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油画颜料从什么时间使用

绘画颜料的演变

第1个回答  2010-03-08
人类使用颜料进行绘画的历史大约可以上溯到旧石器时期,据考证公元前40000多年前的原始绘画中就已经出现了把土壤加热制成的赤色颜料,在早期人类身体上纹饰所用的颜料有白垩、红土等天然材料。在公元前约15000年的法国拉斯科等地的洞窟壁画中的颜色中使用了树枝与兽骨烧成的碳黑、褐色和黄色的粘土,而稍后的西班牙阿特米拉洞窟则是以赤铁矿物性质的红色颜料为主。早期洞窟壁画色彩中的蓝色比较罕见,因为当时能发现的蓝色矿藏十分稀少。在洞窟壁画中同样罕有绿色颜料的痕迹,据推测或许是由于在火把或油灯黄色光线照明下绿色不易显现的缘故。公元前6000年的新石器时期,黄色的植物种子开始被用做染料,而人们在公元前2500-1500年的希腊克里特岛遗址中则发现了留有用紫色染料染色的织物。

在色彩的应用上,公元前3000年时的古埃及人已将色彩分为世俗的和宗教的,在宗教领域中色彩的应用被限定为六种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紫色和白色,分别对应不同的对象。古埃及人在绘画中用赭土和白土来做壁画的底子,用孔雀石研磨绿色,用雄黄制成红色,而以雌黄代替黄土做明亮的黄色。埃及人还用硅酸盐铜和方解石人工合成蓝色,发明了最原始的合成颜料,被罗马人命名为埃及蓝。用钴蓝着色的蓝色玻璃也是埃及古代文化特色之一,他们使用的这种含有钴的深蓝色后来被荷兰人用于瓷器彩绘并称之为德尔夫特蓝。希腊人则首先使用铅白作画并用红色陶土与黑色颜料制造出精美的陶器,和中国的兵马俑一样,古希腊精美的雕塑表面原本也是彩绘着色的,只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失去了缤纷的色彩,变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青铜白石。

尽管继承了埃及和希腊文明遗产的罗马帝国版图辽阔,但各地的罗马艺术家们使用的颜色却惊人的一致。散布在欧洲和北非的罗马壁画遗存显示了鲜艳的色彩,如埃及蓝、绿土、霰石白以及黄土等。庞贝古城的废墟中遗留的湿壁画中大片鲜艳的红色背景使用的则是朱砂,这种来自西班牙辰砂矿的红色在当时十分昂贵,比红土颜料的价格要贵近十五倍,成为罗马贵族阶层显示其地位和财富的象征之一,后人因之将其称为庞贝红。古代的各种颜料中最名贵的恐怕要数从地中海沿海的骨螺中提取的紫色,据载要从一万只骨螺的性荷尔蒙腺体中才能采集到制作一克紫色的原料,由于这种骨螺盛产于古代腓尼基王国的首都蒂尔海边(今黎巴嫩南部),故被命名为蒂尔紫。在古罗马只有帝国权贵才被允许穿着紫色,这一习俗一直沿袭到拜占庭帝国的衰落。近代海底考古发现在古罗马的沉船中载有大量制造颜料和染料的原材料,而在色彩鲜艳的染料作为奢侈品的时代,大部分普通百姓的服装色彩是棉麻纤维本色或朴素的灰褐色。

到了中世纪的欧洲,西方绘画色彩的种类比过去大为丰富,画家调色板上的主要颜色有群青蓝、土绿、土黄、雌黄、朱红、红土和黑土。白色颜料主要是铅白,但也有用蛋壳粉和鸟骨煅烧的白色。金箔和金粉则用于宗教装饰绘画和彩塑。当时许多颜料仍从西亚和南亚进口,如波斯蓝、宝石翠绿、大红、紫色、黑色和以藏红花制成的橘色等。当时许多金属氧化颜料被用来做彩色玻璃的着色剂,而来自植物的紫色和玫瑰色淀则代替了古老的紫色。人们从龙血树(巴西木)中提取红色,通过对铜进行处理后得到的绿色来代替孔雀石和蓝铜矿石,用产自中亚阿富汗兴库什山区的天然青金石制成昂贵漂亮的群青蓝则取代了埃及蓝,天然群青与孔雀蓝的同时运用后来成为早期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色彩的特征之一。

为颜料发展做出贡献的还有自中世纪起的各色炼金术士,一些新的颜料是他们在炼丹过程中无意发现的。如硫化汞产生的鲜艳朱红,硫磺与砷混合得到雌黄,而被叫做马赛克金的金黄色则由硫磺、锡和汞构成。炼金术士们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贡献大概要数十七世纪初德国柏林的Diesbach和J.K.Dvieppel,这两个同时分别也是颜料制造匠和药剂师的开业炼金术士在一次制造佛罗伦萨红色色淀颜料时由于偶然的失误,意外地合成了一种着色力极强的深蓝色,这也是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人工合成颜料,后来被命名为普鲁士蓝。1710年后普鲁士蓝在欧洲被广泛制造并在不同产地被冠以当地的名称如安特卫普蓝和巴黎蓝等,今天我们则将其通称为普蓝。

