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史139:三平义忠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3
第十四节 三平义忠

三平义忠禅师是大颠禅师门下最为得意的弟子,在义忠禅师所在的年代,那是大师辈出高手如云。在整个禅宗江湖,义忠禅师远没有同期的沩山灵祐、黄檗希运、道悟圆智、大慈寰中、赵州从谂、长沙景岑等人有名气,但是义忠禅师依旧凭借自己过硬的禅宗功夫,给自己赢得了极大的声誉,进而在福建闽南地区,鲜有禅宗高手能盖过他的锋芒。

义忠禅师法名里的忠字,现存的资料中有两个不同的版本。曾问道于义忠禅师的王讽所作的《漳州三平大师碑铭(并序)》以及《漳州三平广济祖师行录》中,义忠禅师法名写作义中。

但是包括《祖堂集》、《景德传灯录》、《联灯会要》、《五灯会元》等等所有的禅宗典籍中,都写作义忠。

对此,本文依照众多的禅宗典籍也写作义忠。一来和众多的禅宗典籍相对应,避免误会。二来古代“中”和“忠”是可以通用的。

义忠禅师俗家姓杨,祖籍在陕西西安市,不过由于他的父亲年轻时被任命为福建福清市的官员,所以义忠禅师的父亲就来到了福清市上班并成家立业。这样,义忠禅师也就于公元781年在福清市出生了。

义忠禅师出生的时候,竟然有白色的光芒充满了整个房屋,家里所有人都感到非常的神奇。

而且义忠禅师打一生下来,就不喜欢辛荤之物,家里人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没办法,家人就只好让义忠禅师天天吃素了。

义忠禅师在十四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调到河南商丘市政府工作去了,义忠禅师自然也就跟着来到了商丘,不过不知道什么原因,出生于官宦家庭的义忠禅师竟然来到玄用律师那里出家为僧了。

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义忠禅师才受了具足戒,从而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僧人。

在义忠禅师跟随玄用律师出家的这十三年里,义忠禅师那是诸子百家无所不窥啊,不但学习了儒家的经史子集,对于周易尤其精通。当然,对于本家的佛学,义忠禅师自然是认真学习的,而且对于佛门的止观禅定,更是勤修不辍。

有一天,义忠禅师在翻阅经书时,看到一本《禅门语要》,于是义忠禅师便拿过来翻阅起来,当义忠禅师看到书中“不许夜行,投明须到”时,义忠禅师不由得感到非常的惊喜,这种话语,自己是闻所未闻啊。

对于周易非常精通的义忠禅师马上情不自禁的道:“《易经•系辞上传》第十章上面不也说到‘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吗。”看来,禅师们的禅语竟然和周易也有相通之处啊。不过,义忠禅师虽然隐隐约约的感悟到了什么,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看来,自己只有去找那些吃专业饭的禅师们请教才能弄明白其中的关键了。

于是,义忠禅师马上就背起小包袱,加入到了当时行走江湖的大军中。

要找禅师给自己断疑解惑,那肯定要找高手才行啊。

所以义忠禅师首先来到了章敬怀晖禅师那里参学,然后又来到了西堂智藏禅师那里参学,接着又来到了当时禅宗江湖第一高手百丈怀海禅师那里参学。

在这三个大师那里参学了十年之久后,义忠禅师又来到了江湖上闯荡。当义忠禅师听说慧藏禅师的“石巩弓箭”犀利异常,江湖中竟然绝少有人能抵挡得住,他不由得不以为然。

仗着自己在怀海禅师等人那里参学过十年,义忠禅师信心满满的来到江西抚州市宜黄县石巩山石巩寺参访慧藏禅师。

慧藏禅师看到有人前来挑战,依旧张弓架箭对准来人,然后大喊道:“看箭。”

义忠禅师在顶尖高手那里学习过十年,自然还是有点功夫的。

看到慧藏禅师张弓架箭,义忠禅师猛地拉开自己的衣襟露出胸口出来正对着弓箭,然后对着慧藏禅师道:“此是杀人箭,活人箭又作么生?”

