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希望我是个破罐破摔的罐儿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2
我有一段特别喜欢的话:

我是破罐破摔的那个罐儿,功名经济盛不下,厚恩浓情安不得,碎瓷破瓦,只够掬雨水照月,拦长风听鼓,谁敲我,我都脆脆应答。

这段话在手机里存了好几天,想起来就要点开细细地读。某天下午跟一个好友聊天,把这段话分享给他,他回我:怎么我想起盲人摸罐的故事?

于是我们聊了一堆“盲人摸罐”和“盲人摸象”之后,我突然醒悟过来,这离我分享的那段话已经偏了好远,把话题拉回来时,他说:那段话太佛系了,所以感觉一般般。

虽然有点失望,但内心还是认同每个人的喜好不同,引起你触动的事物,不可能每个人都要跟你有同感。

想起端午节假期时,宿舍除了我,还有另一个舍友留校。那阵子整天在微信读书上面看书,看完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后,跟舍友说很喜欢这本书。她给我推荐了是枝裕和的另一本书叫《如父如子》。

那时我愉悦的心情不仅来自于读到了很喜欢的书,还因为自己的分享收到了超乎预想的反馈。那几天我们很少说话,每天在宿舍时,我们总是各自做着自己的事情,大多数时候都是在手机上看书,或者是她戴着耳机看电影,我戴着耳机写摘抄和记录一些琐碎的东西。每天清早去市场买菜做饭,一起收拾,一起安静地等着电饭锅的香味缓缓飘过来。

后来我们俩都会提起那段相处的日子,我其实很惊讶于遇到一个在很多方面都相处合拍的人,两人甚至激动地商量着以后毕业了要不要住在一起。

后来我又经历了一件很惊喜的事情。我还记得是暑假前,那天考完最后一门考试,我们班举行了搬校区前的聚会,回到宿舍十点多钟时隔壁班的一个女生给我发来微信消息。

我起初看到聊天列表还惊了一下,毕竟我最怕陌生人突如其来的关心。当初在年级大群里,我误以为她是助班,所以加错了微信,至那起我只在朋友圈偶尔关注到这位同学,那种上大课时在教室里遇到都不会打招呼的隔壁班同学。

她噼里啪啦打了一大堆字,说我评论她朋友圈时说了刺猬乐队,她看完节目也好喜欢,说我在朋友圈分享的歌曲都是她在听的歌,说她也很喜欢黄老板,我们俩又都很喜欢酷玩,叽叽咕咕地聊了一大堆,欢呼雀跃地说着下次要约饭。

遇到合拍的人不太容易,每一次把自己花园的门打开时,即使是察觉到一点点略显客套的夸赞,也会生出“我不过如此”的懊恼。再后来就是别人无法理解的心境、无法引起共鸣的歌曲,即使是最亲近的人关切的询问,心里也越来越清楚地明白除了自己去跨过这道坎,跟谁说了都没用,只是又把伤口扯开给别人看一回,听一些听了也没用的安慰而已。

今后越来越明白,每个人都有其内心翻江倒海或是山崩海啸的时候,旁人是一点也无法察觉到的,当然旁人也不想理会你的伤春悲秋还有爱恨离别。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人的年岁渐长,就越把自己关闭起来。也理解了为什么有些人更喜欢进入书里的世界,对于作者的观点,不赞同的地方我们可以当做多了解了不同的观点,快乐在于看到与自己所思所想并无二致的观点,更快乐之时在于心中早有,自己却不知道的东西被唤醒了,像被拧开瓶盖的可乐,心里滋滋啦啦地开始冒泡。

近几个月又在准备考试了,没课时乖乖去自习室摊开书学习。微信读书我也卸了好久了,昨天我为了找本书,不仅把微信读书下了回来,还下了好几个读书APP。

前两天陪舍友出去逛街,走到一家书店门口,我就拐进去了。鬼使神差地拿了书架上一本韩寒的《幼稚园:今日宜远游》,随意翻了几页,觉得会是自己喜欢的类型,放下书后就决定要在网上找来看。结果在浏览器、阅读APP翻了好几遍了愣是没有资源,越是看不到就越想看,开始思索我是不是要在网上买实体书了。

