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24-07-10
关于当年犹太人逃到上海的内容,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澄清和润色。以下是对原文的分析和修改:
1.原文提到的“日寇巴结希特勒,也曾策划灭绝在沪犹太人。”
改写:在二战期间,日本占领军曾计划对上海的犹太人进行迫害,但并未实施。
2.原文中的“你信吗如橘?二千余人一年的时间,至少要消耗七、八百吨的食物。”
改写:显然,2000多人在一年内所需的粮食量是巨大的,这超出了当时上海市民的能力范围。
3.原文说“上海人个个都是活雷锋?战争期间,上海自己都过的很艰苦,还能捎带着养活毫不相干的犹太人?”
改写:在物资极为匮乏的战争时期,上海市民确实帮助了犹太难民,但这并非普遍现象,而是个别仁慈行为。
4.原文提到“日本之所以在二战中对犹太人特别好...”
改写:日本在二战期间对犹太人的态度复杂,部分原因是出于对犹太资本和商业技能的渴望。
5.原文中的“中国人如果在以色列大街上说自己是中国人,马上会有警察来检查你。”
改写:在以色列,如果中国人没有合法身份证明,可能会受到警方检查,这是因为存在非法劳工问题。
6.原文提到“在以色列,有一个纪念碑:中国人,我们不会忘记你们的恩!”
改写:以色列确实有纪念碑纪念那些在二战期间帮助犹太人的外国人,但具体提到中国的纪念碑情况不详。
7.原文说“以色列有个“兹瓦特迪克”基金会,专门对二战期间所有冒险救助过犹太人的外国人...”
改写:以色列的“兹瓦特迪克”基金会确实存在,并向那些救助犹太人的外国人颁发“国际义人”奖。
8.原文中的“根据这些核实过的资料,有犹太学者认为何凤山很可能是二战时解救犹太人最多的国际义人。”
改写:根据确凿的资料,有学者认为何凤山可能是二战期间救助犹太人最多的国际义人。
通过以上分析和修改,文章的表达更为准确,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也更加符合实际。同时,纠正了一些可能存在的错误,并尽量保持了原文的意思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