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的稻束》教案「优秀篇」(2)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6

  1、有“声”有“色”的语言

  这首诗由于独特的色彩与声音的把握和表达,而使语言带有一种雕塑的质感和光辉。诗人用“金黄”修饰“稻束”,既是基于稻束本身的质感,也是一种内在精神的把握,“金黄”是高贵的色调。在技巧上,它一方面体现了现代主义具体意象和抽象观念的叠加所产生的特殊效果,也沟通了古典诗歌对意境的要求,体现了对传统的情境关系的重视。而三个“静默”预示着母亲的美丽与坚忍已超出了一切言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有“声”有“色”的语言增添了诗歌的厚重感。

  2、融合传统与现代经验的意象

  诗中的意象具有如下两个特征:第一,以强烈的主观态度对实存的生活形态作具体描述,如“金黄的稻束”“疲倦的母亲”“收获日的满月”“高耸的山巅”;第二,通过诗人的感官转化把抽象的事物变形为具体感知的形象,如“历史”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无论哪种方法所形成的意象都具有独创性,而且它们也是通过诗人心理的印证或想象才得以实现的。诗人对意象的理解与创造,吸收了中国古代和西方现代的经验,并且有所融合、创造。

   分类作业 a类:熟练朗读课文

  b类:理解诗歌主题。

  预习布置 第五单元

   板书设计

  金黄的稻束

  金黄的稻束——母亲

   《金黄的稻束》教案之二

  教学目标

  从形象入手,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抓住关键诗句,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

   教学方法

  指导、朗读、理解、讨论、背诵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调整意见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金黄的稻束》的出现带来了一种语言的突破,一种雕塑的质感,一种将“思”与“诗”融为一体的可喜的努力,今天我们学习《金黄的稻束》了解诗人郑敏是怎样将“诗”(诗的意向和语言的美)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索)完美的融为一体的。

   二、简介诗人

  郑敏是抗战后期崛起的大后方学院派青年诗人中的一位。她与杜云燮、穆旦等属于昆明湖畔的一组,被称为和谐的“三重奏”,“杜云燮比较清俊”,“穆旦比较雄健”,“而郑敏最浑厚、丰富”。

  郑敏的早期作品《诗集》内容分抒情诗;对历史及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为一幅画、一尊雕塑、一首乐曲所写。

  郑敏对中国的新诗有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她主张诗要含蓄、朦胧;主张诗要有丰富的意向和多样、浓重的色彩;主张写诗切忌平铺直叙,诗要有高潮。作品有《九叶集》《八叶集》《寻觅集》《心象》。

   三、朗诵课文

  标记节奏和重音,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奏、重音。

  多种方法练习朗读,

   四、初步理解内容

  诗人笔下的金黄的稻束是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关键性的诗句中看出?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

  金黄的稻束是母亲的形象,可从“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这些诗句中看出。

  诗人用金黄的稻束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对劳动的母亲的赞美。

   五、研读诗歌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标出既让你喜欢有令你难懂的诗句,小组讨论,交流。

  布置作业

  熟练朗读课文,

  基础训练:一、二

  (简单介绍“九叶诗派”以扩大学生对新诗的知识面)

  板书设计

  金黄的稻束

  金黄的稻束--母亲

  主题:赞美母亲 (再加上“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后记

  复习上节课学习总结的现代诗歌的方法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现代诗歌的学习方法,同时,在这节课上介绍了一个术语--意象,对学生理解诗歌帮助很大。看来诗歌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本,应该根基于课本,放眼于整个现代诗歌。这样才能教会学生学习现代诗歌,欣赏现代诗歌,体会现代文学的博大精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