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带儿子去幼儿园“打回来”!再厉害的父母也没法替孩子长大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2

前不久,一段幼儿园的监控视频引发热议。视频中,一名男子带着一个小男孩快步走进教室,男子推着小男孩走到另一个孩子的面前。男子指了指座位上的一个孩子,他身边的小男孩走过去,拉起座位上那个孩子的手象征性打了一下,之后马上跑回到该男子身后。



这个男子是这个孩子的爸爸。孩子在幼儿园被同一个孩子打伤过多次。这一次最严重,孩子的脸被抓出两条又长又深的口子,孩子爸妈在与幼儿园交涉中发生争执,孩子爸爸气极之下,带着孩子闯进教室,让孩子去找打人孩子“报仇”。

这事一直有争议。
有家长认为:孩子被打必须让孩子打回来,否则孩子会一直被欺负。
也有家长认为:如果教孩子打回来,会让孩子形成用暴力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以暴制暴并不好。
中间派的家长则认为:孩子的事情应该由孩子自己去解决,家长只提供建议就好。



1、跟孩子的性格有关。

希波克拉特气质理论指出,人有四种气质类型,分别是: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不同的气质类型所呈现出来的性格表象也不相同。胆汁质和多血质的孩子比较活泼,外向,主动,这些孩子可能被人不小心撞了一下都会对人挥拳头,而粘液质和抑郁质的孩子偏内向,安静,这类孩子性格比较温和,胆小,被欺负了也不会用暴力反抗,有的甚至回家都羞于跟父母说。


2、跟孩子的家庭教育有关。

在有的家庭,尤其是一些老人帮忙带孩子的家庭,喜欢教育孩子与世无争,凡事谦让,否则就是坏孩子。他们主张“大的要让着小的”,否则就是小气,强迫让孩子把喜欢的食物或玩具分享出去,否则就是自私。在平时的生活中,这些家长缺乏对孩子物权意识的保护。孩子为了成为大人眼里的好孩子,获得大人的赞赏和更多的爱,他们会自动收起自己的攻击性,在孩子间发生冲突时,他们也更多扮演被欺负者的角色。



3、跟孩子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
温和大气的父母更容易养出自信、勇敢的孩子,而那些强势泼辣的父母养出的孩子,大多唯唯诺诺。在强势父母的高压下,孩子的个性无法得到自由地伸展,成长过程压抑,性格胆小。这些孩子在家里被父母打压,渐渐地,他们会习惯被压制,因为在他们的意识中,反抗意味着更猛烈的打击。到了幼儿园,这种逆来顺受的思维定式,仍然不会改变。


这是让很多父母特别无助的一点,尤其是那些强势、厉害的父母,更难以接受孩子的软弱。


记得我有一次去幼儿园接儿子,看到有一对父子站在街边,爸爸正在大声训斥儿子。那个爸爸非常高大,他声音洪亮,对儿子说:他打你,你不知道还手吗?我不是教过你吗?别人要是打你,你就踹他的下面!每次都被打!我的脸都被你丢尽了!


那个孩子大概四五岁的样子,他爸爸咆哮的时候,他一直低垂着头,完全不敢看他爸爸一眼。他看上去又害怕又自责。太可怜了。

这位爸爸教儿子“踹他的下面”这一点我真不敢苟同,试想如果这孩子真的听他的话去狠踹别的小朋友的要害部位,那可能会对其他小朋友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后果不堪设想。

这位爸爸的教育方式比较粗暴,但我当时的感觉是,这个孩子下次被欺负的时候,多半还是不会还手。



为什么?

看看他爸爸对待他的方式就知道了。

强势的爸爸,总是在打压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会有“我不行”,“我太笨”,“我是一个软弱的人”‘“我再怎么努力也改变不了”的认识,孩子会自我放弃,变得越来越消极。在心理学上,我们把孩子的这种因重复失败而听任摆布的状态称为“习得性无助”。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在60年代曾用狗作了一项实验:他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鸣器一响,就给狗施以电击,狗在笼子里,根本无法逃脱,这样重复多次以后,蜂鸣器响了以后,在电击之前先把笼门打开,结果发现,此时狗并不会从笼子逃脱,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上呻吟和颤抖。

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对动物施加影响,会让动物产生习得性无助。对于一个人,尤其是孩子来说,如果让他遭遇重复的失败、打压,他也会慢慢地放弃反抗,逆来顺受。 孩子的习得性无助,正是由父母自己造成的,而这些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父母在抱怨孩子太软弱时,不妨进行一个自我反省,从你的身上或许就可以找到答案。


如果不能让孩子自己生长出力量,那么他就不会有勇气去反抗,更不会自信。

孩子软弱的性格一旦形成,可能跟随他一生,以后在家庭,职场中都会变得被剥削和欺负的对象。


近些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在这些事件中,那些被欺负的孩子总是被反复地欺负,却从不反抗。



这些被欺负的孩子逆来顺受的样子,让家长们无比心痛。如果我们的孩子不懂得自我保护,那么也许下一个欺凌的对象,就是我们的孩子。

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先要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一种内在的动力和力量。自我效能感强的孩子,既有力量保护自己,也有勇气去 探索 世界。


1、创造宽松的家庭氛围
平等、自由、宽容的家庭氛围,更容易养出一个自信、独立、乐观的孩子,能让孩子的个性自由地伸展。千万不要一味让孩子去谦让,去分享,过度地让孩子放弃自己的利益,这只会养出一个讨好型人格的孩子,讨好型人格的孩子一生将会非常辛苦。


2、给孩子充分试错的机会
人是从错误中不断总结、成长起来的。没有从不犯错的人。那些内在力量强大的人,其实也是犯错最多的人。犯错可以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不足,从而修正自己的方法,从不断地解决问题的体验中,越来越自信,能量越来越大。




3、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自己解决。尤其是遇到同学间的冲突时,家长千万不要第一时间跳出来指手画脚,而应退一步,让孩子自己来解决。有时候,孩子的解决办法比家长更有效。家长只需要监督即可,避免孩子出现不当的处理方式。


4、家长要给孩子及时的反馈
孩子每处理完一个问题,家长应给孩子及时的反馈。对孩子的进步,表示肯定。对存在的问题做一些提醒。孩子能在家长的不断反馈中,不断地修正自己自己的行为,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形成“我能行”的巨大能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