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文帝的传说,越详细越好

如题,就是关于靖难之役后建文帝的下落的传说

第1个回答  2010-05-27
关于靖难之役后建文帝的下落的传说历来众口不一
具体是谁对也不好说,毕竟它已经成为历史,没有人会很清楚的知道当时的情况。
我曾看过一篇报道说:原江西上饶玉山县旅游局局长官涛十几年来一直参与三清山风景普查工作,近日,他根据自己的研究,推断建文帝曾隐姓化名为全真道人“詹碧云”藏身三清山,并经人掩护,在山上大规模建设三清宫等道教场所,三清山上立有“明冶山詹碧云藏竹之所”碑石的地方就是他的墓冢。上饶玉山民间长期以来流传着建文帝曾流落云南,后返回苏州、南京、三清山,在当地隐居并葬于三清山的传说。上饶文管所的黄上祈老先生曾写过一本关于三清山的著作,最后一节就提到了这一传说。据中国明史学会副秘书长、江西历史学会会长方志远介绍,该传说主要依据清初人谷应泰所写的《明史记事本末》中“建文逊国”卷的内容,而该书的大部分内容则依据建文帝时代的人所写的《自身录》和稍后年代的人所作的《革除遗事》。在听说官涛的推断后,方志远曾亲赴实地考察,发现其墓葬建筑风格的规制与南京明孝陵十分相似。方志远昨天接受上海东方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今天依然要坐缆车上山的三清山,当年即使是从山脚下开采石块,要将石料运送上山并建成这样的道士墓还是很艰难的,绝不是普通道人可以完成。他认为此“墓葬”之所以取名为“明冶山詹碧云藏竹之所”,实际上暗喻了让人们来瞻仰曾经治理过大明的主人之意。他表示,詹碧云绝不可能是建文帝。首先,从立碑的年代“弘治十年(即公元1498年)”推测,如果墓主真是建文帝,则其去世时已有120岁,这一年龄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其次,从建文帝生平性格来看,他是个懦弱的人,不可能做官涛所说的事。基于历史上至今没有任何文献或文物记载建文帝曾到过三清山的事实和以上两点理由,方志远认为,即使该石碑真与建文帝有关,也应该是对建文帝流亡一事抱有同情的人或其后人所立,该“墓葬”可能是个衣冠冢、建文帝的信物或尸骨埋藏之所,建文帝是否曾在当地隐居目前还很难确定。
明冶山詹碧云藏竹之所”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全真派道士的羽化坛墓。其是三清福地除三清宫以外最大的明代古建筑,位于三清宫东南侧约270米处。墓冢地面水平距离纵长25米,最宽处8.55米,前后高差13.25米,气势恢宏,总建筑面积210平方米,是全部用花岗岩麻石构筑的仿陵园式建筑。其东北侧面有一块刻有“螣冈”二字的山岩。官涛解释,经考证“螣”为“蛇”,即小龙,不仅与建文帝属相相同,且与其即位当年为蛇年一致。另外,在三清宫前牌坊上有一幅石刻对联。

此外,三清宫大殿石柱楹联镌刻“一统大明祝皇祚于百世千世万世,三元无极存道气于玉清上清太清”,地方一直传说是建文帝隐身三清山时所题。

宫涛还根据墓葬名称谐音、三清山上数十块碑文的暗喻和三清宫建筑风格的考究,查阅了大量史籍,认为此墓葬之所以取名为“明冶山詹碧云藏竹之所”,实际上是暗喻让人们来瞻仰曾经治理过大明的主人(“竹”通“主”)之意。
第2个回答  2010-05-27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代皇帝,其父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早年立为太子,不幸中年早逝。朱元璋按封建礼法传统,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死时,他已21岁了。继位后改“洪武”为“建文”,史称“建文帝”。但在位仅仅四年,即被他的四叔燕王朱棣用武力推翻,而下台后的建文帝下落,却又成了千古疑案,众说纷坛。主要有:

自焚说。据永乐年间《实录》和《明史稿》的记载,建文帝继位后,即用兵部尚书齐泰和大常卿黄子澄谋,定策削藩。领兵在外、身为燕王的朱棣立即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南下,发起“靖难之役”。不到四年,燕王即挥师渡过长江,兵临南京城下,建文帝求和不允,只好死守,但是他的主帅李景隆却打开金川门迎燕王大军入城,满朝文武纷纷投降。建文帝眼看大势已去,不得已下令焚宫,顿时火光熊熊,建文帝携皇后马氏,跳入火中自焚,妃嫔侍从等,大都亦随其蹈火而死。燕王朱棣入宫后,清宫三日,搜查建文帝下落。宫内侍人都说建文帝已自焚,并从火堆里扒出一具烧焦的尸体证明之。燕王见到尸体,分不清男女,惨不忍睹。其继位称帝后,只得以天子“礼葬建文皇帝”。《明史·成祖本纪》及《明史·方孝儒传》均持此说。

削发为僧说。清代名人吕安世和近人蔡东藩等则认为燕军破城后,建文帝无可奈何,遂想一死了之。此时少监王钺告诉他:你祖父临死时,给你留下一个铁箱子,让我在你大难临头时交给你。我一直把它秘密收藏在奉先殿内。群臣急忙把箱子抬来,打开一看,里边有三张度牒,就是做僧人的身份证,上面写好了建文帝等三个人的名字。还放着三件僧衣、一把剃头刀、白金十锭、遗书一封,书中写明:“建文帝从鬼门出,其它人从水关御沟走,傍晚在神乐观西房会集。”据此,建文帝三人剃了头,换上了憎衣,只带了九个人来到鬼门。鬼门在太平门内,是内城一扇小矮门。仅容一人出入,外通水道,建文帝弯着身子出了鬼门,其他八人随之出了鬼门后,就看见水道上停放着一只小船,船上站着一位僧人,僧人招呼他们上船,并向建文帝叩首称万岁,建文帝问他怎么知道我有难,僧人答道:“我叫王升,是神乐观住持,昨夜梦见你祖父朱元璋,他本是出家之人,叫我在此等候,接你入观为僧。”至此,建文帝似削发为僧,继承了祖业。

此外,在《明史·姚广孝传》和《胡濙传》里记载:明成祖朱棣当了皇帝后,对建文帝自焚而死,也产生过怀疑,也有人告诉他那具烧焦的尸体是马皇后的,建文帝削发为僧外逃了。他就把建文帝的主录僧溥洽抓了起来关进监狱长达十余年,逼他供出建文帝下落。并派郑和下西洋“欲寻踪迹”,派户科都给事中胡濙遍行郡、乡、邑长达16年,搜寻建文帝下落,一直到朱棣死前一年的一个晚上,他已睡下了,但听说胡濙回来了,急忙穿上衣服,在卧室单独召见。胡濙访得建文帝离开紫禁宫后,削发为僧,既没有去神乐观,也没有去西南、东南周游避难,而是被僧司溥洽所救,一直藏在江苏吴县普洛寺内,此后一心为僧,无复国之意。近年徐作生也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实地考察后,指出:永乐二十一年(1423),建文帝死于江苏吴县穹窿山,终年46岁,葬于皇驾庵后的小山坡上。

也有人指出,建文帝自焚身亡是历史真实,因为当时燕军兵临城下,把紫禁宫团团围住,建文帝想逃也来不及了,更何况经考查也无鬼门、御沟逃路。建文帝也深知他的四叔是个贪权无厌、残暴无情的武夫,落在他手里决无好下场,不如以死了之为上策。燕王朱棣也绝不会让建文帝活下去,否则,他就不能当皇帝。朱棣为了不留下“杀侄夺位”之臭名,故意苦心寻找建文帝下落,留下了历史疑案,这可能是朱棣的用心之机。

综上,朱棣在即位后,下令搜寻建文帝,这是历史事实。但他的真实用心及建文帝的真正下落,至今仍是一个未揭开的历史之谜。各类词书字典,也只好注明;“建文帝不知所终”。
第3个回答  2010-05-27
建文帝的传说
2001-02-05 11:00:59

