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跌下神坛的材料作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22
冷观“神童跌下神坛”仍没脱离世俗功利
背景:媒体报道了一名“神童”的经历——魏永康两岁识千字,四岁基本学完初中课程,八岁进入县属重点中学读书,13岁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3年后,没拿到学位,被劝退。
京华时报发表乔幽行的观点:这名神童的制造者,正是他的母亲曾学梅。她一路陪读,除了学习,家里任何事情都不让他插手,每天早晨连牙膏都要挤好,给儿子洗衣服、端饭、洗澡、洗脸,甚至为了让儿子在吃饭的时候不耽误看书,魏永康读高中的时候,曾学梅还亲自给他喂饭。“只有专心读书,将来才会有出息。”不能不说,这名神童制造者,正是悲剧制造者。人总是要在社会大环境中生存的,不能在自家温室里待一辈子。要习得这种生存本领,智商重要,情商同样重要。学习重要,独立生活、与人交往同样重要。这种社会生存能力,需要从小习得,不可能凭空获取。许多人正是因为从小不太注重这方面的能力培养,长大后的社会生存总是要付出更多更大的代价。至于那些从小就被当作神童而圈起来的人,这种代价往往是其不能承受之重。孩子终要长大,终要放飞,与其任他将来吃苦受罪,不如让他现在就受罪吃苦。与其一直握在手心将来无法放手,不如现在试着放放手。
新京报发表任孟山的观点:神童光彩尽失之时,一直陪读,高中还给他喂饭的母亲,指着中科院的大楼,让儿子跳楼,还指着旁边车水马龙的道路,让儿子去被车撞死。我们不必过于指责魏永康的母亲,没有哪个母亲想害自己的孩子,只是在当初并不觉得,等到恶果酿成方才如梦方醒。如果我们的教育理念把孩子当“人”,无论孩子的年龄有多小,都应该是平视的教育心态,知道当下的孩子有属于自己的意识,知道未来的孩子会有自己的生活。孩子可能会像我们一样平凡,但他们有自己的世界。刚刚获得“国际安徒生奖”的曹文轩老师说过一段话,与此事无关,但异曲同工。他表示,安徒生的童话里没那么多快乐,我们需要让儿童有悲悯之心。其实,就是让孩子有个健全的心智,而这是一个正常人应该拥有的。同理,孩子的成长岁月里不是只有读书,还有自己穿衣、自己吃饭这些不论以后混成什么样,也都要自己干的事情。
小蒋随想:世界那么大,总有个别人的智商与脑力超乎常人。然而,这样的人是否一定能取得成功也得两说。与此对应的是,智商一般的人未必不能成就一番事业。毕竟,影响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的因素有太多,不是光有一个读书好、考高分的大脑就行的。媒体报道这则“神童跌下神坛”的故事,似乎是想表达“神童不神”,并且指向畸形的家庭教育。但这还是没有摆脱世俗性成功的认知怪圈。魏永康目前已结婚成家,在一家公司从事软件开发工作,这难道就“跌份”了吗?难道非要“大富大贵”才配得上“神童”?魏永康被中科院劝退的时候,母亲居然让他去跳楼、让他去被车撞死,如此“不成功便成仁”的所谓母爱,让人不寒而栗。幸好,魏永康没有听母亲的话去寻死,虽然后来求职与求学之路跌跌撞撞,但他终归学会“自理”与自食其力,并已成为两个孩子的父亲,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这何尝不是“平平淡淡才是真”?
农民是“不想进城”还是怕“被进城”?
背景:近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一项“中西部农民向城镇转移意愿分布”调查显示,“很想”占11.83%,比较想占21.73%,“一般”占17.45%,“不太想”占24.82%,“完全不想”占24.13%,约一半农民工不想进城,另外达到66.1%的农民工认为到了一定年龄就回乡。
新京报发表叶祝颐的观点:半数被访农民不愿进城,一方面说明农民现实生活状况已经改善,农村生活保障服务正在起步;另一方面,农民对失去土地以后的命运充满担忧。在我看来,城镇化关键是人的城镇化,不是土地与户口的城镇化。《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农民进城落户不得强制退“三权”,即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推动城镇化,要充分考虑农民的现实情况和面临的难处,尊重其意愿和权利。若城镇化盲目推进,缺乏财力支撑,罔顾农民意愿与感受,会透支有限的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产生尖锐的征地矛盾,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农民利益受损。这显然不是城镇化的应有之义。因此,城镇化应循序渐进、以人为本,对进城农民与原居民平等赋权,帮助进城农民真正融入城镇,防止农民“被进城”十分重要。
小蒋随想:提高城镇化率、引导农民在城镇落户,与防止农民“被进城”,看似有些矛盾,实际却是一种实事求是,避免盲目“赶人”进城。鼓励农民进城,要尊重农民的意愿。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权,强扭的瓜不甜。另一方面,也要考虑某些农民为何不愿进城,究竟是真不习惯在城里生活,还是城里没有给农民提供转型为市民的各种配套资源。如果问题出在后一层面,那么管理者就应在培训、就业、社保等方面,为有意进城落户的农民提供帮助,减少农民的顾虑与现实困难。对城市管理者而言,切忌只想向农民卖房子“去库存”,同时又想拿走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与宅基地使用权——这绝对不是“为了农民好”,而只是让农民当积压商品房的“接盘侠”,还要侵害农民权益。如果怀有这种图谋,农民自然不会干。反过来说,如果进城落户的条件越来越成熟、配套政策越来越完善,农民自然会考虑当市民。农民变市民需要水到渠成,绝不能拔苗助长。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