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让线下的生意变得更难做了?也许,事实并不是这样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8

回顾两年前,那家被誉为“共享 汽车 第一股”的美国创业公司优步在美国上市,结果上市首日即跌破发行价。上市第一天,优步跌了7.2%,上市第二天跌了10.37%,那是网约车的灾难时刻。

还有一个数据可以说明优步的惨淡遭遇,在过去的五年时间里,只有10%的 科技 公司在美国上市首日股价跌破发行价,优步的创业故事,随着股市的惨淡,开启了新一轮的叙事。

作为曾经全球最值钱的创业 科技 公司,优步的上市灾难似乎成了一个信号。优步和滴滴过去都曾是最值钱的 科技 创业公司,而这两家公司所从事的网约车业务,也一直被认为是新经济的代表。

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在今天已经不再是一件新鲜事,几乎所有的传统行业都不可避免地开始与互联网接轨,但经济发展到今天,一切又开始变得奇怪了起来:很多创业公司看着是新经济、是互联网 科技 公司,但背后的运作和用户产生的交互行为,似乎还是免不了线下经营,而这部分的成本,同样昂贵。

网约车今天所面临的困境恰恰说明了网约车这样的商业模式,看起来是线上经济,是互联网模式,但背后的底子,依然和线下息息相关。

类似的伪新经济模式普遍还存在于近十年诞生的商业模式中,团购、O2O、共享单车,这些新兴商业模式中,一个比一个依赖线下,其中难以控制的成本,也暴露出更多的问题。

也许互联网正在吞噬世界,但互联网上的世界,却也并没有让现实世界的商业消失。相反,借助于互联网,线下的生意还变得更加枝繁叶茂了。

网约车模式大概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像滴滴、优步这种,做乘客、司机的平台,整合闲置的车辆,配对乘客的出行订单,平台通过收佣谋利,类似于美团模式;另一种则是像曹操出行、神马专车等等,自己造车、买车、租车,组建专门的司机团队,向乘客提供服务。

类似于滴滴模式的做平台的,规模更大,也更容易扩张,但背后的问题也非常简单明了,规模越大,亏损也更大。滴滴至今也没有盈利,在亏损的道路上继续前行,滴滴在2018年亏损达到109亿元,是2017年的4倍多。

如今滴滴曾经的对手优步开始盈利,但滴滴的盈利前景依然很不明朗。盈利难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问题在于给司机和乘客的补贴停不了,一停就没流量,这是很现实的难题;第二个问题在于,滴滴的客单价依然低得可怜,即使算上不菲的抽成。

目前滴滴的抽佣大概是20%起步,但给司机其中的补贴就有7%-10%不等,仅仅是2018年,滴滴全年就为司机共发放了113亿补贴,其余业务经营成本占10%,支付手续费占4%,各项加起来,依然亏了。

无论是新经济下的美团、滴滴,还是较为年长的阿里、腾讯,亦或者是如今霸榜全球市值前三的亚马逊,这些公司最重要的特点,是资本持续净流入,而不是流出,这意味着它们可以能够形成较强的议价能力,用别人的钱来发展自己的业务,进一步提高竞争的优势。

净现金流入,这个指标非常重要。以很多自称为平台型的公司而言,最大的问题也许并不是以后能不能盈利,而是企业在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优势和竞争力后,依然无法稳定自己的成本、费用以及资产负债。

就如同网约车业务和外卖配送业务一样,对于消费端的补贴始终省不了,也许用户的消费习惯早已经培养成了,但在价格这一异常刺眼的数字下,用户依然还是会做出教理性的行为。

不过与外卖配送业务不同的是,美团可以对商家提出,不再补贴,从而节流;但网约车业务,却是乘客司机两端不停补贴,颇有一种根本停不下来的趋势。

除此之外,价格战依然是一个问题,这能够在短时间内,抢夺更多的用户。在滴滴被下架整改的那段时间里,包括美团和高德在内,都相继加大了对司机端和乘客端的补贴,大量的订单量流失,对滴滴也同样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网约车大战”,时至今日依然没有分出一个胜负,一个资本上的胜负。

而线下的生意,因为互联网各种商业模式的发展,也许没有变得更难做,反而是更简单了。而之所以我们感到难做,可能并不是因为困难,而是因为对手太多,竞争太大。

今天个人可以送外卖、可以开网约车、还能够自己开网店、甚至做自媒体直播带货,个人的影响力从没有像今天这么大,一切都变得有可能的,也正因为一切都变得有可能了,门槛开始降低了,竞争才会愈演愈烈,压力才会越来越大。

互联网让线下的生意更好做了,但与此同时,门槛的降低,让更多的玩家开始加入了赛道,竞争变得更为激烈,做好一门生意,也就变得更难,但这不是由互联网带来的,而是由其他竞争者带来的。

网约车也好,共享单车也好,我们把这种新兴的商业模式称之为新经济,但这种所谓的新经济,很大程度上究竟能有多新呢?

网约车如同过去的出租车,当然优势是方便快捷;而共享单车和过去的租自行车没有什么不同,当然覆盖更广。

但本质上,新经济下的商业模式,都是借助技术,在变革传统行业,传统生意,其内里是一样的。

新经济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一个公司经营的好坏,也许并不应该纠结于线上还是线下,而是由利润和营收来决定。

而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巨头,似乎也开始注意到线下这一生意,又或者是把线下和线上结合起来。

例如曾经对线下投资异常谨慎,嘲笑京东自建物流的阿里巴巴,在一系列生鲜线上失败之后,盒马生鲜也依然一家家开进了购物中心,做线上 线下相结合的生意。

疫情带来的影响,让更多的公司看到了人们足不出户带来的“线上机会”,直播和视频带货空前繁荣,生鲜配送也大行其道,但我们或许应该思考的是,当疫情如潮水一般退却的时候,人们还会喜欢或者说仍受线上配送带来的质量和卖相的问题吗?

拿买菜这件事来说,也许线下的实际体验和挑选,才是买菜的核心。

不论互联网在线上做得有多么火热,最终互联网依然还是要依托于线下,线下提供服务,线上和消费者达成关系。

互联网有可能会吞噬世界,但现实中的生意却也会一直存在。

end.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