慧藏禅师一看,没有吱声,而是伸出手来屈指弹弄弓弦三下。

义忠禅师一见,立即整理好衣服,然后给慧藏禅师作礼致谢。

慧藏禅师叹息着道:“我张弓架箭三十年了,想不到今天只射得半个圣人。”说完后,慧藏禅师就把弓和箭都掰断了。

义忠禅师虽然暂时抵挡住了石巩弓箭,不过他还是觉得慧藏禅师的弓箭功夫有点独特奇妙,于是就留在石巩寺跟随慧藏禅师学习了一段时间,然后又离开石巩寺闯荡江湖去了。

当义忠禅师在江湖上听到大颠禅师在灵山寺搞得热火朝天时,不由得心动了起来。因为自己多年来都是学习的洪州宗禅法,对于石头宗禅法,却没什么体会。于是义忠禅师便决定去会会大颠禅师,看看石头宗禅法如何。

经过一路跋涉,义忠禅师来到了广东汕头市潮阳区同孟镇灵山寺参访大颠禅师。

两人刚一见面,义忠禅师便毫不客气的道:“不用指东划西,请师直指。”

义忠禅师敢在大颠禅师面前说这种话,也是仗着自己有点功夫在身的。所以他才会对大颠禅师道,我也是同行,所以你那些客套话寒暄话门面话就不用说了,既然你已经开山授徒了,那么就亮出点真功夫出来给我看看吧。

看到义忠禅师来势汹汹的来勘辩自己,大颠禅师平静的道:“幽州江口石人蹲。”

义忠禅师不以为然的道:“犹是指东划西。”

大颠禅师道:“若是凤凰儿,不向篱边讨。”

义忠禅师一听这话,马上就整理好衣衫,恭敬的给大颠禅师行礼致谢。

大颠禅师道:“若不得后语,前话也难圆。”

对于这个公案,宋朝禅宗第一高手圆悟克勤禅师作偈评唱道:

彻底老婆心,不向那边讨。

父子要投机,无端入荒草。

看到大颠禅师禅法高妙,义忠禅师便又把自己和石巩慧藏交锋的经过告诉了大颠禅师。

大颠禅师听后问道:“既是活人箭,为甚么向弓弦上辨?”

义忠禅师一听,马上就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了。

看到自己在外面参学多年才学到手的这点功夫,到了大颠禅师这里竟然使用不上,义忠禅师于是决定留在灵山寺跟随大颠禅师学习石头宗的禅宗课程。

有一天,大颠禅师对着义忠禅师道:“卸却甲胄来。”

看到师父勘辩自己,义忠禅师立即退步而立。

人身上和心上的层层“甲胄”,那是非常多的,自然是需要卸掉的,而且连卸掉本身也要卸掉才行啊。不过对于卸无可卸之人来讲,还卸个啥呢?所以义忠禅师只有退身而立了。

看到自己的学生有如此的领悟,大颠禅师不由得非常的高兴。

在大颠禅师那里学习了几年后,义忠禅师最终拿着灵山寺佛学院的毕业证书告别了师父。

公元825年,义忠禅师一路游方到了福建漳州市。义忠禅师看到这里的芝山风水不错,于是就进入山中,在开元寺后面的山上创建了一座“三平真院”居住弘法。

义忠禅师在当时禅宗江湖中的几个绝顶高手那里深造过,并且对于当时最大的两个宗派洪州宗和石头宗的禅法都有很深的研究和体悟,所以他的禅法自然是过硬的。

所以没用多久,义忠禅师的三平真院就吸引了众多的江湖人士不辞艰辛爬山涉水前来交流勘辩,常住僧众更是多达三百余人。

这一天,义忠禅师的背上忽然长了一个毒疮,义忠禅师觉得有点不舒服,于是立马把自己关在方丈室里,连续七天七夜不出门,也不和人交流。

义忠禅师的弟子们自然是非常着急的,可是却毫无办法。

等到第八天,义忠禅师终于打开房门自己出来了,而他背上的毒疮竟然已经愈合好了。

没多久,有人来到寺里,把义忠禅师母亲去世了的消息告诉了义忠禅师。义忠禅师一听,立即来到了方丈室,然后把房门关得紧紧的。这一关,又是整整七天七夜,不但如此,义忠禅师在这七天七夜里,居然没有吃一口饭喝一滴水。

但是等到义忠禅师出来后,他神色如常,居然一点事都没有。

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李炎发动的灭佛运动到达最高峰,全国大量的寺院被拆毁寺产被没收,绝大多数僧侣被迫还俗或者被抓被杀。

