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痛证针灸施治方法如何治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8-04

疼痛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临床症状或疾病,国际疼痛研究学会将其定义为:疼痛是组织损伤或与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一种不愉快的躯体感觉和情感经历。同时可伴有代谢、内分泌、呼吸、循环功能和心理学的改变[1]。在妇科疾病中,不乏以疼痛为主症而寻求治疗者,如痛经、经行头痛、产后痹痛、子宫内膜异位症、慢性盆腔炎以及妇科癌痛,在人工流产及分娩等环节,也常需要医者就疼痛做相应处理。这些疾病伴有的疼痛症状不仅给病人带来肉体和精神的痛苦,甚至还会严重影响病人的正常生活、工作就业、经济和社会地位。祖国传统医学治疗疼痛有悠久的历史,《黄帝内经》中有许多篇章记载了治疗疼痛的理论与方法,诸如举痛论篇、论痛篇、厥病篇、厥论篇、风论篇、痹论篇、刺腰痛篇、缪刺论篇、腹中论、杂病篇等。以后的历代针灸文献中,诸如《针灸甲乙经》、《针灸铜人》、《针灸大成》、《针灸资生经》、《针灸聚英》等都论述了针灸止痛的理论与方法。大量现代中医工作者灵活掌握典籍中针灸理论,将各种针灸施治方法广泛运用在妇科痛证,获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1、传统针刺

《内经》认为疼痛产生的重要原因是“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泣而不行,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而针刺体表腧穴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发挥通经止痛的效果。郑建宇等以中极、三阴交、太冲、肾俞、风池、合谷为主穴治疗经行头痛,心烦失眠加神门;呕吐加足三里、内关;下腹及乳房胀痛加期门、肝俞;食欲不振 、四肢乏力加足三里、脾俞。月经来潮前5~7日进行治疗至,月经干净为止。每日1次,每次选用4~6个穴位,轮换使用,此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93.4,痊愈率为66.7[2]。作者还强调治疗过程中适当配合心理疏导。毕秀霞等将针刺运用到药物流产痉挛性腹痛,取穴为合谷、内关、三阴交,均为双侧,大幅捻转提插强刺激,头晕及有便意者加足三里、百会;虚脱加水沟;恶心、心悸者加强刺激内关。3~ 5 分钟行针一次,症状缓解后10 分钟再行针一次,留针30 分钟,症状严重的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处理100例患者,显效61例,有效28例[3]。侯文静等选取三阴交、次s、地机、十七椎穴治疗原发性痛经,于痛经发作第 1天开始针刺,3 d /个月经周期, 连续 3个周期。以该法治疗的患者COX痛经症状量表 ( CM SS)痛经症状总频率和严重程度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及阿司匹林泡腾片对照组。由此认为选穴针刺可显著改善患者痛经症状,其机理为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子宫供血、增加血液流速、促进前列腺素等致痛物质转运等[4]。笔者认为,在通经止痛之外,针刺发挥显著止痛效果还与补虚止痛、安神止痛等机理有关。

2、传统灸法

灸法是我国传统的外治法之一 ,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及防病保健等作用,在春秋时期 ,就已经十分盛行运用灸法治疗疾病,特别是唐朝以后,有关灸法的施灸方法、临床适应症的扩大等方面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涵盖了内外妇儿皮肤等各科。有人根据灸法的特点及国内外疼痛研究现状提出“灸法治疗疼痛的研究将是新世纪针灸研究的热点之一”[5]。周敏亚将肉桂、当归、桂枝、川断、牛膝、红花、独活等中药研末,米醋调和成药饼,在腰2、腰3、腰4 、腰5 夹脊穴, 十七椎下轮取穴位施以艾绒炷灸治疗产后腰痛,10 次为 1 疗程,共治疗3 疗程,45 例患者治愈33 例,好转11 例,总有效率100。作者认为产后腰痛乃因产后体虚感受风、寒、湿邪,导致经络瘀滞,气血运行不畅,其中部分患者由于施行剖腹产,麻药引起局部化学性神经根炎,神经根刺激症状明显,类似于中医气滞血瘀,故隔药饼灸通过温阳行气活血,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炎性物的吸收而发挥良好的治疗效果[6]。蒲蓉等以艾卷温盒灸治疗慢性盆腔炎所致下腹及腰骶部反复疼痛,每次施灸20min,每日 1 次,30 d 为 1 个疗程。34例患者中痊愈 9 例,显效 17 例,有效 7 例,无效 1 例,未发生任何毒副反应。作者认为以大面积温盒对下腹部施灸,可获一次多穴之妙:即灸中极、关元、气海、石门、气冲穴能通络活血,调经止带,培元固本;灸大赫、气穴调补肝肾,清热利湿。诸穴合用,共奏调和冲任、扶正祛邪、化瘀理气止痛之功[7]。刘亚欣等将黄芪、当归、细辛、威灵仙、附子、艾叶各等份,合匀制成粗末,每次取30g经铜制容器对双侧水道、四满穴,单侧三阴交穴施以熏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痛经,每穴10分钟,每天1次,10次为一疗程,经3~6疗程后,76例患者中显效56例,有效1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8.16[8]。

