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道好画文言文翻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5

1. 世说新语.巧艺戴安道和范宣的翻译

巧艺第二十一之六、戴安道就范宣学

(原文)戴安道就范宣学,视范所为,范读书亦读书,范抄书亦抄书。唯独好画,范以为无用,不宜劳思于此。戴乃画《南都赋图》,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译)戴安道(戴逵)到范宣那里求学,看范宣干什么他就干什么,范宣读书他也读书,范宣抄书他也抄书。唯独戴逵喜欢的画画,范宣认为没用,觉得不该在这方面劳费心思。戴逵画了一幅《南都赋图》,范宣看罢赞赏不已,认为大有好处,自此开始重视绘画了。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义庆等人。《世说新语》又名《世语》 ,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记录魏晋风流的故事集,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它原本有八卷,被遗失后只有3卷。

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上、中、下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轶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的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

2. 戴安道就范宣学

世说新语 巧艺写出了戴安道和范宣生之间——相互提高,相互学习——的过程 巧艺第二十一之六、戴安道就范宣学 (原文)戴安道就范宣学,视范所为,范读书亦读书,范抄书亦抄书。

唯独好画,范以为无用,不宜劳思于此。戴乃画《南都赋图》,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译)戴安道(戴逵)到范宣那里求学,看范宣干什么他就干什么,范宣读书他也读书,范宣抄书他也抄书。唯独戴逵喜欢的画画,范宣认为没用,觉得不该在这方面劳费心思。

戴逵画了一幅《南都赋图》,范宣看罢赞赏不已,认为大有好处,自此开始重视绘画了。

3. 戴逵文言文全篇翻译

王子猷居山阴。

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

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

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王子猷(yóu ,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五儿子),居住在山阴,一次晚上下大雪,他从睡梦中醒来,打开窗户,命令仆人上酒,四处望去,一片洁白银亮。于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

忽然间想到了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

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 补充:望采纳 。

4. 王逸少风流才士原文及翻译

注:《王逸少风流才士》选自《颜氏家训杂艺篇》颜氏家训杂艺篇 作者:颜之推 原文:真草书迹,微须留意。

江南谚云:“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也”承晋宋馀俗,相与事之,故无顿狼狈者。吾幼承门业,加 *** 重,所见法书亦多,而玩习功夫颇至,遂不能佳者,良由无分故也。

然而此艺不须过精。夫巧者劳而智者忧,常为人所役使,更觉为累。

韦仲将遗戒,深有以也。王逸少风流才士,萧散名人,举世唯知其书,翻以能自蔽也。

萧子云每叹曰:“吾著《齐书》,勒成一典,文章弘义,自谓可观,唯以笔迹得名,亦异事也。”王褒地胃清华,才学仇敏,后虽入关,亦被礼遇,犹以书工,崎岖碑碣梁氏秘阁散逸以来,吾见二王真草多矣,家中尝得十卷,方知陶隐居、阮交州、萧祭酒诸书,莫不得羲之之体,故是书之渊源。

萧晚节所变,乃右军年少时法也。晋宋以来,多能书者,故其时俗,递相染尚,所有部帙,楷正可观,不无俗字,非为大损。

至梁天监之间,斯风未变。大同之末,讹替滋生,萧子云改易字体,邵陵王颁行伪字,朝野翕然,以为楷式,画虎不成,多所伤败。

至为一字,唯见数点,或妄斟酌,逐便转移。尔后坟籍,略不可看。

北朝丧乱之馀,书迹鄙陋,加以专辄造字,猥拙甚於江南,乃以“百”“念”为“忧”,“言”“反”为“变”,“不”“用”为“罢”,“追”“来”为“归”,”“更”“生”为“苏”,“先”“人”为“老”,如此非一,遍满经传。唯有姚元标工於楷隶,留心小学,后生师之者众,泊于齐末,秘书缮写,贤於往日多矣。

江南闾里间有《画书赋》,乃陶隐居弟子林道士所为。其人未甚识字,轻为轨则,托名贵师,世俗传信,后生颇为所误也。

画绘之工,亦为妙矣,自古名士,多或能之。吾家尝有梁元帝手画蝉雀白团扇及马图,亦难及也。

武烈太子偏能 *** ,坐上宾客,随宜点染,即成数人,以问童孺,皆知姓名矣。萧贲、刘孝先、刘灵,并文学已外,复佳此法。

玩阅古今,特可宝爱。若官未通显,每被公私使令,亦为狠役。

吴县顾士端出身湘东王国待郎,后为镇南府刑狱参军,有子曰庭,西朝中书舍人,父子并有琴、书之艺,尤妙丹青,常被元帝所使,每怀羞恨。彭城刘岳,囊之子也,仕为骠骑府管记、平氏县令,才学快士,而画绝伦。

