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吃苦/年轻人吃苦越多,收获便越大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3
论吃苦 / 年 轻人吃苦越多,收获便越大吗?

文/情鱼

  看完李尚龙的《三十岁,一切刚刚开始》这本书两章后,想和大家分享两个话题:眼界和年轻人吃苦。

关于眼界

书中有一章节是关于请客吃饭,我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以为请人吃饭这一章节讲的是李尚龙跟别人吃了一顿饭,两个人收获了什么信息。

而当我看过后,发现他讲的是李尚龙和一个小姑娘的故事。小姑娘家庭条件并不好,李尚龙经常请她吃饭,因此,这位小姑娘在求学过程中,李尚龙给了她很多建议,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她的思维和决策。

李尚龙的父母家恰好在小姑娘大学学校附近,如此一来,他的父母可以就近照顾这位小姑娘;这个小姑娘,她在上学期间也经常去陪伴李尚龙的父母。

总的来说,这个女孩子取得的成绩证明她坚强,能吃苦。但重要的是,她的努力是有效的。

在她努力的过程中,无疑是有自己付出的,但不可忽略的是李尚龙对她的引导以及李尚龙家长对她的引导。

我们经常说,“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便是如此,这种为外在的帮助,能帮一个人省去很多的弯路。

詹青云在《世界听我说》的舞台上说“我在贵州长大,我人生中的启蒙老师是我的两个邻居,伯伯和阿姨。他们是六十年代上海的知识青年,因为上山下乡的运动,去到贵州,我们在他们家做数学题,这样一步步长大。”

她表示:“我要到很多年以后才明白,这份和中国上一代老大学生和老知识分子的相遇,是一种多么珍贵的机遇,他们给我一种东西叫眼界。"

在那个年纪,我身边所有的人都说‘只有学不好理科的人才去读文科’,所以大家都劝我去读理科的时候,他们(启蒙老师)告诉我,去坚持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

李尚龙在请小姑娘吃饭的过程中,也是如此。带给她的不仅是这顿饭,更多的是看问题的角度以及眼界的开拓。

不仅是请吃饭,我们在与人相处时,尤其是与自己资历长的人相处时,要带着学习的态度。

很多时候,他们的某句话,便可以让我们茅塞顿开,避免很多无用功。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成功,并不怪自己不努力,而怪眼界。因为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关于年轻人吃苦

我刚开始工作时,觉得年轻人必须要学会吃苦,倘若不吃苦,不去付出,就学不到很多东西。可如今工作一年,看到这篇文章,有了一些不一样的想法。

读书时,也经常有人抱怨读书苦。因为读书时可能比较孤独,即使课业繁重,不想学,却也必须学。

若是不学的话,将面临挂科的风险,甚至不能顺利毕业,我们不得不逼迫自己去学习,这是那时的苦。

但工作以后,也有人跟我说工作也很辛苦。我觉得对于吃苦来说,这两种苦是不一样的。

读书时候的苦,是所有的付出都可以得到一些精神奖励,比如老师的夸奖,同学们羡慕的眼神,证书,学校班干部,志愿者活动之类。

但到了工作阶段,在学校时取得的各种荣誉作用就没有那么大了,更重要的是看个人能力。

一个人刚工作的时,即使有人带你,你也并不能很快学到东西,立马上手。

即使带你的人给你说的面面俱到,当你自己独立去做事的时候,你依旧会遇到很多大大小小的麻烦,需要自己去解决。

更何况大家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自己要主动学着去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工作初期,可能会面临加班,不能准时吃饭等。也许很多工作中的老人会劝你圆滑一点,要会来事儿。

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难道就是说,我们长大的意义就是变得圆滑的为人处事去讨好别人?

对于这种苦的话,我个人觉得是没有必要去吃的。

工作中,各凭本事,想要得到什么就去付出什么。做好自己,时间花在哪里,回报就在哪里。有所为,有所不为。

工作后虽然也会吃苦,但有了物质奖励,而且会有满足感和成就感,会让你在一座陌生城市生存下去;学生时代的苦,更多的是精神奖励,却没有很大的生存压力。

我们在不同阶段,对于吃苦的定义,也是不一样的。但共同点是,并不是吃苦越多越好。你所吃的苦,如果能让你有所成长,便有价值。否则就是没有必要的。

一个年轻人,你在年轻的时候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目标的去奋斗和付出比你盲目的去吃苦,真的好太多了,有些弯路是没有必要去走的。

不要轻易说你能吃苦。因为你一旦以后回想起来,你吃了不必要的苦,就会非常后悔那段时光,会觉得过度付出了。

付出有度,正确看待吃苦,收获成长,这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感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