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是沉默寡言?善用“门把手语言”,促进亲子间交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8

朋友最近发现,自己的孩子越来越不愿意跟自己聊天,平时他遇到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总是对爸爸妈妈说,但是最近这一段时间孩子开始变得沉默寡言。

一开始朋友以为孩子是这几天心情不好,可能是遇到什么问题,等到过几天就好了,但是渐渐的她发现孩子并没有恢复以前的情况,反而越来越严重了。

有的时候朋友主动问起孩子一些问题的时候,孩子要不闭嘴不回答,要不就是非常的敷衍。对于这件事情闺蜜感觉非常的奇怪,孩子明明以前特别喜欢说话的,她不让孩子说话,孩子还要一直不停的说,甚至都到她有点烦的程度了。

但没想到孩子没过几天,竟然性情大变,一句话也不肯说。朋友既感叹孩子长得快,又觉得有一点伤心,是不是自己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变远了?

1、大人没有注意到孩子的情绪

有的时候家长在忙其他事情的时候,孩子们想要找父母倾诉,父母根本注意力没有在孩子身上,这就会让孩子感觉非常的失望,因为他们觉得父母手边有很多事情比他们更重要。

当然因为这个原因,孩子沉默寡言持续时间是比较短的,没过几个小时甚至没过几分钟孩子就消气了,又跟父母叽叽喳喳的聊天。

2、对孩子缺乏同理心

孩子在跟家长说某件事情的时候,是对家长有所期待的,他们希望家长能够积极的回应他们。

如果父母这个时候忽略孩子的需求而根本就只是呆呆的听着,从来没有给孩子回应,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那么孩子就会感觉到非常的失望,他们就不愿意再跟家长对话了。

3、喜欢对孩子进行打击教育

有一些父母有一个非常坏的习惯,就是经常在孩子问自己平等的对话的时候,习惯于把自己放在特别高的位置去批判自己的孩子。

有一些事情孩子做的错了,家长当然有资格去告诉孩子,哪些地方他做错了让孩子去纠正,但是有一些事情家长根本没有必要批评和打击孩子,这样往往会让孩子的热情消散。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打击孩子都是一个非常错误的教育方式,所以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如果家长想要跟孩子进行 情感 上的交流,那么不妨试一试门把手语言的教育方式。

门把手语言简单的说就是采取最直接的方式去应对孩子所提出的问题。

门把手语言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不带有自己主观意见的非常客观的去应对孩子的问题,让孩子努力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思考;

另一种就是很明确的表示希望与孩子之间进行观点上的交流,这样一方面就要引导孩子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一方面自己也要用孩子能够听懂听明白的语言去阐述自己的观点。

1、接纳孩子的情绪

孩子是非常单纯的,他们在跟一个人对话的时候,是迫切希望别人能够跟他们产生共情的。

如果父母没有很好的去接纳孩子的情绪,没有很好的体会孩子的心理,那样就会让孩子觉得对话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应,就会极大的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热情。

所以如果家长愿意真正的接纳孩子,那么就要对他们表达出来,因为只有表达出来才能让孩子知道和了解。

2、积极的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如果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开始变得沉默寡言了,那么家长就不能再放任下去了,应当积极地跟孩子对话,告诉他们自己希望听到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种家长的鼓励,才能够让孩子的欲望再一次得到激发,他们才会更加自信,在与家长的对话的时候也会更加的积极。

3、与孩子平等地讨论问题

既然是对话,那么双方应当站在同一个平台之上,父母在这个时候可以放下自己的身段,跟孩子像朋友一样去相处。

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孩子在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更加的自然,这样他们才愿意将自己心里最真实的想法告诉家长。

另一方面家长在与孩子聊天的过程当中,也会更加的自在和平静,不会有那种必须给孩子提意见,必须为孩子做更多考虑的顾虑。这样不管对孩子还是家长都是有好处的。

4、话只说一次

美国的一项研究机构曾经做过一项实验,在两个家庭当中,一个家庭的妈妈每天跟孩子说话的时候很少重复,基本上说完第1遍就不再说第2遍了。

但是在另外一个家庭的妈妈,每天每一件事每一句话都要跟孩子重复很多遍,就担心孩子没听见,担心孩子忘记,而且说完之后还必须要求孩子积极的回应她。

通过十几天的观察,科学家发现那个每天跟孩子对话只说一遍的妈妈,不仅她的心态非常的好,孩子的心态也很好。

而且孩子对于妈妈的建议更能够接受,行动力也更强,往往家长说了一遍之后,他能够马上行动起来,去做他答应妈妈要做的事情。

但是在那个重复很多遍的家庭当中,不仅妈妈非常的容易生气,而且孩子也毅然易怒,特别是在妈妈重复了很多遍,那时候他总是非常暴躁的回应妈妈,但是答应妈妈的事情往往也还是做不到。

孩子们总是会长大的,他们对于父母总是会有秘密的,家长一定要习惯这样一个过程,但是虽然这是一条必然的道路,在跟孩子进行沟通的时候家长还是应当注意方法,让这个时间来的越晚越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