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镇的特产及旅游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31

百合芝麻饼百合芝麻饼选料讲究,精工制作,色香味佳,皮薄爽口,且耐贮运,在区内外小有名气,为馈
赠亲朋好友之佳品;
横县鱼生鱼生在横县有史以来就是一道名贵的美味佳肴。用鱼生招待尊贵的客人,是当地接待客人的最高规格。
百合草席又称关席,关草长而坚,经编席艺人之手,编织成各种规格草席。百合席经久耐用,垫睡冬暖夏凉,并有郁香之味,年产超30万张,非常畅销。
百合黑皮果蔗黑皮果蔗是百合镇传统的特色产业。具有茎粗、皮薄、节疏、汁多、含糖高、味甜、肉质嫩脆、皮脆渣软、清甜可口等特点而享誉区内外,产品远销上海、陕西、河南、郑州、重庆等省市,有“果蔗之乡”的美誉,已经注册“百鳌牌”果蔗商标。2006年,全镇果蔗种植面积突破2000公顷,总产量25.7万吨,总产值1.584亿元,仅果蔗一项,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600元。
鳌山景区
在(今广西横县百合)北郊,山脉自东来,自此分左右伸出如钳状,酷肖鳌鱼雨鬓,中侧高起似鳌头,从旁处看,与鳌鱼无异,人因名之为鳌山。鳌山又名北辰山,修有北辰寺, 在百合镇百合圩外半公里, 形似鳌鱼,因此叫做鳌山,海拔187米。 山的东段有观音、修真二岩,南面有石壁,状若镜台,叫做白面石,壁上刻有“洞府仙” 三字,笔画如斗大。山脚下东边有革命烈士纪念碑,山的前面旧有鳌山书院,今是百合中学。
登峰渡槽
于1976年建成,如今,它早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这么多年过去了,它依然雄跨在那里.尽管没了当年的雄风,但它给人民的记忆是永恒的。
  
 
  
  
鱼水桥渡槽
因此渡槽旁边的一座石桥名为鱼水桥,曾是村里的交通要道,故当地人习惯称此渡槽为鱼水桥。     
  
  
  
  
  
  

  
  
  
横县革命纪念碑:
  
  
  
  
  
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葛麻十六炮会”:
横县百合镇葛麻炮会,是当地群众在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必搞的一项大型群众性习俗活动,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这种习俗活动出现始源于当地一些流传已久而具有神奇色彩的民间神话传说。
炮会是为了迎接龙福送福入户以安定民生而蕴育产生的群众性习俗活动。炮会的时间一般都定格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六日,它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走龙放炮,一种是不走龙放炮。
走龙放炮是于正月十六日晨八时开始,走龙前一天,村中各房姓要各自备好狮队和龙队一套人马和若干“龙”。走龙炮会开始前先做接龙福仪式,由龙狮队、炮仗队、乐器队、道教人士等组成接龙福队伍,在众道士带领下,众人静悄悄地由村背后的田垌小路向接龙福地出发,一路上人员及所携带的各类器具等一律不能响动,在接近接龙福地点即是龙山山脚下时,先由道士们沿着山之龙脊上到接龙福点做仪式,继后山脚下大小锣鼓、喇叭等一并响起,龙、狮一同舞动,炮仗队则开始燃放早已准备好的地冲炮。之后各队人员便按次序上到接龙福点接龙福龙符。接龙福仪式地点有五至六个,主要以较高的山岭为主。接福队伍必须沿着龙脊走,无论龙脊的地形如何险要曲折,都不得绕路或抄近道走。至在最后一个接福仪式做完后,队伍自山上狂奔而下直至村口,再到村口拜祭社公、水井,然后入户拜送龙福。晚上,全村畅饮同贺,互祝平安、吉祥。
不走龙放炮形式的炮会,又称广场炮会,是为了纪念观音灭妖抚龙的炮会。从正月初一至十五之,以七大房为单位,龙、狮先迎送龙福入各家各户,拜完本房后,可以各房互拜,时间不限,但必须在十五日前拜完。此同时,开展各项文体活动,庆祝炮会佳节。
由来:据传500多年前的某一天(正值农历正月十六),在横县百合镇葛麻村突现妖魔作怪,危害人畜,惊扰龙脉,适逢观音巡视至此地,发现惨状,便放了十六响炮降妖抚龙,造福民众.村中民众视龙之地为宝地,龙之躯为神灵,从此就有了迎接龙福的习俗仪式活动——十六炮。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六,村里都要举行炮会。全村敲锣打豉,舞龙舞狮,燃放地冲炮,聚饮同赞,互祝平安。葛麻村十六炮会的传承人、今年51岁的邓享朝说:“因为在每年正月十六举办炮会,所以我们都点燃十六枚‘地冲炮’,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财丁两旺。
  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茅山舞”:
百合茅山舞是从相邻的浦北县福旺村传入的一种民间祭祀舞蹈,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这种舞蹈在马山乡及周边地区都有,但以百合镇传承发扬得最好。
百合茅山舞源自道公舞,是从道公娱神舞蹈中分离出来的一枝,后演变为一种独特的、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舞蹈形式,其舞蹈形式古朴自然,舞蹈语汇丰富。茅山舞共分四段,舞者每段表演前四响牛角,然后,右手转动牛角,左手舞弄令刀,从跳“请师”、“三夫人”、“三将军”至跳“罗帏”结束,整个过程大约10分钟,其表达的主要内容是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关于百合茅山舞的形式和传续,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说,唐代有位陈氏夫人,其兄被妖魔抓走,囚于铁笼中,前去搭救者也被妖魔所噬。陈氏夫人决意救兄除魔,于是与结拜姐妹林、李两位姑娘,同去茅山学法。三人历尽艰险,到了茅山。茅山师父怜其救兄心切,将火筒、瓜刨两件宝物相赠。三人回来后,与妖魔斗法,瓜刨变成了锋利的金刀;吹两下火筒,便有天兵天将前来助阵。经过一番激战,三人终于战胜妖魔,救出兄长。于是大家跳舞欢庆。后来,茅山师父又派唐文明、葛文都、周文干三位将军与三姐妹一起,共保人间太平,自此,当地百姓安居乐业。
于是,民间就把三夫人和三大将军尊奉为神,每逢三月三、七月中元节、九月重阳节或丰收喜庆,便请师公艺人跳“茅山舞”,以祈风调雨顺、岁岁平安。自那时,百合茅山舞一路跳来,迄今不衰。
2008年,百合茅山舞参加了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后声名远播,在伏波庙会上,百合茅山舞更是吸引了众多游客。现在,百合茅山舞已是横县文化巡游活动及茉莉花节上的“常客”,百合茅山舞成为了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一支奇葩,为丰富横县的民间文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