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老子》第18章破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2
帛书原文】

故大道废,案有仁义;

智慧出,案有大伪;

六亲不和,案有孝慈;

邦家昏乱,案有贞臣。

【原文破译】(帛书《老子》破译)

当人在无意识和盲目无知的情况下,破坏了生命或事物的自行组织和自行平衡的作用或剥夺了自行组织和自行平衡的机制和原动力发挥作用的条件时(故大道废),生命或事物就表现出反常的状态、混乱的次序、甚至疾病和灾难,于是人也就不得不安抚和关爱它了(案有仁义);

人们对生命或事物自以为是,以为可以从外部人为地改善和完美生命或事物的运行(智慧出),因而致使生命或事物做出相应的调整来适应人为的改变,于是生命或事物离真渐伪,终害己身(案有大伪);

当生命或事物的自行组织和自行平衡的环境被破坏,其内部各系统及其之间的平衡关系也就被破坏了(六亲不和),于是人又被迫要采用各种奉养来顺从和关怀它们(案有孝慈);

也正是因为自行组织和自行平衡的机制和原动力所具有的天然作用被破坏了,生命或社会的天下出现了上昏下乱(邦家昏乱),于是才不得不加强和强调各职能部门或下层子系统的健康稳定和忠于职守(案有贞臣)。

【译文】

故大道废,案有仁义(因此,大道废弃,退一步,还有仁义在。案:次第);

智慧出,案有大伪(仁义废弃,大伪欺世,又退一步,喜有智慧出现。);

六亲不和,案有孝慈(六亲不和,再退一步,还有孝顺,慈爱。);

邦家昏乱,案有贞臣(国家昏乱,这是退到最坏,还有正臣在)。

【破解笔记】

第十八章告诉我们,道不离百姓,须臾不离,一直在发挥作用。

  “大道废,案有仁义”。大道落在被当成对象去“知”,便已经舍道,把道排除自我之外,这就是“废”道。但老子的辩证法也就是道的辩证法,是玄生有无二边;有无二边注定是对立同一的。所以,按此道理,有废必然有兴,兴起仁义,百姓可以依凭。那就是虽然舍道,但毕竟能“亲誉”道,这便是仁义,这还是道在发挥作用,尽管离道远了一步。

  “智慧出,案有大伪”。缺少仁义后,就会多多欺诈,会有大伪。依老子辩证法的道理,有假必有真,所以,才有智慧出现,教人们智巧取利,与大伪抗衡。有智慧者,对道是畏惧的,也就是“畏之”。

  “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缺少智慧者,畏道是做不到的,只能“轻视小看道”。在家为六亲不和睦,在国为国家昏乱。依老子辩证法,也一定得到平衡,那就是“孝顺忠贞”与之抗衡。六亲不和,会有“孝与顺”约束他们;国家昏乱,会有“忠和贞”之臣治理。虽然和有智慧者相比离道远些,也是道在起作用。

  显见,道一刻也不离百姓。

两个破译,完全不同!如何理解?对“案”字的理解起了很关键的作用。

我的初浅理解,原文是在哲学层面的,涵盖广泛,无论是在生命科学,或在是我们身边所熟悉的种种。我们可以结合我们自身所熟悉的,理解比较透彻的层面学习和领悟帛书《老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