后随武陵王入蜀,下牢之败,遂为陆护军画支江寺壁,与诸工巧杂处。向使三贤都不晓画,直运素业,岂见此耻乎?孤矢之利,以威天下,先王所以现德择贤,亦济身之急务也。

江南谓世之常射,以为“兵射”,冠冕儒生,多不习此。别有“博射”,弱弓长箭,施於准的,揖让升降,以行礼焉,防御寇难,了无所益,乱离之后,此术遂亡。

河北文士,率晓“兵射”,非直葛洪一箭,已解追兵,三九宴集,常縻荣赐。虽然,要轻禽,截狡兽,不愿汝辈为之。

算术亦是六艺要事。自古儒士论天道。

定律历者,智学通之。然可以兼明,不可以专业。

江南此学殊少,唯范阳祖恒精之,位至南康太守。河北多晚此术。

医方之事,取妙极难,不劝汝曾以自命也。微解药性,小小和合,居家得以救急,亦为胜事,皇甫谧、殷仲堪则其人也。

《礼》曰:“君子无故不彻琴瑟。”古来名士,多所爱好。

洎于梁初,衣冠子孙,不知琴者,号有所阙。大同以末,斯风顿尽。

然而此乐音音雅致,有深味哉!今世曲解,虽变于古,犹足以畅神情也。唯不可令有称誉,见役勋贵,处之下坐,以取残杯冷炙之辱。

戴安道犹遭之,况尔曹乎!译文:对於真书、草书等书法技艺,是要稍加留意的。江南俗谚说:“一尺书信,千里相见;一手好字,人的脸面。”

今人继承了东晋刘家以来的习俗,都在这书法上用功学习,因此从没有在匆忙中弄得狼狈不堪的。我小时候受到家庭影响,加上本身也很爱好书法,所见到的书法字帖很多,而且临帖摹写也颇下功夫,可就是不能达到很高的造诣,确实是由於缺少天分的原因。

然而这门技艺没必要学得太精深。否则就要能者多劳,智者多忧,常被人家役使,更感到累赘。

魏代书法家韦仲将给儿孙留下“不要学书法”的训诫,是很有道理的。王羲之是位风流才子,潇洒不受约束的名人,所有的人都只知道他的书法,而其他方面特长反而都被掩盖了。

萧子云常常感叹说:“我撰写了《齐书》刻印成一部典籍,书中的文章弘扬大义,我自以为很值得一看,可是到头来却只是因抄写得精妙,靠书法使我出了名,也真是怪事。” 王褒出身高贵门第,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后来虽然到了北周,也依然得到礼遇。

因为擅长书法,他常为人书写,困顿於碑碣之间,辛苦於笔砚之役,他曾后悔说:“假如我不会书法,可能不至於像今天这样劳碌吧?”由此看来,千万不要以精通书法而自命不凡。话虽如此,地位低下的人,因写得一手好字而被提拔的事例很多。

所以说:道业不同的人,是不能互相谋划的。梁武帝秘阁珍藏的图书、字画散失以后,我见到了很多王羲之、王献之的真书、草书作品,家里也曾获得十卷。

看了这些作品,才知道陶隐居、阮交州、萧祭酒等人的字,无不是学王羲之的字体格局,可见王羲之的字应是书法的渊源。萧祭酒晚年时的字有所变化,改变的就是转向王羲之年轻时所写的隶书。

两晋、刘。

5. 《巧艺》一文直接写出了戴安道和范宣师生之间怎样的过程啊

《巧艺》一文直接写出了戴安道和范宣师生之间虚心学习,相互切磋的过程。

【原文】:

戴安道就范宣学,视范所为,范读书亦读书,范抄书亦抄书。唯独好画,范以为无用,不宜劳思于此。戴乃画《南都赋图》,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年——444年)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季伯,南朝宋政权文学家。《宋书》本传说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6. 八上课内文言文专题复习所有答案

七,《三峡》1.本文选自《 水经注疏 》作者是 北魏 (朝代)的 郦道元 ,他是我国古代卓越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2.本文是一篇描写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作者通过对 三峡形势 和 四季景色 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秀丽,表现了作者 热爱祖国河山 的思想感情。3.通假字 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

4.词语解释词语 解释 词语 解释 重岩叠嶂 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不见曦月 日光,这里指太阳。 夏水襄陵 上,冲上,漫上。

沿溯阻绝 顺流而下 或王命急宣 有时 乘奔御风 飞奔的马 回清倒影 回旋的清波 飞漱其间 急流冲荡 林寒涧肃 寂静 属引凄异 接连不断 5.句子解释(1)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天蔽日,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

(2)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驾御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3)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4)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无限趣味。

(5)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初晴的时候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山涧清凉寂静,时常有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接连不断,异常凄凉,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升,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6.理解探究(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三峡的夏水有何特点?水涨(襄陵,沿溯阻绝);流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第三段作者是抓住三峡的那些典型景物描写的?表现了三峡怎样的季节特点?抓住了碧水、怪木、飞瀑来写的。表现了春冬三峡的风光秀丽。

(4)第四段写什么季节的景色?作者是从哪一角度写景的?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秋季。听觉。

表现了幽静、寂寥、凄异的特点。(5)“渔者歌”有什么作用?说明猿声凄凉、悲哀,从侧面渲染了秋天萧瑟、肃杀的气氛。

也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6)作者为什么先写夏水?又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 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

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急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7)本文在语言运用方面有怎样的特点和作用?试作简析。

本文多用四字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

八,《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1.本文作者是 南朝梁( 朝代)的 陶弘景 ,被人称为“ 山中宰相 ”。2.语句翻译(1)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2)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谢灵运以来,久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3. 理解探究(1)文中哪句话最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既有对奇景无人能赏的惋惜,又暗含自己能领悟山水真谛的得意之情。(2)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

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3)“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4)“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5)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

“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6)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

试分析美在何处。意境美。

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

③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

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

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1.本文作者是 北宋 (朝代)时期著名的 文学家 、书画家 苏轼 (人名)。

他的号为 东坡居士 。本文体裁为 游记散文 ,是作者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2.语句翻译(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这是月光照进门内,我于是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想到没有和(我一起)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