书跟人都一样吧,初见很惊艳却无法了解的话,总是抓心挠肝的想着,太好奇了,太神秘了,太想了解里面写的是什么内容了。但很多时候,越是很难轻易了解的事物,到手后越是容易生出“不过如此”的失望。

元旦那会儿收到了一个网友给寄的廖一梅的书——《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这本书是他看过的,收到时包着的书皮已经起皱了,和另一本全新的书放在一起。以往读的书,好的句子像螃蟹,走着走着不经意地在石头底下惊喜地瞧见,无比珍惜地捧在手心。可廖一梅的那本书,好的句子像是作者把一整袋收藏已久的贝壳一下子倒在你面前,目光所及之处全是精美的贝壳,你甚至分不清这个贝壳到底是好看的还是普通的。

我很喜欢的书中,印象最早的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文笔太美了,我不知道那样的句子是怎样写出来的,明明那样的字我也懂,我也熟悉地用着它,可是他怎么就能把它用在这里,组合得如此巧妙。

再后来很喜欢《明朝那些事儿》,把历史写得那么幽默诙谐,每每看到忍俊不禁时又无法跟别人分享这个笑点,像是与作者进行着的私密耳语,读《万历十五年》时,也会回忆起《明朝那些事儿》的片段。

因为读《月亮与六便士》在火车上哭过,因为读《活着》在关了灯的宿舍床上也哭过,还因为读《无声告白》,陷进书里的故事出不来,抑郁了好几天。

书里的世界真奇妙,读到喜欢的书时,无论当下是开心还是难过,情绪被触发时的感受很令人印象深刻。

我一直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很敏感的人,共情能力也莫名其妙的强大。看阅兵时,小女孩的声音刚出来我就哭了,国歌也哭,标兵踏步我又哭,搞得自己像个经历了风雨的抗战老兵一样。去电影院看《我和我的祖国》,哭到一整张纸巾都湿透了,好不容易平静了该走了,片尾曲一放,我又开始擦眼泪,电影看完眼睛都哭肿了。

我最近一两年越来越矫情了,总是在一些稀松平常的时刻就开始伤感。在傍晚的阳台,起风时感受到微凉的气温,耳机里随机播放的一首歌,跟妈妈一起去熟悉的街道兜风时,有时走在稍微安静的路上时,都会回忆起很多事情。

想着小时候一起玩闹的玩伴,想高中的教室,想上下学每天走的那条路,想家,想爸妈,想着想着就会忍不住哭起来。有时坐在安静的自习室里,凉爽的风吹动窗帘,明明上一秒做着题,下一秒思绪就飘远了,好像自己仍然坐在高中的教室里。最近的一次哭是中午睡午觉想妈妈了,再上一次是在自习室里听新裤子的《生命因你而火热》,突然眼睛就花了。

可我每次都是一边哭一边觉得自己莫名其妙,觉得自己矫情,没有林黛玉的美貌,再容易郁郁寡欢、伤春怀秋也实在是没有美感。

情绪共鸣真是一件很自私的事情呢。喜欢的歌也好,喜欢的书也好,当下正在经历的翻江倒海的情绪也好,总归是要自己默默承受着,喜欢着,开心着,难过着,难以跟别人言之。

我很久才打开一次公众号后台,五天内没看到的话,我就看不到私信内容了,但我确实是收到了几个朋友的催更私信。

如今我的文章又丝毫不打草稿了,戴着耳机一边听歌一边想到哪写到哪,是我最开心的时候了。每当我心情很不好的时候就会想写文章,写完会觉得自己起码不是一事无成而开心一整晚,当然收到好的反馈时我会开心的更久一些。

这两天想在下午没课时去广州图书馆找书看看了,果然郁闷的时候我总会从现实的世界逃到文字和书本里,这是个疏解情绪的好办法,我力荐。

一般情况下,我很久没更的时候,会偶然的有那么些许的涨粉,但我一更新文章,就会有人反应过来原来自己关注了这么个几百年不更的碎碎念公众号而开始取关,这算是我摸索出来的规律。

时不时炸一下尸,希望这还是你们第38喜欢的浅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