3、特色针灸疗法

传统针灸治疗痛证的大量临床实践及经验告诉我们,针灸可以针对病因、病机和症状三个环节发挥治疗效果,三者相辅相成,同用时共同发挥作用,阻断恶性循环[9]。随着对传统针灸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近现代中医针灸工作者对传统针灸在理论阐述、针灸器具、操作方法上均有创新,已形成百花齐放、各放异彩的局面,对此,我们不妨称之为特色针灸疗法。这些疗法也常用于治疗妇科痛证。

3.1特色针法

特色针法是在传统针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有别于传统毫针、经穴治疗的一类治疗方法。与传统的针刺技术相比,特色针法在操作方法、应用范围、疗效等方面均有独特之处,在临床上能弥补传统针灸疗法的不足,因而深受临床医家的欢迎。朱志强等运用腹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痛经,选用引气归元、腹四关、双侧大横穴,随机可配双侧上、下风湿点,每次月经前 5日开始治疗,每天1次,共 10次,每 3个月经周期为 1疗程。观察30例患者,愈显率达90[10]。郝巍等在人工流产术中取双侧合谷、三阴交、肾俞实施电针进行镇痛,术前十分钟接通电针,留针至术毕五分钟,观察100例,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无痛58例,轻痛36例,中痛6例)[11]。秘媛媛运用董氏奇穴治疗原发性痛经,取门金穴(在第二跖骨与第三跖骨连接部之直前陷凹中),留针45分钟, 每15分钟行针1次,月经来潮前3天至月经结束后3天,每日1次,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治疗40例,近期有效率达92.5,远期有效率(随访半年)达90[12]。除上述特色针法,浮针、平衡针、腕踝针、蜂针、头针及眼针等疗法也常运用于妇科痛证[13-18],其中主要在痛经及产后身痛运用较为广泛。

3.2特色灸法

传统灸法主要指使用艾绒、艾条等材料,或悬起、或隔物、或实按于腧穴而进行治疗,历史由来已久,至今广为应用。对施灸材料、器具加以革新,对操作过程加以变化,甚至是对灸法理论进行重新发现、总结和阐释,就产生了许多的特色灸法,其治疗效果,令医者振奋,患者欣慰。其中多种特色灸法也在妇科痛证中发挥了颇佳的治疗效果。赵中亭运用铺灸治疗产后身痛,取患者背腰部大椎至腰俞一线, 两侧波及夹脊穴以外、背俞穴以内的长方形区域先涂擦少许姜汁,取风湿散(防风、川乌、细辛、川芎、羌活、独活、桂枝、地龙各 30 g,松节、