远在千里之外而且在当时属于偏远地区的三平真院主持义忠禅师,却敏锐的捕捉到了一丝危险的气息,他觉得自己的这个寺院也不能躲避掉被拆毁的命运。

当然,寺院拆毁了,还可以重建,可是僧人被抓被杀了,那可就不好办了。

于是,为了躲避朝廷的伤害,义忠禅师提前就带领着一帮弟子,进入了三平山的深山里,然后在一个叫做九层岩的地方创建了一座三平寺供大家居住修行。

两年后,唐宣宗李忱继位,开始在全国大力恢复佛教,很多隐藏多年的禅师又重新出山弘法。

可是义忠禅师却无动于衷,继续待在深山里修行。

在这个时候,禅宗江湖的第一大宗,当之无愧的是沩仰宗,而天下众多的寺院中法席最胜者,那就是灵祐禅师的同庆寺。

而西园昙藏也是马祖道一门下的优秀学生,在江湖中也算是知名人士。

从马祖和希迁禅师开始,走江湖就成为了一种风尚。所以,全国各个寺院的僧人们或单独或成群结队的外出行走江湖,就成为了僧人们的必修课。

在众多行走江湖的人士中,灵祐禅师门下和西园昙藏门下的几十个僧人,不知怎么的居然聚集在了一起组团闯荡江湖。这其中有一名俗家姓黄的僧人因为精通佛法,而且禅宗功夫也不错,再加上能言善辩,在江湖上也颇有几分名声,所以江湖中人都称之为“黄大口”。自然,这个黄大口就成为了这个团队的参头了。

这一天,黄大口一行人在江湖中听说漳州市的义忠禅师有点功夫,于是他们便结伴来到了三平山找义忠禅师切磋禅法。

义忠禅师看到黄大口来了,便问道:“江湖上大名鼎鼎的黄大口就是你吗?”

黄大口马上谦虚的道:“不敢,不敢。”

义忠禅师继续问道:“口大小?”既然你号称大口,哪么你的口到底大小如何呢?

黄大口马上道:“通身是口。”看来,这个黄大口有随时辩说无碍之本事,更有一口吞吐天地之气概。

义忠禅师却一针见血的道:“向什么处屙?”既然你通身是口,哪么请问你向什么处屙?看来,黄大口有点顾前失后了啊。

黄大口一听,当时就愣在了那里没有找到合适的话出来应对。

别的僧人虽说是灵祐禅师和昙藏禅师的门人,不过看到黄大口两句话就被义忠禅师问傻在那里,自然没有一个人敢跳出来挑战义忠禅师了。

义忠禅师击败江湖中小有名声的黄大口的消息传入江湖后,立即就在江湖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大家对于义忠禅师犀利的机锋非常的敬佩。于是很多参禅悟道之士纷纷来到三平山参学于义忠禅师。

漳州市的一把手郑薰听说后,更是喜上眉头。本来义忠禅师在当地就颇有声誉,这下击败了黄大口,更是为本地增添了一段法战的佳话,同时也为本地增光添彩了啊。

于是郑薰马上来到山中,恭请义忠禅师下山主持漳州城里最大的寺院开元寺。就这样,义忠禅师又重新出山正式弘法了。

公元849年,郑薰将义忠禅师的事迹上奏朝廷,希望朝廷能赐予义忠禅师法号。

唐宣宗李忱接到奏折后,立即下诏敕与义忠禅师“广济”的法号。

此时的义忠禅师,上有皇帝敕与的法号,中有地方一把手的大力支持,下有当地最大的开元寺作为弘法基地,更有过硬的禅宗功夫在身,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齐备,在漳州一时风光无两。自然,对于这种人物,江湖人士也就蜂拥而至了。

这一天,义忠禅师来到课堂上对同学们讲道:“今时出来尽学个驰求走作,将当自己眼目,有什么相应时?阿你欲学,不要诸余,各自有本分事在,何不体取?作什么心愤愤、口俳俳?有什么利益分明说,若要修行路及诸圣建立化门,自有大藏教在。若是宗门中事,宜你不得错用心。”

看来,义忠禅师的讲课内容,还是很强调禅宗之本分事的。

下面马上就有学生站起来问道:“还有学路吗?”

大家不辞辛苦走南闯北来到这里,你总得给大家指示一个入处才是啊。

义忠禅师道:“有一路滑如苔。”看来,义忠禅师还是完好的保存着希迁禅师“石头路滑”之风的呢。

这个学生马上又问道:“还许人蹑不?”看来这个学生明知石头路滑,也想上去走上一走呢。

义忠禅师道:“不拟心,你自看。”

这一天,义忠禅师又对同学们开示道:“诸人若未曾见知识即不可,若曾见作者来,便合体取些子意度,向岩谷间木食草衣,恁么去方有少分相应。若驰求知解义句,即万里望乡关去也。珍重。”

义忠禅师这个话语,颇具禅家脱落无依之心,颇具一个禅客安居山林之意。

当时的礼部侍郎王讽因为牵扯到别人的事件中,从而被贬到了漳州。这一天,他也来到开元寺找义忠禅师问法。

王讽问道:“黑豆未生芽时作么生?”