建文帝朱允文,太子朱标的长子,朱元璋的孙子。由于朱标早逝,朱允文被册封为皇太孙。朱元璋死后,朱允文即位,年号建文,即位后,他就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削番。这一措施触动了众番王的利益,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借口发动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战斗,朝廷军队最终难以低档强大的燕军,朱棣率军攻进了南京城。建文帝建大势已去,决定自尽,就在千钧一发之际,一个太监突然跳了出来,他告诉建文帝,太祖(朱元璋)临终前曾交给他一个箱子,并告诉他危急时刻打开可保住性命。这个箱子一直被他藏在宫殿的一角。众人急忙取来箱子,打开一看,里面有三套袈裟,三张度牒(古代和尚的身份证),还有僧鞋,剃刀等物,三张度牒上分别写着应贤、应能、应文。应文自然指的是建文帝朱允文了,应贤、应能分别是指近臣杨应能、叶希贤,众人立刻七手八脚将三人的头发剃掉,帮他们换上袈裟,僧鞋。众人又发现箱子底部还有一封信,上面写着“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大家按信上所说,分头行动,建文帝从鬼门出宫后,那里早有一条小船在等待建文帝,这也是太祖皇帝早就安排好的。一切像信上安排的那样,薄暮,众人会于了神乐观,从此,众人就保着建文帝开始了漫长的逃亡生活。这就是野史中关于建文帝逃走的传说,拿出来作为大家茶余饭后的小品吧。
第4个回答  2023-05-13
建文帝朱见深是明朝第四位皇帝,父亲是永乐帝朱棣,母亲是马氏。他在即位后,推行一系列改革和政策,希望减轻人民的负担,治理国家,但是这些改革和政策大多遭到贵族的反对,甚至发生了反叛事件。在建文三年(1405年),太监魏忠贤向朱棣反映了大臣们的不满,朱棣大怒,在建文帝面前大肆抨击大臣,同时,挑拨皇太后和太监对大臣展开迫害。最终,建文帝在宫廷政治斗争中失败,夺位被囚禁在南京金陵山,直到死亡。然而,建文帝并非就此消失,而是在中国南方留下了许多神秘的传说和故事。其中最有名的便是他在安徽芜湖讲授经义的传说。相传,建文帝在被软禁期间,趁着夜晚偷偷溜出去,找到了一家书店,与店主交谈学习。他听从其建议,积极学习经书和诗词。后来,在芜湖城外的潘谷冈上,他传教授徒,开设了一所私塾,号称“政事堂”。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到了今天,成为安徽芜湖的历史文化遗产。除此之外,建文帝还有其他神秘传说,包括在福建泉州的庙会上露面,与百姓互动;在浙江还行摆渡人,以方便百姓通行等。这些传说反映了人们对于建文帝的传奇和评价,也激发了人们对历史的向往和探索。
第5个回答  2023-05-09
建文帝朱载贤(1398年-1425年),原名朱权,明朝第四位皇帝永乐帝的幼子,继位于永乐帝侄孙之后。他是明朝历史上的重要传说,关于他的生平和结局,历史上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和传说。据传说,建文帝在即位后通过一系列措施,试图推行政治改革,减轻百姓的疾苦,反对官员的贪污腐败,限制永乐帝时期的过度奢侈浪费,重新规定禁令等等。他还大力发展科技、文化、教育、军事,在他的统治下,中国社会和文化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这些改革措施引起了朝廷官员的不满和反对,特别是在建文帝的叔父、永乐帝的皇子朱棣的支持下,一场政治斗争爆发了。朱棣发动了剿灭建文帝的军事行动,并获得胜利。建文帝被迫逃亡,但在被捕后被宣示为“失德之君”,终年27岁即被杀害。根据这个传说,建文帝在历史上被认为是一位勇敢、仁慈而又有远见的君主,但是他的改革尝试被败给了权力和财富的贪婪。然而,也有一些历史学家对这个传说提出了质疑。一些人认为,建文帝并没有真正推行过任何革命或经济政策,在他的短暂统治下,他的改革计划没有实现,甚至没有时间去实现这些改革。此外,一些人也认为,建文帝本人的统治才能和经验不足,是导致他失败的主要原因。总的来说,建文帝的传说是典型的传说性缘起的故事,主要是反映了中国历史上政治和社会压迫的某些方面,同时也反映了一种理想化的历史想象和对于“好政治家”的向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