中国绘画颜料和色彩同样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中国画在古代之所以叫“丹青”,就是因为丹砂和靛青普遍应用的缘故。尽管战国以前的早期绘画遗存较少,但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程度和青铜、陶器、漆器艺术及纺织业等达到的成就来看,大致可以推测出其颜料和染料的发展水平。公元前200多年秦汉时期壁画残片上的绘画色彩已有大红、朱红、黑色、棕色、石青和石绿等。魏晋以后中国绘画颜料色彩种类日臻丰富,在而后的敦煌绘画与彩塑艺术中更是大大发展,据记载当时使用颜料的主要种类达四十多种,其中二十多种早在公元前400多年的北魏期时就已被应用。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不仅列举了当时常用的主要颜料,还注明了产地和加工方法。。根据分析敦煌壁画中使用的颜料仅红色就有朱砂、红土、雄黄、红丹、铁红、胭脂和银朱等多种。当时使用的白色颜料主要也是铅白,而绿色中的石绿,蓝色中的石青及来自中亚的佛青(青金石),黄色中的藤黄等都是一直延续至今的颜料。石膏、白垩和高岭土等体质颜料则被作为辅助材料。金、银等贵重材料和云母、石英等起装饰作用的材料也较多地被使用。敦煌壁画在颜料和色彩运用方面的丰富积累成为中国绘画色彩取之不尽的宝库。几千年来中国古今官方和民间的画家以及工匠在制作颜料和运用绘画色彩方面形成了有别于西方的独特体系。

元代以后,中国绘画由重彩逐渐向淡彩和水墨演变,代表绘画主流的文人士大夫在墨色世界里寻求精神寄托,可谓绚烂至极,归于平淡。但是同时由于受到水墨画色彩观念的影响以及物理、化学等科学研究滞后的制约,绘画色彩的发展也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压抑和排斥而趋于停顿。与之相反,同期的西方绘画却从重造型,重素描逐渐向重光影,重色彩发展,又由探求自然色彩的客观规律到最后完全舍弃具体造型与写实的色彩而追求纯粹的主观精神色彩。虽然表现形式和过程不一,但似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妙。明清以后,西方绘画以及颜料随着国门被打开而逐渐进入中国,西洋红、西洋蓝等颜料名称就反映了当时的现实。西方的色彩理论和造型观念也逐渐为中国人所接受,使得近现代中国绘画的色彩出现了传统与现代并存,东方与西方交融的局面。

18世纪西方对化学科学的探索使得一些重要的元素如钴、氮、锰等相继被发现,同时由于植物学、矿物学和光学的研究深入,推动了颜料业的迅速发展。在意大利,用锑、铅及钾合成的暖黄色被称为那不勒斯黄,1780年这种黄色颜料的制造技术在英国注册了专利,以专利黄的名称出售。但当时在三原色中,一直缺乏与鲜艳的红色和蓝色相匹配的黄色,直到1797年法国人Vauquelin 用铬与铅制造出了明亮的黄色,这就是著名的铅铬黄,后来的一些印象派画家就十分喜爱使用。
工业革命时期的欧洲,特别是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上半叶,新颜料产品迅速扩展,如钴蓝、群青蓝和群青紫、勃艮第紫、铬绿、铜绿和砷绿、马斯黄、马斯红以及锌白等。随着欧洲与中东、东南亚和美洲海上贸易的繁荣,颜料与金银、香料、丝绸及瓷器等一样成为重要的交易商品,来自墨西哥的由雌胭脂虫虫体研磨成的粉末做成从猩红到深红的各种鲜艳的红色染料和颜料成为新宠。在中国,几千年前就已应用的靛青染料的制造就如思想家曾子的名言说的那样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蓝” 指的就是用来做青色颜料的原料蓝靛,后来在亚洲许多殖民地国家发展到大量人工种植木蓝等植物以获取制造靛青的原料并出口到欧洲,用靛蓝染色的中国蓝印花布和蜡染至今仍因其独具民族特色而深受人们喜爱。
1853年,一个十五岁的名叫威廉•亨利•帕金的年轻人在伦敦英国皇家化学学院的一次实验中,试图用苯胺与氯酸钾来合成奎宁时意外得到了一种紫色的化合物,他发现这种紫色可用于羊毛和丝绸染色。三年后他申请了这种紫色的专利并开始进行生产,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合成染料—苯胺紫,这种染料不久后被用来制造紫色的色淀颜料,从此合成颜料的研制便一发而不可收。帕金后来将他发明的这种苯胺紫命名为“淡紫”,五十年后他因这项发明而被授予骑士荣誉,如今国外有些绘画颜料品牌中还有以帕金名字命名的紫色。

20世纪中后期,各种高级的合成有机染料迅速发展并扩大到绘画颜料的应用,不仅丰富了绘画颜料的色彩种类,也克服了传统染料色淀渗透力过强和耐光力严重不足等致命弱点,偶氮颜料、酞菁颜料、各种多环类现代有机合成颜料的发明和改进,一次又一次谱写了人类使用绘画颜料和色彩的新篇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