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写作入门初级教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0
诗词写作入门初级教程

【岳西县司空山诗社编辑整理】

乡土教材

诗词零基础第一讲;诗韵

诗词是中国特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与其他文学体裁最显著的区别是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优美的韵律。那么它的节奏和韵律是怎么产生的呢?想明白这一点我们先必须了解一下什么是韵,什么是平仄。首先我们讲什么是韵。

汉字中韵在古时也写作均,本意是舒服及和谐的声音,在诗词中韵是指我们语言中韵母发声的类别。如ang、iang、uang,是三个韵母,但尾部都是ang,比如杨yang、凉liang、光guang,这三个字普通话发音尾音都是相同的,在诗词中,我们把尾音相同的字归作一个部门,称为韵部。由于现代普通话发音和古人发音很多字已经产生了很大变化,便于大家理解,我只讲解普通话韵,也叫中华新韵。

普通话的韵母,一共有14类,我们称之为14韵部,又从每个韵部中摘出一个字作为韵部的名字,加上排序分别叫做:一麻二波三皆四开五微六豪七尤八寒九文十唐十一庚十二齐十三支十四姑.

14韵部的划分规律是相同的,所以我们不一一讲解,随便选两个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比如麻部,由于它排在第一个,所以又叫一麻.它是把韵母是a,ia,ua的归结在了一起,比如啊a,巴ba,家jia,霞xia,瓜gua,刷shua

来一首诗: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斜,这里读xia,霞音

斜xia,家jia,花hua这三个字就属于一个韵部:一麻

一首诗中,每句的最后一个字有规律的用在同一个韵部,我们管这种方式叫押韵。

每一个入韵的字叫韵脚。这是两个我们经常提到的概念,希望大家理解。

这首诗中斜家花分别属于三个句子的韵脚。

接下来我们再找一个韵部:八寒

这个韵部韵母比较多:an,ian,uan,üan.寒han,全quan,莲lian,关guan

咱们也找一首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关guan,还huan,山shan,韵母相同

大家仔细看一下这两首诗,能发现至少三个规律。

第一,14韵部根本就没有必要去死记他们的名字。完全可以从韵母直接区分出是不是属于一个韵部

堂、凉、哀、牙、伤

很容易就能判断出哀和牙与其他三个是不同韵部的。

第二,我们常见的诗押韵用的都是音调第一声,第二声的字。

大家都知道,我们每个字都是有声调的。

比如妮泥你腻

分别是一声二声三声四声。

还有汪王往望

第一声和第二声的字我们读的时候用的气力比较少,发音比较平缓。第三声和第四声比较吃力,根据这个特点我们把发音平缓字叫平声字,把发音吃力的叫做仄声字.仄的本意是倾斜狭窄,也有突兀高出的意思.

学诗词对字意的理解非常重要,不知道确且意思的字一定要查清楚,这样使用的时候才能收放自如。

第三:诗中第三句不使用韵脚,这样做是为了突出节奏,强化韵律感,就像写字画画时的留白,这个我们以后再讲。

这些东西都不用死记硬背,多读一些经典作品,边朗读边回忆结合,掌握起来很轻松。

二;诗词零基础第二讲;平仄运用

大家好,上面为大家讲解了什么是韵。这一节为大家讲解诗词中平仄的运用规律。在此之前先了解一下诗词的发展脉络。

诗词是一个相对狭窄的概念,包含在诗歌中,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诗歌距今已有3000多年。大多都是几句话,修辞手法单一,具备一定的节奏感,初具韵的痕迹,多用来记事。

比如尧戒:

战战栗栗,日谨一日。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

大意是:深感责任重大,心存戒惧,人不会被大山绊倒,只会被小土包绊倒。

到春秋时代,诗歌的长度得到提升,使情感的抒发具备了自由的空间。到后来的楚辞,汉魏晋南北朝,韵已经完全生成,很多语句排列更为细致。但是还没有形成具体的硬性要求。我们把这一类诗歌通称为古风。

到了唐代,诗歌的发展达到顶峰,格律诗体制完备并成为主流。国家科举的介入更使其迅速到达了不可逾越的历史高度。诗词圈中日常所说的诗就是特指格律诗的。

格可以理解为格式,律就是法则规章,顾名思义格律诗就是具备固有格式,遵循特有法则规章的诗。其中每首八句的叫律诗,每首四句的叫绝句。每句七个字的为七言,五个字的为五言。由于绝句句式规则与律诗相同,像是从律诗中截取出来的,故而也有人管它叫截句.格律说白了其实就是诗中平仄的安排规律。

为了方便理解,我们以七言绝句、普通话韵为例找一首我的旧作分析一下:

小镇深衢若有烟,新茶午后正堪眠。

嚣声沥净归天籁,半掩书窗好悟禅。

上节课我们讲了中华新韵中声调一声二声的字为平声字,三声四声的为仄声字,根据这个规律,我们排一下这首诗每个字的平仄:

小镇深衢若有烟,

仄仄平平仄仄平

新茶午后未曾眠

平平仄仄仄平平

嚣声沥净归天籁

平平仄仄平平仄

半掩书窗好悟禅

仄仄平平仄仄平

大家仔细看一下这首诗的平仄排列,不难发现一些规律:

一、每句中平仄基本都是两字一组,相互交替的

二、第一句和第二句平仄排列基本相反,就像凸凹对立,我们把这种句式叫做“对”,对是对立、相对的意思。

三、第二句和第三句平仄排列基本一致,就像两个相同的物品相迎贴合,我们把这种形式叫“粘(nian)”,粘是贴合的意思。

四、整体来看,一二句相“对”,二三句相“粘”,三四句相“对”

为什么会这样?这样的意义在哪里呢?我们分析一下:

因为律诗和绝句字数一定,排列工整,诵读的时候每一句时长变化不大。

平声字发音气流平缓,仄声字气流跌宕费力,两两交错最大的好处就是发音气流缓急得当,既省气力又有抑扬顿挫之感。

上下句“对”、“粘”交错使得语调的变化丰富到极致,又丝毫不失和谐。这也是格律诗具备声乐美的关键所在。

有细心的朋友可能会问:

咱们日常所见的绝句平仄排列和这首并不完全一样,有个别字平仄好像没什么规律。

这是为什么?