乳香、没药各 20 g,伸筋草 50 g,全蝎 15 g,冰片 3 g,共为细末)适量均匀铺撒其上,再将姜泥做成约 5 mm厚的长方形姜泥饼覆盖施术部位,将艾绒制成高约 4 c m, 截面为三角形的长条艾炷置于姜泥饼上,在整条艾炷上角点燃,待患者有灼热感至难以忍受时保留姜泥饼更换新艾炷按上述方法继续燃烧两壮,共 3壮约 40min。完毕后取下残留艾绒与灰烬,保留尚有余热的药末与姜泥以胶布固定,待温热感消失后取下所有材料。隔日 1次,7次为 1个疗程,对29例患者治疗3个疗程后,有效率达93.1[19]。杜巧琳等对29例妇女慢性盆腔疼痛患者使用赵氏雷火灸进行治疗,取任脉上曲骨至神阙穴、两侧少腹部、第4腰椎至第 1骶椎、八s穴施灸,每日 1次,每次 30min,6次为 1个疗程,经治疗,患者VRS (疼痛程度的口述分级法 )及NRS(疼痛程度数字分级法 )评分有显著改善[20]。宋宁使用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原发性痛经,选取体穴: 三阴交、足三里、承山、关元、中极、脐周四穴( 壮医特定穴,神阙旁开 1. 5 寸,上下左右各一穴)、梅花穴(壮医特定穴,于疼痛处取之,无疼痛不取此穴)。实证加灸合谷、太冲,虚证加灸太溪、复溜。同时取耳穴:子宫、内分泌、交感、肾、皮质下。在上穴施以壮医药线点灸手法,治疗85例,痊愈59例,有效25例,有效率98.82[21]。饶S对3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热敏化腧穴常见出现部位,如中极、关元、次s、三阴交等穴位及附近施以热敏灸治疗,有效率83.33,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消炎痛治疗[22]。

4、综合疗法

将针刺、灸法、推拿、中西药物以及其他疗法结合,能够发挥多渠道、多靶点的治疗作用,在总体疗效上存在优势,被广大针灸临床工作者普遍接受。

王丽英等采用推拿、药敷、隔药灸三联疗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取穴气海、关元、中极、子宫 (双 )为主,治疗55例患者,总有效率为 98.18,相对中药治疗疗效有显著差异[23]。廖小七针药并用治疗经行头痛,主穴取太阳、曲鬓、头维、三阴交、太冲、合谷、外关,血虚配足三里,肝郁配期门,血瘀配取血海,同时分别对血虚、肝郁、血瘀等证型分别施以八珍汤、柴胡疏肝散及通窍活血汤加减,效果明显优于芬必得及安宫黄体酮治疗[24]。谢潇侠针刺配合蒜泥铺灸治疗产后身痛85例,辨证辨部位选穴:血虚取百会、曲池、足三里、三阴交、脾俞;风寒取风池、风门、肝俞、血海、太冲;肾虚取关元、肾俞、太冲、委中;上肢痛配肩k、肩s、曲池、手三里、合谷;下肢痛配阳陵泉、内膝眼、外膝眼、悬钟;足跟痛配承山、女膝(足跟后赤白肉际之间)、申脉、照海。总有效率为 91.8 [25]。薛海峰选双侧次s及三阴交穴实施温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吲哚美辛治疗[26]。盛骥锋等以温针灸为主,根据辨证,结合耳压、刺血拔罐疗法综合治疗慢性盆腔炎,其中温针灸取主穴关元、中极、水道、归来、三阴交、足三里、蠡沟,腰酸加肾俞、次s、委中,白带增多加地机、阴陵泉,月经不调加照海、行间,腹胀加带脉、气海,炎性肿块加府舍,发热加曲池、大椎。综合治疗患者36例,总有效率为 97.2,总治愈率为83.3,随着疗程增加,有效率、治愈率也相应增加[27]。

5、小结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针灸治疗妇科痛证历史渊源久远,故而理论基础扎实,且其安全有效性得到了长期的临床验证;治疗操作无创痛,患者接受程度高,某些治疗方法,如艾灸,常使患者即感痛释舒适;操作简捷,易于推广,甚至部分疗法可指导患者在家中实施,极适合慢性疼痛患者,既减轻了患者治疗费用,又巩固和提高了疗效;在普遍对药物副作用感到担忧的背景下,针灸疗法更加符合患者需求;特色针灸疗法推陈出新,不断丰富,有些还未运用到妇科痛证,还有进一步发掘总结的空间。但从本文收集的资料看,一般性临床报道居多,缺乏大样本多中心多因素随机对照的研究性论著,在整体上影响了临床研究的水平。报导鲜有涉及机理研究,重视实用性较多,而注重科学性较少。因此,今后我们有必要重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建立和推广统一实用的诊断标准与疗效评定标准,进行严格科学的科研设计,既要继续支持临床实践和观察,更要鼓励开展针灸治疗妇科痛证的机理研究,使针灸这一中医学璀璨瑰宝进一步得到发扬光大。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