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主谓宾句式如向标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8

1. 文言文句式怎样判断主谓宾

一、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

(一)“为……所……” 1.“为……所……” (吴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为所……”——“为……所……”的省略形式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2.“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二)“见……于……” 1.“见……于……”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蔺列传》)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蔺列传》) 3.“于……”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三)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例如: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 ③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四)现代汉语中常用“被”“受”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①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二、省略句 (一)依所省成分划分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介词“与”“以”“为”的宾语常省略。

①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5.介词的省略——介词“于”“以”常省略。

①置人所罾鱼腹中 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6.兼语的省略 ①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②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二)依上下文关系划分 (1)承前省。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2)蒙后省。

如: 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对话省。

如: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三、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四、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

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三种: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当否定副词为“不”、“毋”(“无”)、“未”、“莫”,并且宾语为代词时,宾语一般会前置。例如: 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③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④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当疑问代词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3.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比如: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 ②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③唯利是图 4.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①夜以继日 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③全石以为底。

2. 文言文中用什么符号标记不同的句式

文言文中是用以下这些标志词来标记不同的句式的,详细的判断方法及判断的标志如下:文言文中的句式例解 古代汉语中有哪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呢?,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一般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②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 *** . 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⑧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有标志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5)用“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后面要举例详细讲.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四、疑问句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这里不举例子讲解. 特殊句式 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3. 怎样分清文言文中的主谓宾

汉语语法成分在句中的次序比较固定,从古到今变化较小。

如主语在谓语之前,宾语在动词之后,修饰语在被修饰语之前,古今都一致。但是,在先秦以前的上古汉语里也有少数特殊的词序,并且被历代文人所仿。

最特殊的当是宾语在一定条件下要放在动词之前:1、凝问代词作宾语,如“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在现代汉语次序中应为“臣实不才又敢怨谁”;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如“邻国未吾亲也”,译为现代汉语应为“邻国未亲吾也”;3、强调宾语,并用代词复指一下,如“惟你是问”,译为现代汉语应为“唯问你”,其中“是”是复指的宾语“你”,强调“你”。

4. 文言文的主谓宾怎么分

正常来说以现代文是一样的,比如,“吾深恨之”(吾是主语,恨是谓语,之是宾语,深是程度副词)

麻烦的是,古人经常省略主语,所以翻译的时候必须添加上去

更纠结的是还有倒装句,需要还原成正常的句式才能看出来,比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后边这句应该是 木兰的随行大军度关山若飞 省略了主语,还把宾语“关山”前置了)

再比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语是汝之不惠,谓语是甚矣,正常结构是汝之不惠甚矣,翻译为,你的不聪明太厉害了,在用现代文来说就是你也太不聪明了,但是以直译为准)

5. 高中语文文言句式怎么判断,有哪些标志

文言文句式一共有7种比较重要的句式,大多以重点虚词为标志,详细的分类和例子可以找专业的参考资料研究~

1、判断句

常见标志:……者……也

2、被动句

常见标志:为……所……

3、省略句

代词“之”作宾语时常省略。

4、谓语前置

常见标志:谓语提到主语之前

5、宾语前置

常见标志:宾语提到谓语之前

6、定语后置

常见标志:定语放到中心词之后

7、状语后置

常见标志:状语放到谓语之后

8、其他句式

表疑问的“何”,表反问的“何以”,表推测的“得无”,表比较的“孰与”,表并列的“其”等等。

6. 【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哪几种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文言文特殊句式 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

7. 文言文的句式是怎么判断的,比如宾语后置等、谢谢大家了

呵呵,可以了解你求知若渴的心情,但特殊句式中没有宾语后置哟,是宾语前置,没关系,别着急。

所谓的特殊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所以,你想弄懂就要了解一些现代汉语的知识,主谓宾定状补语法成分的位置要了解。以宾语前置为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忌不自信”为例,其中“自”是宾语成分,在现代汉语里这句话这么说:“邹忌不相信自己。”但在文言文中这句却将宾语“自”放到了谓语“信”的前面,所以相对于现代汉语的语法来说它是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被称为宾语前置。

当然,特殊句式还有很多,定语后置,省略句,被动句等等,道理都是相通的,别着急,你一定会攻克它的,相信你!

8. 【语文文言句式的判断方法及判断的标志词(详细些,最好有例句)】

文言文中的句式例解 古代汉语中有哪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呢?,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一般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②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 *** . 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⑧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有标志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5)用“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后面要举例详细讲.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四、疑问句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这里不举例子讲解. 特殊句式 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