动,就是畜意折辱相如的廉颇听后,也顿觉无地自容。他悔恨交加,立即负荆请罪,于是二人成刎颈之交。将相之和,保证了赵国在尔后15年内,团结一致,共同抗秦。
  赵惠文王死后,赵孝成王继位,年少,太后用事,赵国的另一上卿赵奢已去世,蔺相如病重。秦国于赵孝成王四年(前262年)动用大军进攻赵国之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为避开秦军的强大攻势,廉颇屯兵固壁不战。在双方相持3年之久后,秦派人离间赵王,促使赵王起用毫无作战经验的赵括代替持重稳健的廉颇,这一阴谋逃脱不了蔺相如的慧眼,他带病劝说赵王:“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但赵王不听,终于导致了长平惨败,损兵45万,元气大伤,从此赵国每况愈下,于代王嘉六年(前222年)为秦国所灭。
  蔺相加的一生,是在维护祖国的尊严,保卫赵国政权的斗争中度过的。就其行事来看,显然是一位有着深厚政治素养和卓越识见的政治家,而他与廉颇“将相和”的故事,又谱写了一曲公忠爱国的赞歌。这支歌,人们世代相传,激发着强烈的爱国情感,起着净化人们心灵世界的重要的教育意义,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资料:http://www.sxcnt.com/rwcq/lxr.htm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