我们下一章分解。

为了加深大家的理解,这次留一个作业。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请大家按照普通话发音排出平仄,并标出韵脚,指出韵脚的韵母。

第三讲:平仄排列及格式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上期讲座留下的作业,相信大家对韵和韵脚已经有深刻的认识了,这里我就不再赘述,我们来直接排平仄,请大家看视频,我来读诗,大家读出平仄:

月落乌啼霜满天

仄仄平平平仄平

江枫渔火对愁眠

平平平仄仄平平

姑苏城外寒山寺

平平平仄平平仄

夜半钟声到客船

仄仄平平仄仄平

和上期我们讲课举例那首对比一下:

小镇深衢若有烟

仄仄平平仄仄平

新茶午后未曾眠

平平仄仄仄平平

嚣声沥净归天籁

平平仄仄平平仄

半掩书窗好悟禅

仄仄平平仄仄平

也许细心的你已经发现有几处平仄是不同的,这是为什么呢?

下面我来就大家的疑问做一下讲解——

大家都知道,诗在古时候是用来打着节拍唱的,由于字数规整,节拍也就相对固定:两字一拍,节拍点落在第二个字上,人们管这个节拍点叫音步。七言格律诗中2.4.6字位置都是音步所在,是不允许随意更改平仄的。

上节课我们讲过,平声字发音平缓轻松,仄声字发音跌宕吃力,为了便于朗读歌唱,所以诗的节拍平仄交错.

小镇深衢若有烟

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一个音步小镇,仄仄;第二个音步深衢,平平,与第一个相反,按照这个规律排下来,第三个音步若有,仄仄,剩下一个字烟,占半拍,平。

很流畅的排了下来。

大家用普通话仔细读几遍,感觉一下,是不是错落有致,收放轻松?

我们改两个字试试,请看:

幽镇深衢如有烟

平仄平平平仄平

再仔细读一下,是不是感觉语感变化不大?大家看一下咱们调整平仄的位置,第一个音步的第一个字,第三个音步的第一个字,这说明什么?是不是每个音步的前半拍平仄放宽对诗句发音节奏的影响并不大?这是不是就是诗词界常说的135不论,246分明?我们暂且存疑。来看第二句。

第二句与第一句平仄相对,按照这个规律应该平平仄仄平平仄,但是格律诗偶数句必须押韵,押韵必须平声,所以我们把第三个音步的第一个字和最后的半个音步交换一下位置:

平平仄仄仄平平。这样句中的节拍点既不变,又符合了押韵规律。

第三句和第二句平仄排列相粘,由于第三句不允许押韵,最后一个字必须与韵脚平仄相反,只能用仄声收尾,所以直接不用任何改动

平平仄仄平平仄

刚好符合所有要求

第四句与第三句相对,与第一句相同:仄仄平平仄仄平

可能有的诗友会问:你刚才讲的是仄声起始的,要是平声起始怎么排?

我告诉大家,方法是一样的:

第一音步平平

第二音步仄仄

第三音步平平

最后半步仄

连起来:

平平仄仄平平仄

由于诗的第一句押韵不押韵都可以,这里便于教学,我们要求押韵,所以要把第三音步的第一个字和诗句中的最后一个字交换位置,即: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二句相反,聪明的你,一起说出来:

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三句与第二句相同,但不需要押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第四句与第一句相同,

平平仄仄仄平平

我们来实练一下,找一首诗看一看,还是我来读诗,大家说出平仄:

秦时明月汉时关

平平平仄仄平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仄仄平平平仄平

若使龙城飞将在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不教胡马度阴山

仄平平仄仄平平

第一句第二音步第一个字“明”该仄,这里是平,

第二句第三音步第一个字“人”该仄,这里是平,

第四句第二音步第一个字胡该仄,还是用平。

但我们读起来照样朗朗上口

这说明什么?

我们换个字:

若使古城飞将在

仄仄仄平平仄仄

第二音步第一个字“古”该平,改用仄

若使龙城大将在

仄仄平平仄仄仄

第三个音步“大”该平,改用仄

虽然节奏没变,但是读起来气流很不顺。

这又说明什么?

这说明:

在七言绝句中,每句的第一个字由于在最前面,只要音步节点不变,用平用仄区别不大第3、5字,本平声的只能用平,本仄声的可平可仄

我们编个顺口溜总结一下:

绝句学来很轻松,四句口诀记心中

每句首字不用管,二四六字要分明。

三五是平不可仄,三五是仄可仄平

我们这几期教程是以七绝为例来讲解的,那么五绝或律诗的平仄又该如何排列呢?其实平仄排列的这种规律是诗词类的通则。无论是五言、七言,无论是绝句、律诗,甚至楹联和词都适用于这一规律。律诗大家可以认为是绝句的加长体,五言绝律只不过比七言绝律每句少了一个节拍。律诗中间两联在语言形式方面强制了对仗。关于这些知识我们以后会逐步讲解。(待续)

讲解人:司空山诗社社长吴家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