义忠禅师道:“诸佛亦不知。”

王讽对于义忠禅师的答语,自然是一头雾水的。

看到王讽不能领会自己的话语,义忠禅师马上作偈一首开示他。偈曰:

菩提慧日朝朝照,般若凉风夜夜吹。

此处不生聚杂树,满山明月是禅枝。

黑豆未生芽时作么生?类似于父母未生前作么生?未具胞胎时还有言句也无?

对于这种无语中有语之句,每个禅师的回答都是不一样的。而义忠禅师道诸佛亦不知。你的芽没生出来,自然不知的。一旦你生出来了,你明白了,你悟了,你自然就知道黑豆生芽是个什么情况了,你自然就会看到满山明月是禅枝了。

这一天,有个僧人前来问义忠禅师道:“佛法经论,我是没有疑惑的了,可是禅宗课程上讲的祖师西来意,我有些不明白,还请师父开示一二。”

义忠禅师道:“大德,你把龟毛拂子、兔角柱杖藏在何处了啊?”

乌龟的毛做成的拂子?兔子的角做成的拄杖?这个世界哪里有这些东西啊。所以这个僧人一听,当时就有点懵了,他疑惑不解的问道:“龟毛兔角岂是有耶?”

义忠禅师道:“肉重千斤,智无铢两。”

后来的曹山本寂禅师听说这个公案后,作偈评唱道:

龟毛拂,兔角杖,拈将来,随处放。

古人事,言不当,非但有,无亦丧。

这一天,义忠禅师来到课堂上准备给大家上课。不料义忠禅师刚在讲台上坐好,下面听课的一个道士马上从学生队伍中走了出来,并且从东边走到西边。

无独有偶,一个僧人也随即从学生队伍中走了出来,并且从西边走到东边。

看到有学生在自己面前显露禅机,义忠禅师马上道:“这个道士却有见处。”

道士一听,马上给义忠禅师作礼道:“谢师接引。”

不料他话语刚落,义忠禅师上前抓住就打。

另外那个僧人赶紧作礼道:“请师父指示。”

谁知他的话音未落,义忠禅师也是上前抓住就打。

看来,义忠禅师的教学手段还是非常猛烈的呢,不论你是有见地还是无见地,他都是要把有无得失全给你打掉,让你在痛中没有思维理路的情况下,对禅法有所悟入。

打完这两人后,义忠禅师站在讲台上对学生们道:“此两件公案,且作么生断?还有断得的么?”

义忠禅师如此连问了三次,下面的学生竟然没有一个吱声的。

义忠禅师道:“既然你们没有人断得,那么我就断给你们看。”

说完,义忠禅师把自己手中的拄杖猛地扔下地去,然后转身回到方丈室去了。

不过,后来北宋的真如慕喆禅师却不以为然的道:“若不是三平,洎乎作道理断。却不见石巩道:三十年,一张弓,两只箭,只射得半个圣人。果然。”

义忠禅师曾经作过一首偈,偈曰:“即此见闻非见闻,无余声色可呈君。个中若了全无事,体用何妨分不分。”

义忠禅师的这首偈传入江湖后,立即就引起了参禅悟道之士的高度关注,历朝历代都有许多的禅师引用或者评论这首偈子。

南北宋交际间的宏智正觉禅师评唱道:“正相逢,没交涉。六户不掩,四衢绝踪。遍界是光明,通身无向背。正恁么时作么生?机丝不挂梭头事,文彩纵横意自殊。”

义忠禅师在漳州开元寺说法十余年,年岁渐老。唐懿宗咸通七年,公元866年,已经八十六岁高龄的义忠禅师离开开元寺,回到了自己创建的三平寺居住。

到了寺里后,义忠禅师还在三平寺西山下修建了一个草堂,以方便自己随时去居住修行。

唐懿宗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十一月初六日,义忠禅师在三平寺中把弟子们都召集在一起,然后对他们道:“吾生若泡,泡还如水。三十二相皆为伪相。汝等有不假伪的法身,量等太虚,无生、灭、去、来之相,未曾示汝,临行未免老婆。”

说完后,义忠禅师闭目长嘘而化,享年九十二岁。

义忠禅师圆寂后,弟子们把他的真身抬到了西山下面的草堂中暂时安置,然后建造了墓塔安置义忠禅师的真身。

义忠禅师虽然圆寂了,但是他在当地留下了很多的神迹,这些神迹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的在闽南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平祖师信仰”文化,不但影响了闽南地区,而且远播海外,成为了东南亚闽籍华人重要的民间信仰,并且千余年来经久不衰。

一个禅师能在圆寂后,在当地形成一个文化信仰,并且千余年来从未断绝,这在中国禅宗史上,实在是非常罕见的。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